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阿爾卑斯山區攀登風險與入門訓練(上回/共三回)

  • ALON WANG
  • 4,824 次點閱
  • 5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Discuss about climbing risk and basic training in the Alps

- Take the experience of climbing Matterhorn as an example

筆者 王嘉隆 / WANG CHIA-LUNG

上回---阿爾卑斯山區攀登緣起與發展

39622d76f160e69eb1baa3b81fbcd2e5.jpg                  在1974年台灣開始有海外攀登的紀錄 ,之後在1980年代後開始有技術(攀岩)攀登 ,並從幾十公尺高的岩壁攀登開始慢慢推進到上百米岩壁、甚至進入千米以上海外大岩壁的攀登,經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台灣海外高峰攀登活動一覽表」指出,台灣最早攀登馬特洪峰是1986年賴長壽等8人且全數完攀,這應該也是台灣開始攀登阿爾卑斯山區技術型山峰的開始 ,而在1999年台大登山社OB賴明佑、曾慶宗2位則是國人挑戰歐洲三大北壁首例 ,雖第一次並未成功登頂。但2002年賴明佑和曾慶宗再次前往嘗試攀登馬特洪峰北壁不僅成功登頂,並同時也是台灣完攀馬特洪北壁的首例 。

efd45ad6e84dbbab19f52ebe6a9ac286.jpg

賴明佑前往攀登馬特洪峰北壁前,已創下許多台灣阿爾卑斯攀登山峰紀錄,包含完成92年大霸尖山南壁三條路線 、玉山北壁多條岩雪路線、95年中央尖北壁的攀登 與97年針山大峭壁的攀登 ,就上開所提到的攀登,不難令人震撼,因為這些台灣山峰不循傳統路線登頂,而採攀岩或攀冰的技術攀登方式來登頂,均在當時(現在也是),都是令人十分驚嘆,但阿爾卑斯山區的山峰都像馬特洪北壁或艾格北壁這麼難嗎,都一定需要極高技術攀登能力嗎?本文就粗淺討論阿爾卑斯山區攀登起源、發展,攀登阿爾卑斯山區的可能風險,及如何進入阿爾卑斯攀登的殿堂,期能引起更多攀登者對於阿爾卑斯山區攀登有正面的認識,進而引起攀登者興趣,拓展台灣在阿爾卑斯山區攀登領域的視野,並希望能有更多的攀登者投入。

1476844a8e08a674314ed888351dca4b.jpg

阿爾卑斯山區攀登的緣起與發展

    現代的登山運動 ,通說認為起源於18世紀後期的歐洲。在1760年,瑞士霍勒斯-本篤·索緒爾博士(Horace-Bénédict de Saussure)為了研究高山植物,出重金懸賞登頂阿爾卑斯山脈 最高峰白朗峰 或提供攀登路線的人,但直到1786年,才由帕卡德的醫生和當地採石工人巴爾瑪一起登上了白朗峰。次年8月,經由霍勒斯-本篤·索緒爾親自率領一支20多人的攀登隊,在巴爾瑪做嚮導下,攀登隊再次登頂白朗峰,證實了1786年的白朗峰首攀紀錄,而這一事件被視為現代登山運動誕生的開始 。之後在1854年至1865年這段時間,阿爾卑斯山地區的登山運動飛速發展,在此同時出現了冰斧、岩釘、釘鞋…等技術裝備,進而發展出更適合冰雪岩攀登的攀登技術。該期間歐洲攀登者完成阿爾卑斯山地區所有的4000米以下的高峰,以及阿爾卑斯山區20座4000米以上的高峰,包含艾格峰 (Eiger)、大喬拉斯北壁(Grandes Jorasses)。在1865年,當愛德華•溫珀等所組成的登山隊登上了當時被認為無法登頂的Matterhorn後,阿爾卑斯山區的登山運用達到新的巔峰。而該時期被稱為登山運動的阿爾卑斯黃金時期 。   

5cc5c17891eee06c284bcf63cd575fce.jpg

    由於阿爾卑斯山地區所有的4000米以下的高峰幾乎被攀登完成了。因此,從1865年到1938年時期攀登者開始轉往挑戰山峰不同登頂的攀登路線,其中最著名就是歐洲三大北壁,歐洲人花了70多年的時間,犧牲了許多攀登者的生命,最後才完成這三大北壁攀登。這三大北壁分別是,艾格峰北壁 (Eiger north face)、大喬拉斯北壁(Grandes Jorasses north face)、馬特洪北壁(Matterhorn northFace),最後被完成的北壁路線就是惡名昭彰,有“殺人牆”之稱的艾格峰北壁。該峰是由來自德國及奧地利的安德雷爾·黑克馬耶和海因里希·哈勒於1938年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攀登者運用當時極其罕見且昂貴的12齒冰爪,並借助冰爪極佳的功效,使得攀登者面對陡峭的冰雪壁或者是岩壁能更加的得心應手,也因此助他們最終完攀艾格北壁 。   

fa5577af14854a8e10457189afbbd71a.jpg

    19世紀末,以阿爾卑斯山為中心的登山運動也開始向全球各山區發展。其中有一群人進入亞洲高山區,最初人們的目光集中在喀喇崑崙和喜馬拉雅山區那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由於這些8000米級的山峰山體龐大,海拔極高,實在不易運用阿爾卑斯式攀登方式一次完成攀登,致使阿爾卑斯式攀登方式在這裡初步不被使用。直到1975年,由Reinhold Messner以阿爾卑斯攀登模式在迦舒布魯姆I峰西北壁開闢出一條新路線,進而開創了8000米山峰阿爾卑斯攀登的新紀元。Reinhold Messner並在1776年美國登山年鑑AAJ的報告中,將完攀的方式描述為“ Alpine Style  ”。由於Reinhold Messner創舉,致使許多攀登者轉往開始在龐大山體8000米級的山峰中,找尋其它可能攀登的登頂路線,並開始嘗試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路線攀登這些8000米的山峰。  

