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嘉義縣番路鄉] 阿里山) 二延平步道

  • william.luo
  • 2,513 次點閱
  • 7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旅行日期:18.01.16   閱讀時間:10min 

關鍵字:游芭絲鄒族風味餐廳(阿里山鄉)、隙頂、二延平步道、二延平山

f_23486187_1.png

北回歸線上的嘉義,雖然冬季是距離太陽最遠的時刻,還是比臺北要接近一些,至少寒流過後,天空難得澄澈蔚藍,陽光讓河谷平原也暖烘烘的,無論是樹木銀行、阿里山國家風景區遊客中心,或者是艷紫荊下如茵的青草地,一路上始終洋溢著熱情與朝氣。

f_23486287_1.png

度過五彎仔進到龍美,再從龍美轉下山美,經過將近一年,我們又在路旁的「游芭絲鄒族風味餐廳」駐足,餐館就像是鄉下人家院子裡搭起的廚房──精心佈置的廚房,成串山蕉整整齊齊陳列於木架上,木架灰冷色調襯托出山蕉鮮豔的顏色,側門外懸吊的烤肉盤,正燻烤著斑鳩、香腸和竹筒飯,簡樸卻調和的擺設令人著迷。

f_23486290_1.png

1.

f_23486298_1.png

「你們是預訂的客人嗎?」凝視著烤肉盤,另一頭突然出現側身彎腰、探頭望向我的廚師,原來他已經從店內走出一陣子了,「是,就是我們。」我不好意思地回答,「裡面的位子,自己選一張坐喔!」。

f_23486315_1.png

f_23486316_1.png

店主人邱廷亮畢業於臺中師範學院,最初是為了寫論文才到山美田野調查,因此認識妻子莊嘉萍,原先莊嘉萍的父親還在世時,店裡只販售咖啡,直到夫婦倆接手之後,才打造成具有鄒族風味特色的餐館,食材堅持自然有機,烹調時也著重呈現食物本身的口感。

f_23486341_1.png

f_23486342_1.png

f_23486362_1.png

不一會兒,菜餚一一上桌,上次錯過的山葵豆腐終於呈現眼前,淋上醬油的豆腐表面漂浮一團山葵泥,小心翼翼地將山葵泥平均抹在豆腐上,從角落切下小塊品嘗,山葵微辛的刺激包覆著紮實豆腐,口感清爽細膩,香腸和山豬肉適合搭配蒜片,切丁的日本蛋茄,甘美的醬汁最為下飯。

f_23486369_1.png

其中最特別的,當屬「小芋仔」,心形的芋餅盛放在心形木碗中,呈現廚師的別出心裁,一旁黑瓷碗中黏稠的汁液,以小芋仔蘸醬放入口中,竟然是甜美的蜂蜜!小芋仔彈牙綿密的口感與濃醇的蜂蜜相得益彰,更中和其他菜餚帶鹹的滋味;享用樹豆土雞湯,飲用檸檬愛玉,亭外面對流淌湛藍溪水的達娜伊谷,以及栽植苦茶樹林的新美。

f_23486382_1.png

f_23486383_1.png

2.

f_23486388_1.png

隙頂海拔1250公尺,位於龍美和山美之上,地名源自於公田大山和二延平山兩山高聳對峙,先民取道孔隙入山之意,鄒族稱隙頂為「Yauvakaz’na」,意思是很多動物聚集的地方,原本是鄒族的獵場,最早漢人落籍記錄大約在清咸豐10年(1860),只有六戶人家(俗稱六丁)設籍,也因為此處是觀賞日出的好地方,又稱「曦頂」。

f_23486389_1.png

其中,公田大山(隙頂山)昔稱「茶林山」,生產野生茶,不過早期先民不知道採茶方法,將整株茶樹砍斷,直到公路開通,時逢高山茶日漸風行,1980年代以後,臺灣茶葉產區「北消南長」、「低消高長」,於是居民相繼引進金萱、烏龍,將山坡大規模開闢為茶園。

f_23486391_1.png

在此之前,隙頂早年產業是「燒鹼仔」,利用山蕉或是木材製成「天然鹼」,後來生產樟腦油、麻以及筍乾等等農產,甚至出現伐木和造紙業,阿里山公路通車之後,轉而發展茶業,所以聞名遐邇的阿里山茶只是近30年的事,和阿里山公路絡繹車潮一同蒸蒸日上。

3.

f_23486397_1.png

二延平步道起始於「鞍頂」公車站附近,階梯串連起的兩層木棧平台順著山勢搭建,由高台俯瞰,首先望見下方山腰蜿蜒的臺18線公路,視野再從山丘朝遠方延伸,竟然看到觸口谷地筆直的道路,欣欣水泥工廠、遊客中心,還有工整棋佈的逐鹿社區順著道路排列,朦朧霧霾底下,甚至隱約看出仁義潭水庫的輪廓。

f_23486398_1.png

f_23486399_1.png

櫻花盛放於冬日,路旁河津櫻開滿樹梢,淡粉紅色的河津櫻是大島櫻和緋寒櫻的混血,比較適合生長在溫暖的地方,也最早綻放,所以從日本移植到阿里山時,便選擇種在隙頂、巃頭一帶,而我們正好遇上她一年最美的時刻。

f_23486405_1.png

山徑一開始在竹林中曲折,枝葉細長,當地居民稱作「轎篙竹」,除了竹林,兩旁還有黃杞、江某、假長葉楠、細刺栲以及山豬耳等等,山豬耳葉片寬且長,據說能當作包粽的材料,至於江某、黃杞之類,則和鄉間民俗息息相關。

