就在利奇馬來襲前(七夕),職場好友邀約安排走訪「馬那邦山步道」
雖不是秋末初冬的賞楓季節,但步道上的落葉已透露滿山楓紅的意境....
同時也因步道上古戰場遺跡的部份說明,返回後重新尋索事件歷史,彷彿「賽德克巴萊影片」重演於眼前?⋯⋯
附上幾篇網路可搜尋到的論文(都值得參考)?
#########
「馬那邦山」(泰雅族語Manapan譯音,是指山容壯麗的意思。又稱馬拉邦山,位於台灣苗栗縣泰安鄉與大湖鄉交界處,標高1406公尺,名列台灣小百岳之一,也是當地原住民泰雅族的聖山。主稜線兩側遍布青楓、楓香等樹種,每逢初冬之際,滿山楓葉為轉紅色或褐色,景色美麗,故以「馬那邦山賞楓」而聞名全台。
馬那邦山脈,北起汶水溪南岸之鷂婆山(901m),向南經南勢山(1038m)、細道邦山(1040m)、馬那邦山(1406m)、司令山、大克山(1236m)、至卓蘭壢西坪大安溪岸,全長約18公里,綿亙大湖、卓蘭與泰安鄉交界處。主峰馬那邦山是大湖鄉的最高峰,故當地人也稱為『馬拉邦大崠』、或暱稱為『大崠』。
「馬拉邦山」亦為著名的泰雅族抗日古戰場,先後發生了兩次悲壯的抗日事件。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清光緒21年歲次乙未(1895年,日明治28年)日本強迫清朝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史稱「乙未割台」。1895年5月29日,日軍從澳底鹽寮登陸,展開接管任務,一路南下沿路遭到各地義勇軍反抗。6月中旬,苗栗銅鑼籍的義勇軍統領吳湯興揮師北上,和頭份籍的徐驤,北埔籍的姜紹祖所部,在新竹近郊會合,揭開有名的『新竹攻防戰』。
最後新竹、竹南、頭份相繼失守,8月14日苗栗淪陷,抗日義勇軍撤往大湖地區,最後他們進入南湖一帶,與泰雅族聯合共同抗日,當年農曆12月29日,在『馬拉邦』山區對日展開一場殊死戰,義勇軍據山險使日軍受挫,最後日軍改以山砲轟擊義勇軍而使義軍不敵,此役戰況激烈,抗日義勇軍、泰雅族勇士前仆後繼,傷亡殆盡,日軍也有多位官兵戰死,雙方損失極為慘重。
第二次戰役,起源於明治34年(1901年)7月,苗栗南庄賽夏族頭目日阿拐不滿日人的歧視,被日人詐騙了拓墾權,日阿拐乃聯合賽夏泰雅及客家族人,招集四、五百名勇士,於明治34年對南庄守備隊展開突擊,日警多人傷亡,當時苗栗、新竹等地原住民紛紛響應。日人立即調集駐守在新竹的正規部隊數千人還擊,原住民採游擊戰,與日軍周旋了月餘,最後因義勇軍勢單力薄而失敗,這就是所謂的「南庄事件」,也叫做「日阿拐事件」。
明治35年(1902年)(南庄「日阿拐事件」)隔年,日本人對原住民展開全面圍堵與殺戳,造成馬拉邦山大決戰,日軍以一千之眾進攻,被武榮社頭目「武榮巴燕」率眾殲於馬拉邦山,最後兒玉總督增兵並設置砲台始威服原住民。最終泰雅族原住民消失在這個山林中。
登山口至稜上石門一帶,昔為主戰場所在,現尚留有日軍基地遺址,日人立有紀念碑稱『弔忠魂』(原碑已消失,民國73年(1984年)民間團體重修,豎立「馬那邦山古戰場紀念碑」。)
「馬那邦山戰役」僅是日本據台初期數十場戰役其中一端,當時台灣平地住民與原住民承受之重發人深省,百年間人們善忘也輕易抹去記憶,這段歷史也是山岳文史的一部分,山友走過這段山路,也能知道百餘年前馬那邦山上發生過驚天動地的事件。
##########
#馬那邦山的戰場與戰役
https://m.xuite.net/blog/ncku_ob_blog/twblog/116444629
#原住民抗日1902_1915vs日據對付原住民「理番」
http://www.abohome.org.tw/index.php…
#既抗拒又協助_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與登山活動之糾葛
http://www1.iprtc.ndhu.edu.tw/991106-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