c9e62e84ef42b77714968ec82e24807b.jpg 

    到了1994年3月,國際登聯UIAA公報與Club Alpino Italiano(CAI)根據山峰相對於周圍地面的高度、獨特性與登山歷史等因素,將阿爾卑斯山區超過海拔4000公尺以上的128座山峰,區分出82座阿爾卑斯山主峰和46座衛峰 ,而這項的報告一出,吸引許多頂尖攀登者再次回歸到阿爾卑斯山區攀登,而這次要挑戰是以最快的速度連續攀登這82座山峰。而這項紀錄最先完成的攀登者是Miha Valic,他於2006年末至2007年春季,首先連續完成了82座山峰的攀登,不過山峰與山峰之間是運用動力機具來移動。但很快地在2008年的夏季,義大利的Frano Nicolini和Diego Giovannini在不借助機械動力下,在60天內就完成82峰連登。之後在阿爾卑斯黃金年代滿150週年之際的2015年,人稱瑞士攀登機器人的Ueli Steck再次嘗試82峰連登,雖然用62天才完成這項壯舉,但由於這些攀登紀錄與壯舉,使得阿爾卑斯山區攀登風潮又再一次成為了登山運動界所關注的焦點 。

eee68b5fdf15dbc849caaffe71e2eb7f.jpg

     提到阿爾卑斯山區攀登,必然需要順帶介紹「阿爾卑斯攀登(Alpine Style)」,到底是何種攀登方式或風格呢?筆者蒐集的許多相關的資料,並藉由以下幾個面向來說明:

一、攀登人數:

通常攀登運用阿爾卑斯攀者的隊伍,人數甚少,一般是由2位隊員所組成的繩隊來進行攀登,最多不超過3或4位,當然最少也可以1人來獨攀,譬如Ueli Steck獨攀1800M米Eiger North face,並僅使用2小22分就完成 ,或Dani Arnol獨攀1280米Matterhorn North Face並在1小時46分就完成 ,但這真的是極少攀登者可以完成的,筆者認為這屬於「極限阿爾卑斯攀登(Extreme Alpine Climbing)」的範疇。

7524358b13eec0df62f3331d8edc3d43.jpg

二、裝備與物資的安排

採用阿爾卑斯攀登的登山者,中途原則是不會再進行物資與裝備補給,以避免藉由他人的補給而影響完成攀登路線的公平與自主性,所以攀登者會精算攀登所需要的裝備與食材,並盡量將所有物品與裝備輕量化,而全部均由攀登者自行背負,如Ueli Steck在2015年嘗試連攀阿爾卑斯82峰時,其攀登過程中所攜帶的技術裝備,僅有20至30米的5.5MM動力繩、25升背包、一個冰螺絲、2個快扣、一個保護裝備等相關裝備 ,所有的裝備真的精簡到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三、不架設固定繩索

在攀登路徑的上,攀登者或跟攀者原則都不會使用其它登山者已架設好的固定繩索來通過危險地形,以避免有依靠他人的能力完成這一條路線的嫌疑。攀登的過程,由於只有2或3個人,所以攀登過程以繩隊方式進行,過程中若路線難度許可將會大量運用running belay 的方式移動,全部均由攀登者自主來完成架設與攀登,以強調攀登過程的公平性。

280ebc510bf0d3ecd4657cf781b14287.jpg

四、 高度適應方式

相較於攀登8000米巨峰,在同一條攀登路線運用來回上升與下降的攀登適應模式,也非阿爾卑斯攀登者所採用,一般他們高度適應會在攀登前於別座山峰或在攀登目標山峰的附近山區完成,譬如古奇志 攀登四姑娘么妹峰時,事前他們攀登隊在四姑娘山區分階段性的進行高度適應方式,前後共待了17日約兩個多星期,並分成了三個部分,來完成高度適應。

五、攀登速度

    人數、裝備精簡化、不架設固定繩索及running belay的行進方式,其目的是要有效提高攀登隊伍的速度,而且通常是一鼓作氣爬上山頂,若是不能立即登頂,原則上就會折返,所以運用最快速的方式完攀這一條登頂路線可以說是阿爾卑斯攀登最顯明的特色。   

b9e883dbebbc143b3eb66a7cb0c6d539.jpg

六、技術攀登路線

    就上開幾項說明外,阿爾卑斯攀登(Alpine Style)應該被歸類於嚴謹的登山運動範疇中,即攀登者必須在一定海拔範圍內,攀登被登山界所認定技術山峰,結合技術裝備並運用技術攀登的綜合技巧,所進行的攀登模式。 綜合上開的個個面向所述,一般登山界都認為阿爾卑斯式攀登風格和精髓即是公平、自主和快速。也無怪乎Reinhold Messner會說:「阿爾卑斯式攀登是最能代表登山運動精髓的形式」。

1db5eeaef12c428168134bddaa9b57ca.jpg

本文發表於2018年第19屆全國大專院校登山運動研討會

68d203677073015fb6383194613ad6fc.jpg

有興趣去阿爾卑斯山區可以看看全文>>連結如下

https://issuu.com/alpineclub/docs/19_nymc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