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18/11/24
-
回程日期2018/12/01
-
相關路線
-
相關山岳
所謂「淡蘭古道」,是指「淡水廳」到「噶瑪蘭廳」 之間往來的道路。概可分為北、中、南三線,並以北線為主要的官道,此線由台北盆地沿基隆河深入至瑞芳山區,越過三貂嶺後,再沿牡丹溪向東南出雙溪至平林溪匯流處,再往東由魚行道路沿雙溪河至貢寮,接著向南尋草嶺古道跨越雪山尾稜而至宜蘭大里。沿途景觀有古道、溪流、梯田、鐵道、隧道、石碑、古厝、廟宇、土地公及老街等,是具有歷史深度的百年古道。
話說開蘭的歷史,源於嘉慶元年(1796年),吳沙率領三籍(漳、泉、粵)流民入墾蛤仔難(即今日宜蘭),在頭圍建立據點,為漢人正式拓墾宜蘭的濫殤。此後,漢人陸續湧入蛤仔難開墾,淡蘭之間的交通路線亦逐漸形成。嘉慶17年(1812年),噶瑪蘭廳正式設立。當時評估有北、中、南三條淡蘭路線,其中兩條都經過內山,容易遭到原住民襲擊,因此繞經東北角的這條路線遂成為淡蘭之間主要的官道。因位置最北,一般通稱為「淡蘭古道北線」。(圖取自新北市政府觀光局)
嘉慶20年(1815年),台灣知府將北海岸的四個舖遞站(即淡水舖、圭柔山舖、金包里舖、雞籠舖裁撤,移至新興的艋舺(萬華)、錫口(松山)、水返腳(汐止)與暖暖,同時新設柑仔瀨(瑞芳)、燦光寮、三貂嶺等舖。這7個舖遞站相連成的路線,即是視為是淡蘭之間的官道。
這條官道的路線從艋舺至瑞芳後,分為兩路,一由瑞芳經九份、樹梅至燦光寮,為兵勇巡守的汛塘路(同時也是傳遞公文的郵舖路),一條則是由瑞芳經猴硐,越過三貂嶺至牡丹坑,再轉向燦光寮,兩條路線在燦光寮會合後,再續往澳底、福隆,越隆嶺古道,進入噶瑪蘭。(圖取自TONY自然人文旅記)
有鑒於艋舺到汐止、七堵、八堵這路段,大部分是平原,古徑早已被目前的鐵路或是公路取代,因此,本次淡蘭古道的朝聖之旅規劃由早期基隆河航運的終點瑞芳為起點,開始尋著先民的腳步,從瑞芳、猴硐翻過三貂嶺,經牡丹、雙溪至貢寮暫歇,隔週再由貢寮越過草嶺古道連走桃源谷下宜蘭大溪,用雙腳畫出淡蘭古道全段航跡,漫步幽幽的歷史長廊,體會先民翻山越嶺,開疆闢土的辛勞。
規劃行程如下:
DAY1:台北火車站(204次自強號)→瑞芳火車站→侯硐銅火車站→金字碑古道登山口→奉憲示禁碑→102縣道登山口→慶雲宮→牡丹火車站 →雙溪火車站→漁行道路(北38鄉道)→貢寮火車站→賦歸。
DAY2:台北火車站(272次自強號)→貢寮火車站→德心宮→遠望坑親水公園→跌死馬橋→草嶺古道登山口→雄鎮巒煙→虎字埤→啞口(觀景涼亭煮咖啡)→灣坑頭山→桃源谷→大溪→賦歸。
瑞芳舊稱「柑仔瀨」,早在清光緒年間,因當時陸路交通不便,先民往來於台北地區的貨運倚靠基隆河水路運送至瑞芳,當時對外水運接駁渡口即為柑仔瀨(現在的柑坪里)。後來因為金瓜石及九份山區陸續發現金礦,吸引人潮上山採金,渡口便成為上山採金的必經之地,當時基隆河接駁渡口附近,有一雜貨店,因為開在柑仔瀨所以人稱柑仔店(後來柑仔店一詞變成了全台灣雜貨店的代名詞)。柑仔店名為「瑞芳」,店內南北雜貨俱備,為前往山區採金與往返噶瑪蘭中途補給及休息所。由於往來者眾多,都不約而地同相約「來去瑞芳」,久而久之,沿襲成名。
瑞芳至猴硐間之古道,大砥沿著基隆河兩岸而行,沿途可欣賞大河風光(這個季節芒花開滿河岸,隨風飄揚,頗具詩意)。
行至與鐵道交會處,要由涵洞至鐵道對面,接著是與鐵道平行的自行車道至猴硐,其間會經過員山子分洪道及造型獨特的隧道。
此路段至候硐間之步道幾乎與鐵道平行,多處可以拍攝火車經過的畫面,也是鐵道迷駐足的私房景點。
來到猴硐遊客中心前左轉甕仔潭橋迴轉後,沿大粗坑溪右岸往上至金字碑古道登山口。