4.

f_23486407_1.png

離開竹林,步道轉進茶園,和以前在鹿谷見到的茶園不太一樣,此地台階特別高大,層層疊疊駁坎採用巨石堆砌,這些巨石是原先散佈在山坡上的裸岩,開闢茶園時利用怪手將石頭敲碎、堆疊而成;不只是駁坎巨大,茶的品種也是大葉的佛手茶為主,佛手經過醱酵製成烏龍或是紅茶,甘甜中流淌花香和蜜味,有「臺灣普洱茶」美譽,在木柵、竹山還有鹿野也有種植。

f_23486421_1.png

仔細朝房舍聚集處望去,群山中盤據一座散發青綠色澤的山頭,山壁岩層裸露,好像鋪灑抹茶粉的咖啡奶油蛋糕,而隙頂居民則叫它「象山」,又名「銅鐘山」,海拔約1050公尺,因為似乎又像一頭巨象,相傳發生大地震前夕,或是天氣晴雨變化時,象山總是會發出轟隆轟隆落石聲,提醒當地人注意,因此也稱作「氣象山」。

f_23486435_1.png

根據官方文獻,日據時期,隙頂因為地處偏遠而未設置學校,當地學生必須徒步至奮起湖的「講習所」,來回需四小時,民國37年(1948)地方人士積極爭取,決定在隙頂、巃頭擇一設校(公田分校),由於兩地互不相讓,最後只得抽籤,結果由巃頭的代表抽中,可是當時巃頭只有兩鄰十幾戶人家,隙頂則有三鄰,三十幾戶人家,經由討論之後,決定由隙頂負責開闢道路方便巃頭學童上學,學校則設立於隙頂。

f_23486437_1.png

5.

f_23486439_1.png

好不容易,終於抵達二延平山下,許多攝影迷已經在涼亭守候多時,攝影腳架排成一列,有如軀幹嬌小而三腳細長的奇異生物,「這裡就是『MIT臺灣誌』麥導(麥覺明)來過的地方,他們曾經在這裡拍『琉璃光』」,聽到我對著弟弟說的話,一位攝影人不禁露出笑容。

f_23486455_1.png

f_23486456_1.png

f_23486457_1.png

f_23486458_1.png

不只是八掌溪流經的觸口,曾文水庫也浮現天際線上,原本以為今天看到的景觀不過如此,四處拍照之後躊躇著是否應該轉身折返,過了一陣子,日光穿透雲隙,淡淡地灑落八掌溪與曾文溪中間雄偉的山岳,光線明亮祥和,隨著山谷中霧氣湧動,不久,整片山巒彷彿戴上一頂神聖桂冠,一隻雄鷹展開雙翼,環繞重重山稜旋轉、翱翔,鮮活國畫一般山水的神韻。

f_23486469_1.png

f_23486471_1.png

f_23486474_1.png

6.

f_23486482_1.png

順著階梯折返下山,兩旁樹梢垂掛紅色或者橙黃色的枯葉,許多已經凋零,茂密草叢底下鋪成灰褐色的地毯,有時彷彿洋溢蕭瑟氣息的庭園,再向前幾步,腳下又是一派豐腴、柔軟的翠綠茶園。

f_23486489_1.png

藍天白雲底下,我們穿越竹林,又回到河津櫻綻放的廣場,也正好是雲霧升起的地方。阿里山適合緩慢的步調,是泡一壺茶的時間,是烘焙一壺茶的時間,是栽種一壺茶的時間。

f_23486495_1.png

參考資料

1.江復正、趙瑜玲(2013)。《逐路細說臺18線:阿里山公路的古往今來》。嘉義市/新北市新店區: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五區養護工程處/典藏文創

2.為愛共築山中小棧1031026 - 台灣1001個故事

延伸閱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1. 第200章[嘉義縣阿里山鄉] 阿里山) 立足臺灣,放眼世界,想像未來──紀念導演齊柏林
  2. 第199章[嘉義縣阿里山鄉] 阿里山) 祝山觀日
  3. 第164章[嘉義縣阿里山鄉] 阿里山) 高山常青 潤水常藍 忘憂的美麗山村
  4. 第163章[嘉義縣番路鄉] 阿里山) 阿里山之前
  5. 第120章[嘉義縣梅山鄉] 阿里山) 空山寂寂,靈雨瀝瀝 脩竹古道上
  6. 第119章[嘉義縣竹崎鄉] 阿里山) 空山遙遙,靈雨瀟瀟 飛練深林中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