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18/03/18
-
回程日期2018/03/18
-
相關路線
旅行日期:18.03.18
關鍵字:淡蘭古道暖東舊道、荖寮坑生態園區、暖東峽谷
微微發亮的晴天,或者細霧濛濛的雨天,都可以,隨便的,你說的,我都願意去,廟前小麵館烹煮羹湯,三兩四兩白肉片在鍋中翻滾,大杓撈起,將肉片覆在熱呼呼的黃油麵上,撒上嫩薑,淋上醬汁,團團白煙向著廟埕散逸開來,嘈雜人聲中,小火車,擺動的旋律,鏗鏘鏗鏘,搖搖晃晃駛過小小的河灣。
正在谿谷深處,通往平溪和宜蘭的羊腸小徑,源自凱達德蘭族的獵徑,曾經傳來陣陣丁丁伐木聲響,匠師守著爐火提煉樟腦,有些人採集大菁,同樣地守著爐火熬煮染料,浸泡、沉澱,接著曝曬,繪成一幅一幅煉石補天的圖騰,口耳相傳的過往,都可以,是真的,你說的,我都會相信。
1.
古道由石塊鋪陳,一階一階通達山脊,中途遭遇小溪,幾根木條綑綁在一起搭成棧橋,緊繫繩索架在溪石上,百年前往來古道的匠師、工人或者商賈,是不是也曾經走過類似的路呢?
暖東舊道是淡蘭古道系統中其中一條分支,而整個淡蘭古道都是清朝年間,淡水廳(臺北)和噶瑪蘭廳(宜蘭)的重要交通孔道,暖東舊道的起點為暖暖港口(基隆河暖暖溪口附近),經過乾溪仔(今基隆童子軍活動中心)之後翻越五分山抵達平溪、十分寮,隨後銜接雙溪與草嶺古道會合。
暖東舊道的建設,源自乾隆35年(1770)「八堵番契」生效以後,漢人進入暖暖、平溪一帶開墾,以製作樟腦和種植大菁為業,然後逐漸形成山徑雛形;嘉慶12年(1807)為平定海盜朱濆之亂,臺灣知府楊廷理循山徑闢建道路,即為淡蘭古道暖東舊道,又稱為「十分古道」,起初軍事用途為主,之後慢慢演化為商道用途。
2.
不只能夠到達五分山,暖東舊道中途分岔出「荖寮坑古道」,則真實呈現過去淺山產業發展的故事,荖寮坑,當地人稱為「腦寮坑」,腦寮是早年砍伐樟腦、提煉樟腦的臨時住戶,樟樹採伐殆盡之後,又發展靛染以及製茶產業,1870年代,山區發現煤礦資源而再度興盛一時,直到日據大正14年(1925)停採。
如今荖寮坑轉作生態園區,鄰近臺2丙線進入基平隧道前的路口,交通雖然便利,外觀卻相當不起眼,園區內佈滿蓊鬱的低海拔闊葉林,木棧步道兩旁蕨類與綠草混雜叢生,如果沒有解說牌註解,實在很難辨別一二,甚至會不曉得,「靛染」的靈魂角色──大菁其實正在腳下。
山林裡,先民採用「沉澱法」製造染料的池子稱作「菁礐(音同「玉」)」,荖寮坑的格局是三圓一方,建材採用暖暖在地的木山層砂岩,輔以石灰為漿,砌成內直徑120x100公分的三個圓型浸泡池和一個方形沉澱池,大菁需要三天的浸泡時間發酵,加入石灰打藍之後,流入沉澱池沉澱一天完成,最興盛時每月產量可達十公噸,也是基隆目前發現最大的藍染設施,可惜現在已經被土石淹沒。
除了菁礐以外,跟隨著導覽指引,還是可以找到排煙道、鍋爐間以及辦公廳舍等等遺址,幾度促進北臺經濟繁榮的文物,早就漸漸地被青苔、草木埋沒,或許有一天終究回歸自然,和李白於「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寫下的「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當中的意境是否相似?
3.
暖暖最著名的景點,莫過於「暖東峽谷」。
暖東峽谷是東勢坑溪的上游,地質主要是木山層的厚層塊狀砂岩,呈現東北-西南走向,傾向南高北低傾斜,溪流水勢豐沛且下切力強,經長時間的侵蝕,形成V字型的峽谷,而雨水匯集後的水流,順著堅硬的砂岩坡面向下滑落,就形成獨具特色的「滑瀑」,即使冬天水量較少一些,有如絲綢般一瀉千里的氣勢,依舊讓人身心舒暢。
早在「暖東峽谷」以前,記得地理課本中寫道:「全國年降雨量最多的地方在『火燒寮』」,這段話讓我印象特別地深刻,根據民國38年(1949)記錄,火燒寮平均年雨量高達6572毫米,大正元年(1912)更曾經高達8507毫米,創下東亞地區的降雨記錄,縱使天氣晴朗,峽谷內飽含水氣,步道因為薄薄的青苔而溼滑,對谿谷以潮潤出名,我倍加深信不疑了。
位在園區南邊,大量的雨水順著節理,經年累月切割比較脆弱的頁岩,使得上層砂岩層崩落,加上地殼不斷抬升,塑造出彷彿書櫃般層層疊疊的暖東峽谷。走訪百年路徑,品味萬年文章,暖暖的天氣其實不暖和,在距離都市不遠的小天地中優遊,陽光不時照耀臉龐,心情也跟著暖暖的。
延伸閱讀:基隆市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