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國際山地救援交流心得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中國第七屆國際山地救援研討活動於3月21日在浙江溫州舉行。每一年屬於官方單位的「中國登山協會」都會和各地登山協會合作,舉辦此類交流研討會,邀請各國救援隊並聚集中國國內各地區民間救援單位,分享個地區不同的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

這次台灣的代表是經驗豐富的"劉崑耀"(小五)教練,"戴昌盛"(小鬍子)教練,小鬍子教練的得意門生兼好夥伴"林逸智",以及我這個算搜救新生代的黃毛丫頭"詹喬愉"(三條魚)



這次被邀請的隊伍分別是美國、瑞士、挪威、韓國、以及台灣,總參與人數多達兩百人。第一天各國上台講解了每個地區不同的山難事故統計資訊,而我負責代表台灣講解。除了台灣以失蹤為冠以外,其他國家大多以「墜落」佔最大宗事故,而瑞士和挪威則多了著重於雪崩的搜救技能部分。

個地區因地理環境不同,搜索型態也各不相同。讓我驚訝的是,腹地如此小的台灣,竟然反而是需要相對多的搜救時間,因為山路陡峭,交通不易。而其他地區,就算是山如此多的大陸,也因為山地寬廣,馬路可以開到較高海拔的多,也有馬匹可以馱運,在比較植被,空中搜索也比台灣容易。
當然個國都有相對應的空中直昇機搭配機制,而韓國以及歐美國家更是普遍讓直升機搭配在訓練演習中,搜救員對於空中救援的搭配熟練更有效率。


各國的統計方式也因國情而不同,美國特別分析了上下山出事率,美國的民眾大多數是上山時發生意外比較多,而韓國和我們則都是下山出事機率比較高。韓國統計了個年齡層的山難人數以及個別比例,顯示中年為登山人口大宗,出事率亦為最高。

而我則是用表格表現了我們山難的事故的種類和因素,種類最多屬迷途了,墜崖第二名緊追在後,因為統計是由報案案件所統計,所以失溫這大死因可能分散在各種山難總類中,沒能獨立出現。而所統計的"山難因素"竟然是「登山知識不足」遠遠超出其他因素。參考別國的經驗不一定適合自己,統計果然是很重要的一項資訊來源,這就是我們自己該面對的課題。

除了種類和因素,我還特別秀了隊伍組成的山難比例,佔最大宗的竟然不是常被謾罵的商業團體,也不是最怕上新聞的學生團體,而是一般社會隊伍!?且多人組隊的遠比獨攀的失事比率高!
我們把原因歸類為登山知識和技能的取得,學生社團有傳承,雖然近年來大多面臨斷層,但是至少有個管道和模式。社會人士出社會之後才接觸登山,往往是一個拉一個,用次數換經驗,比較少機會,也或許是比較少時間,接觸有系統的教學。因而所統計的"山難因素"竟然是「登山知識不足」遠遠超出其他因素。參考別國的經驗不一定適合自己,統計果然是很重要的一項資訊來源,這就是我們自己該面對的課題。


中國近年來非常重視山域活動和救援的發展,因為山域活動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觀光資源,他們將登山活動列為體育項目之一來管理,比他們早好幾年發展登山活動的我們,看了都感到汗顏。下午的會議主要是中國為了建立更完整的搜救體制而請各國分享經驗,我們也把消防署最近一直在開會研討的保險制度提出來,丟出這個話題,很快的他們也紛紛想到其中的一些優點和缺失,而我們也藉這個機會多思考。不同的是他們有官方主導,而我們只能想辦法說服官方。



晚上沒得休息,中國登協的教練群輪番的找我們討論他們搜救教學的標準訂定。中國太大了,每個地區所需要的技能和方式個不同,討論中我們也了解了他們不同的想法和需求,也順便探討了他們地圖作業的模式,不知不覺就討論到了半夜。


第二日是在戶外場地演練各國的搜救技巧,壓力感覺頗大,因為這擺明就是讓各國來展現技術,中國隊伍在旁吸收新知,品頭論足,尤其是近幾年大陸的搜救技能也飛躍性的增長,他們自己不出來展現,而卻瞪大了眼挑各國的缺點。

美國示範了大岩壁的救援,必須帶人分段垂降,在台灣通常一個繩距就可以達成,或是壓根沒有辦法有第二個繩距的支點。他們使用Reverso確保器和主繩,利用義大利半扣來轉移重量,簡單易懂也輕巧。


韓國則是拋繩對岸架設橫渡系統,這一次不約而同地,使用的也是Reverso,搭配普魯士繩的簡易風格(每一年韓國都架設同一個系統,只是不同器材)在旁邊馬上可以聽到私底下大家開始計算繩索強度等問題,讓下午上場的我們頗感壓力。



歐洲(瑞士和挪威)則是示範了標準的雙繩救援,使用ID,外掛式六比一的省力系統器材,如果是冰河裂隙的自我救援,我想這會是個好用的工具,只是在台灣山區救援用處不大。



看過各國演練之後我們台灣隊緊急開會討論下午表演項目。歐美韓三組在一個早上演練,而我們台灣一組,竟然被分配的事一整個下午的時間,看來中國對我們的期望很高。我們沒有什麼最新裝備好展現,大家的共識是,展現台灣比較接近真實的現況,使用最簡易的器材。當然使用簡易器材是因為台灣有"長天數負重入山"的前提,好在我們有語言上的優勢,能夠表達的比較完善。

