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新北市中和區] 樓海之上 夜幕降臨之前

  • william.luo
  • 1,022 次點閱
  • 6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旅行日期:18.04.28、18.12.15

關鍵字:八二三紀念公園、烘爐地福德祠、南勢角山、圓通禪寺

f_24257795_1.png

春分以後,四月的白晝一天比一天還要長,下午六點左右,天空依然發亮著,但是臺北的天空卻被霧霾籠罩,高樓背後的遠山,因為飄飛沙塵,只隱約浮現朦朧的輪廓。

f_24257796_1.png

烘爐地福德宮後方的山徑,父親和我在夜幕降臨前匆忙趕路,起初木棧階梯,隨後接續石板道和泥土路,大約10分鐘左右即順利登上南勢角山,南勢角山又稱作「烘爐地山」或者「風爐賽山」,海拔302公尺,名列小百岳之一,山頂立有三等三角點基石。

f_24257797_1.png

f_24257798_1.png

座落南勢角山腰上的烘爐地福德宮,源起於清乾隆四年(1739)三塊石板搭建的土地公廟,民國41年(1952)改建為石造小廟,相傳主祀的福德正神相當靈驗,寺廟也因為眾多信眾熱心捐獻,建築規模日益擴大,民國85年(1996)廟前矗立高達108公尺的土地公大神像,俯瞰北二高川流不息的車潮,以及山腳下滾滾紅塵,福德宮前的觀景臺,更因為能夠欣賞臺北夜景而吸引遊人駐足,寺廟璀璨燈火之外,盆地裡塵埃的高度,有如星辰的高度。

f_24257799_1.png

1.

f_24257800_1.png

中和區人口約41萬人,名列新北市各區排名第三,根據中和市志記載,此地早期是凱達格蘭族「擺接」和「秀朗」兩社居住地,西元1642年荷人登錄的戶口名冊裡,也有chiron(秀朗)的紀錄,清乾隆六年(1741)開始出現漢人村莊。

f_24257801_1.png

日治大正九年(1920),日人將「中坑庄」與「漳和庄」合併,同時各取一字合稱「中和庄」,相當於今日中和與永和組成的雙和地區,民國35年(1946)變更為「中和鄉」,與臺北市僅一水之隔的緣故,中和被劃入臺北市民防空疏散地區,加上房地產價格相對較為低廉,人口急遽增加,民國68年(1979)升格為「中和市」,民國99年(2010)臺北縣升格為新北市,中和又改制成市轄區。

f_24257802_1.png

如今新店溪左岸平原上,從前蜿蜒的鄉村小路,或者工程師曾經精心規劃的花園城市路網,都遍布櫛比鱗次的樓房,「八二三紀念公園」位居中和和永和邊界,是擁擠都會中難得保留下來的綠洲,公園裡有著樹林、池塘以及高丘,環繞格局方正的「國立臺灣圖書館」。

f_24257803_1.png

※國立臺灣圖書館

國立臺灣圖書館舊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源自大正四年(1915)創立的「臺灣總督府圖書館」,隸屬教育部,中和現址落成於民國93年(2004),民國102年(2013)更名為「國立臺灣圖書館」,是國內最大的國立公共圖書館建築,圖書館樓板面積約六萬平方公尺,館藏約170萬冊。

2.

f_24257823_1.png

不知不覺間,時光走過燠熱夏季,十二月中旬,伴隨陣陣寒流來襲而冬意漸深,經過一整個星期冷冽的陰雨天,躲避寒冬的人們紛紛趨車南下,不想忍受塞車之苦,衡量夕陽下山前剩餘的時間,父親和我決定拜訪同樣位在中和的圓通禪寺。

f_24257846_1.png

圓通禪寺座落於海拔180公尺的石壁湖山上,創立者林妙清23歲時到新竹香山一處善堂學佛苦修三年,大正14年(1925)拜覺力禪師為師,法名「妙清」,當時覺力禪師在艋舺龍山寺擔任住持,兩年後妙清決定建寺的時候,依照禪師指示,透過艋舺仕紳贊助,最後在石壁湖山建築融合東洋與西洋於一身的寺院。

