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芝內柑宅古道紅葉谷瀑布健行

  • 相關路線
    內柑宅古道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長腳登山隊的快樂行腳之
 三芝內柑宅古道-紅葉谷瀑布健行  
2014/04/13


長腳登山隊員一行28人於三芝天元宮的廟前停車場集合,確認人數到齊後,由龍哥帶領大家再驅車續行北新路,來到三芝區圓山里北7鄉道3K左右的八連溪農園餐廳附近,就近將車停在這條在三芝區非常知名的賞櫻大道的路旁。

今天的行程【內柑宅古道】登山口就在路邊上,沒有明顯的標示引導,只出現一塊小小的登山友隊的標牌指示及幾條登山隊的布條綁在樹枝上,幸有老經驗的龍哥帶領,於是一行人在整裝完畢後,即將展開今天的古道之旅。

一大早陽光高照,一行人走入古道後,陽光即被古道濃蔭的樹林給擋了,在夾雜石頭的泥土路上行走,沒有清風吹拂,走起來有點悶,但幸好還沒有夏季的暑氣!

從步道的路跡研判,走這條步道的登山客並不多,但路況還算明朗,一路上大大小小的石塊延續展開在這條古道上,上上下下行走要非常小心,否則一個踉蹌,腳踝很容易受傷。

持續前進在這片植物及昆蟲生態豐富多樣的古道山巒間,無論是沿溪谷而行,或跨山谷行進,一路上大樹倒臥橫陳數處,亦見大石塊阻隔著山路通道,我們不僅要借過,更是得要小心閃過。

路跡時而明朗、時而因不明顯而需自己找路走,甚至一路來到溪澗淙淙的跨溪鐵橋處,卻見鐵橋已毀,被置於溪谷一旁,而我們一行人必須藉由繩索輔助跨越過溪水,顯見這不是熱門路線,否則腐壞繡蝕的鐵橋應早該修復。

一行人循序順利的藉由繩索輔助跨越溪水後,繼續往目標 - 紅葉谷瀑布(亦稱柳子楠或內柑宅瀑布)前進,山徑坡道雖緩但路不平難行,一路必須小心翼翼行走,避開石頭上的青苔,或滑或溜或跌的驚聲尖叫聲不時傳來,沿途大家更是互相提醒路況,避免登山者最擔憂的傷害發生!

沿途溪水淙淙相伴,經過往竹子山的岔路不取,我們續行內甘宅古道,不走挑戰性較高的竹子山稜,今天是專程為紅葉谷瀑布而來,瀑布是內柑宅溪的源頭。

我們走的古道路跡,看起來愈往上前進就愈像是循水路邊緣而行,因此溪谷間常見的大小石塊,也一直在前進的路上屢屢遇著。典型的森林溪澗的叢林生態,鳥語花香,蟲鳴蛙叫,最原始的生態環境在這條古道完全展露無遺!

前進內柑宅古道的中途,我們見證了先人的聚落遺址,看見了好幾池圓形及方形的完整菁礐遺址,由蒐集到的資料得知,這裡是三芝早期的藍路古道之一,菁礐池內早已淤積泥沙 ,但框架仍明顯可見,未來是否會被土石掩埋,留待時間的考驗。

休息片刻,我們繼續沿內柑宅溪往上前進,走過蓊蓊鬱鬱的原林,加上淙淙綠水所散發的負離子一路相隨,我們一邊走著一邊聊著天,再轉個彎,發現瀑布區已隱隱約約出現在視線所及之處。

一行人前進來到瀑布區,瀑布水流湍急,充沛的溪水由大約3、4層樓高的高度急沖而下,氣勢磅薄,瀑布下形成清澈水潭,裡面的溪蝦活躍,顯見這片人跡罕至的山林生態護育完整,沒有被文明污染。

今天來到瀑布的這一路上,楓樹處處可見,想必如果在秋天有機會再度到訪這一條古道,這裡定是滿山的楓紅,不負它紅葉谷瀑布的美稱。

拍照記錄後,我們提步再度走上回程,回程下山的路雖然較不用花體力,但還是得小心沿路上大小不一的石頭絆腳,來回的路都是同一條,但此刻已完成了今天一大半的路程,所以走起下山的路,心情上相對輕鬆且愉快!

回顧內柑宅古道的歷史,它記錄著前人曾經在山區發展的部落遺址及菁礐的歲月,今天長腳登山隊來回走了這一趟前人在紅葉谷山居歲月的古道之旅,我們不僅是帶回一段歷史,一個故事,更是盈滿豐收的記憶…。

註:
1.下山回程,龍哥特別安排一行人往石門方向用午餐,主要是為了讓大家順道探訪老梅社區海邊的綠石槽景觀,因此在一行人離開登山口時才發現,如果一早續行賞櫻大道會遇【西內柑宅橋】,過橋後有一株植立在路中間被圈圍起來的茄苳樹,成為一處可供迴車的小圓環,道路側邊有一小土地公廟,此處是內柑宅古道登山口附近最顯眼的地標。


2.開車族可從台北走2 號省道經淡水到三芝-中正路(101道)-名人館(北11道)-木屐寮-龍巖墓園-示範公墓-西內柑宅橋-登山口

 
更多的精采相片在部落格中完整呈現歡迎光臨

http://blog.xuite.net/changwueitzu/blog/210696697 

長腳登山隊的快樂行腳之

三芝內柑宅古道-紅葉谷瀑布健行 2014/04/13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