要表演,少不了的還是繩索救援,畢竟"搜索技能"是無法拿來展現的項目。為了讓大家更能理解,我們用比較生動的舞台劇方式,把整個演練過程串成一段有前因後果的事故和救援。小五教練是專業的技術講解,而我是黑白共的旁白。

故事從"從前從前,有一隻頑皮的小鬍子,跟著朋友一起登山⋯⋯"開始,小鬍子教練用我可憐的"貓咪掌錢包",生動的表現了需要高支點時的拋繩技術,還完美的與群眾幽默互動。逸智則是扮演第一線隊員自主救援"頑皮小鬍子"的英雄角色,「你們登山會帶ID嗎?會帶的舉手?」我這旁白則是在一旁解釋我們使用最簡易器材做表演的理由。

(超專業傷患---頑皮小鬍子)

當傷患小鬍子被成功救援到地面,接下來就是由我示範三種簡易的傷患背負,要我這小矮子背著七十公斤的小鬍子滿場跑,這搭配果然很有熱場的效果...
中場休息的時候,群眾瘋狂湧入找我們合照,看來這上半場的表演還算圓滿,但是下半場呢?一湧而上的人潮讓我們根本沒有時間討論。



很快的,下半場就開幕了!我們三個不知道咱們領隊小五教練想要展現什麼,只能繃緊神經的站在一旁等待使喚。小五教練臨時出題,我們即時應變!

下午的主題是橫渡系統,小鬍子教練教學多年,教學講解功力不是蓋的,馬上出了渡河情境題,解說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我們三個搭配演出,並且演示沒有器材時的系統架設,順便把今天看到他們討論的回收繩方式帶入情境題,沒想到也得到熱情的迴響。小五教練不同於其他隊伍只是示範,還講解了在不同情況下會遇到的狀況和應變的方式,這才是最實用也最重要的經驗交流啊!


第二晚,一樣沒時間休息,回到房間還要準備隔日的投影片。

第三天各國分享搜救概況。歐洲的搜救專業人才,是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向該人員的公司請調的,而通常老闆會很高興自己的員工能為社會付出。這一部分需要有相當成熟的相對應認證制度,才可能成立,而被認可的搜救員更是一種光榮,而他們的確連嚮導的培養和制度都相當完善。韓國在特定出事率高的山區,則是有搜救隊伍駐紮,他們全國各地的搜救團體,都有政府配的搜救專用車輛。他們分別也都展現了許多救援現場的照片和錄影,絕大多數都還是地面部隊搭配直升機救援,有效率且熟練,看來在這方面的訓練也曾花不少時間。

我講解台灣山難發生"報案"後,整個體制的運作機制,也分享一些現場搜救的照片,並解說台灣比較常遇到的困境。

台灣接著由小五教練講解分享搜救的流程和技術,主要重點還是落在資訊統整,和規劃分配等上面,畢竟如果連人影都尋不著,何來"救援"。
其中也提到一種滑翔翼玩家在使用的GPS追蹤器,不但能定時像衛星發射位置訊息,並且直接上傳雲端,又省電。若用在台灣山友身上,將會方便調查最後位置和動向,站在搜救員的角度,是搜索的一項利器,但是現在缺乏的是制度的建立,這項產品也還不知道能不能被大眾接受。



中國在吸取新知和制度建立上,現在不但是砸下大筆資金,還非常積極投入,過程中曾與大陸的年輕一輩師資交流,年紀跟我差不多,不但理論方面能凱凱而談,任何一個方案提出,都可以快速地點出問題,反應迅速。讓我不禁想,在台灣的資深老前輩很多,但是新一代的人才,卻因為在制度和現實上沒有辦法支持,所以限制頗多,在此培養這方面的專業人才當然相對困難。又因為台灣本身缺乏許多適當的練習環境,少數可以練習的區域卻又因為台灣管理上的一貫作風"禁止加封鎖",變得少之又少。許多的技術人才都必須每年飛往外地去尋找練習地點,學習成本變得非常高。

戶外運動是一個趨勢,並不是一項不良活動,管理落在三不管地帶,民間只能靠自身的力量去支持制度,但是卻不能強制。在外國嚮導是有保障的,登山客是必須要請嚮導才能入山,不但對當地就業有保障,登山安全上更是方便管理。在台灣,嚮導本身沒有制度,嚮導工作沒有保障,登山民眾大多只要跟團走過嘉明湖、雪山、玉山,便成為"高手"開始揪團登山。這不是任何一個民間團體能夠去制約的。政府也沒能利用戶外運動的資源增加國庫收入,在中國,外國人(包括台灣人)登山的費用高的難以想像。在台灣,卻是台灣人比外國人更沒有福利。台灣戶外運動總總的缺陷是山友人人皆知,卻人人無力改變。或許是因為我們的選票畢竟少數吧,不知道哪一天,政府會看見我們這群人的心聲。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