f_24257848_1.png

前殿階下,石獅和石象分別鎮守左右,拱門內則供奉彌勒佛,殿前走道朝兩旁延伸,不直接上到正殿,父親和我繞經紅磚塔樓和極樂殿,依循指標往「一線天」前進;寺院背後的石壁湖山,由木山層的厚層砂岩構成,經地殼擠壓變動產生褶皺,形成ㄇ字型崖壁,昔日名列中和八景之一,岩壁天然石塊風化成怪石奇景,刻有彌勒佛和三丈高的大「佛」字。

f_24257851_1.png

3.

f_24257852_1.png

事實上,四獸山與南港山的地質與石壁湖山一帶相仿,所以也能見到不少陡峭的岩壁,「一線天」則是岩壁上的裂隙,一條階梯貫通期間,這使我想到象山步道也有一處「一線天」,借助手電筒燈光,小心翼翼順著石階拾級而上,就在洞內最幽暗處,彼端亮光立即浮現,我隨即雀躍地走出洞外,才發現岩壁頂端竟然是一方平坦的花圃。

f_24257854_1.png

「這段一線天容易走嗎?」一對父子站在洞外張望著,見到我們從洞內走出感到相當驚訝,不禁再三向我們打探洞內的路況。

後來,我們又在步道上遇見那對父子,想見他們終究沒有下探一線天,寧可繞遠路回到寺院。

f_24257857_1.png

f_24257858_1.png

圓通禪寺後方的山徑,相思樹羅列兩旁,山頂上立有涼亭一座,周圍登山步道四通八達,其中一條石階路沿著生長鬼桫欏的山坡直下,大樟樹豎立石階路的尾端,樹幹挺拔,枝繁葉茂,據說也在山上生存超過百年的歲月。

f_24257863_1.png

f_24257864_1.png

4.

f_24257866_1.png

建造圓通禪寺的工程浩大,前後花費三十幾年,妙清禪師因為積勞成疾而辭世,而後達聖尼師、達精尼師接續繼承衣缽,如今住持釋如慧已經傳到第四代,縱使是天上神仙,寺院內供奉的神像仍然會風化、破損,住持於是展開重修工程,民國94年(2005)完成,「憶古思今,見本寺重現風貌,供眾修行休閒也不失美事一樁。」

f_24257868_1.png

「難怪和我印象中的樣子不太一樣。」站在正殿前,父親回憶時說到,民國76年(1987)北上臺北謀生時,慕名圓通禪寺的名氣,曾經和母親前來參觀,但是當時的寺院外觀陳舊,城市樓海似乎也還沒漫延到山腳下。

f_24257869_1.png

正殿屬於歇山重檐樣式,中間有「大雄寶殿」鑲金字體,還有「圓通禪寺」以及「卍」(音同「萬」)字符號,青石殿堂,兩旁宿舍和圖書館砂岩牆面,大概取材自當地,曾經拜訪不少宗教建築,圓通禪寺的古雅,依舊讓我佇立在廣場凝望許久,有些人因為宗教的虔誠而感動,而我相信,許多參訪寺院的人們,會因為寺院的樸實無華,卻又不失莊嚴肅穆的氛圍而感動。

f_24257870_1.png

遙望觀音山與大屯山之間的淡水河口,燦爛的晚霞,映照山下層層疊疊的樓海,以及山崗上這片清涼境地。

f_24257878_1.png

延伸閱讀:中和區附近景點

1. 第233章[新北市樹林區] 不一樣角度看臺北

2. 第100章[新北市新店區] 野地蒼茫,在水一方

3. 第095章[新北市三峽區] 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

4. 第068章[新北市新店區] 願以湖之名

5. 第003章[新北市鶯歌區] 等待記憶回溫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