由金字碑古道越過三貂嶺至牡丹火車站,途中會經過清朝台灣總兵劉明燈所提之「金字碑」及年代更久遠的「奉憲示禁碑」。
金字碑刻文:「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穿雲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海山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才。」
此碑高約240公分,寬143公分,邊框飾以蓮花條紋,碑額並有雙龍托珠圖案,碑字與碑龕以金箔黏貼,故稱作「金字碑」或「金字牌」已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奉憲示禁碑及探幽亭(此處為金字碑古道的越嶺點)
由越嶺點102縣道下切至慶雲宮,再沿牡丹溪至牡丹火車站。
下切至牡丹端登山口,取右沿產業道路往牡丹車站續行。
回首來時路,遠眺剛剛翻越過來的三貂嶺(中間最尖的為牡丹山)。牡丹村隸屬新北市雙溪區,位於侯硐村到雙溪路上的一個小村落。村裡人口稀少,幾乎找不到可以吃東西的餐飲店,因到的時候已近中午(11:30),沒多作逗留,趕緊向下個目標前進,以便用餐。
雙溪為境內大小溪流遍佈,兩大支流牡丹溪及平林溪在此交會,匯流而為雙溪河,因此得名。已故的古蹟專家林衡道老師稱她為「山中的威尼斯」,也有人稱之為「台灣小瑞士」,為北台灣少數無工業汙染的水系。在鐵公路還沒開通的年代,雙溪是往來台北宜蘭兩天行走路程的中繼站,沒錢的走路,官老爺騎馬,富商巨賈乘轎,無論人馬牛,都會在這裡住一宿。
遠眺前方的雪山尾稜,翻越之後,即可抵達噶瑪蘭。
在雙溪簡單用過午餐後,續往貢寮挺進,路邊置有奉茶水桶,供來往旅客暫歇喝口水,真是佛心來著。
由雙溪至貢寮係由魚行道路(古時魚販走的路)沿雙溪河順流而下,古道隨處可見的土地公廟。
14:30來到雙溪火車站,搭區間車北返,結束首日近25公里的朝聖之旅(下週待續)。淡蘭古道在噶瑪蘭廳設立之後,又再做修正,更往南移。古道越過三貂嶺之後,至槓仔寮(貢寮)的遠望坑後,不往福隆,而是直接越過草嶺,至大里簡(大里),抵達頭圍(頭城)。於是草嶺古道取代了隆嶺古道,成為淡蘭之間 的主要道路。本日即規劃由修正之路線,由草嶺古道至啞口,沿雪山尾稜至桃源谷下大溪。
出車站取左經區公所不久循德心宮指標由涵洞穿越鐵道,之後步道即沿雙溪而行,經德心宮後接至台2丙線取左,過橋後依草嶺古道指標進入往遠望坑親水公園之鄉道
遠望坑親水公園之土地公及梯回景觀
同治六年(1867年), 台灣總兵劉明燈北巡噶瑪蘭,在草嶺古道留下「雄鎮蠻煙」、「虎字碑」的歷史遺跡,成為這條淡蘭古道上珍貴的歷史見證。
由啞口下至大里天宮廟即為傳統草嶺古道路線,我們再加碼右轉沿雪山尾稜登灣坑頭山,至桃源谷,再由大溪線下大溪漁港。
假日啞口人聲鼎沸,我們上至稜線第二涼亭吃午餐,喝咖啡,順便飽覽由三貂角至草嶺古道的雪山尾稜優美風光。
續行一小段至小百岳灣坑頭山(616m/二等三角點/編號1181)
左前方的狗頭即是灣坑頭山
令人心廣神怡的稜線草原
稜線上眺望龜山島及東北角海岸線風光
處處可見野放的牛群
稜線上毫無摭蔽,撐傘才是王道
抵達灣坑頭山
接下來進入桃源谷步道最有名的芒花大道,沿途成群的芒草隨風搖曳,在陽光下發出閃閃金光。
桃源谷鞍部觀景台
由桃源谷步道(大溪線)下至大溪漁港。
終於到了朝聖之路最後一里路,跟此行唯二完成全程的隊友合影.....終點合影,完成本日近23公里的朝聖之路(加計首日25公里,總航程4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