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出發日期2025/03/21
-
回程日期2025/03/21
-
相關路線嶺腳瀑布 、望古瀑布、嶺腳寮山登山步道
-
相關山岳
今天週五,上午順利處理完成一些公事,下午讓自己放鬆休息一下,替自己安排一個健康知性懷舊的行程。午餐過後搭乘1300木柵發車往十分的795公車,1356在慶和站下車。
慶和站本就沒甚麼旅客上下車,所以僅我一人在此下車也不令人意外
公車站名是「慶和」,但火車站名卻是「望古」
慶和橋頭的公廁煥然一新,旅人的福利
慶和橋左側(往望古火車站方向)基隆河谷景色
慶和橋右側下方建有魚梯
「望古」這個隨著煤業興衰的聚落,當初因為慶和煤礦開採而設站,成也慶和,敗亦慶和,煤礦停採,人口外移,徒留吊橋遺跡供人憑弔。
望古車站前已歇業的「人性空間」餐廳老闆想必是位愛車人士
望古車站旁荒廢的老宅
位於新北市的望古里在2023年的統計中,僅有 152 人,以及 99 戶,相當於每戶平均只有 1.54 人。對照位於臺北市的政大里在2023年的統計中,共有 7850 人,以及 3028 戶,相當於每戶平均有 2.59 人。由此可見望古里人口真的很少。
經過慶和斷橋後,沿著鐵軌旁繼續往望古瀑布的方向走。
據筆者友人表示,以前這裡有座遊樂園,照片左側階梯往嶺腳寮登山步道和望古瀑布
往望古的山路坍方暫停開放,我則往右側,下階梯往望古瀑布
平日少有人跡的望古瀑布,十分適合靜坐放空冥想
賞瀑後,循著下來的階梯反向上行,順著路牌往嶺腳寮山方向走。
步道先後要過二座繩梯,考驗一下我的腿肌力,看來是沒甚麼問題。
回拍已走過的第一座繩梯
第二座繩梯
天燈殘骸-上面祈求的是「善緣廣進,惡緣轉善,圓滿吉祥」
平溪一向多雨潮濕,山徑泥濘濕滑難行,把握難得的好天氣,原本泥濘的山徑變得乾爽好走,可以好好享受暖暖陽光下的午後健行。
沿著山徑緩緩上行,忽然在林間聽到熟悉的引擎聲浪,原來是筆者剛才搭乘的台北客運795公車,回程從十分開往平溪途中,這輛KKA-2596使用日野(HINO)J08E-VD引擎發出嘶吼,正加足馬力奔馳在平十公路的上坡路段。
過了幾分鐘後又聽到由十分開往菁桐的平溪線列車獨有的低沉轟隆聲及軌輪摩擦聲。
但惱人的卻是重機和超跑加速的刺耳噪音,雙菁公路,平菁公路和平十公路沿線居民年長者多,這些所謂玩家,將公路當競技場,是否應該注意當地居民行的安全和住的品質?
奔馳在平十公路上,正好經過九華山公車站的KKA-2596 795公車
林間望見碧綠的基隆河水
嶺腳寮山步道距離其實很短,路徑算是平緩好走,一路不需停下休息,大約40分鐘就可由望古登山口走到嶺腳寮山,先坐下來喝口水,多喝幾口也能減輕背包重量。
嶺腳寮山293公尺,有土地調查局圖根點
續往嶺腳車站方向走,遇岔路依指標往左行,一路下坡走得更快,不一會兒就走出山徑,嶺腳聚落近在眼前。
遇岔路依路標左行往嶺腳車站
一路下坡,兩側多竹林
嶺腳寮72號民宅
首先看到的是嶺腳寮72號民宅,一座煤業時代的紅磚式建築。順著路走下來,看到盆栽裡的艷紅鹿子百合,目前還不是花季,看不到迎風搖曳的美麗花朵。接著是蔡家洋樓,還是老樣子,2021/9/5經過時就是這個樣子,不知是何原因?感覺四年快過了,還是沒有進度!
盆栽裡的艷紅鹿子百合
持續整理中的蔡家洋樓
經過福安宮時,順便點香拜拜,感謝土地公一路保佑平安!
嶺腳福安走到嶺腳
走進嶺腳車站,這裡處處都是採煤時代的遺跡,位在車站旁的降煤櫃,大東煤礦的吊橋橋柱歷經歲月仍屹立不搖。
嶺腳車站降煤櫃
大東煤礦運煤吊橋橋柱
嶺腳車站海灣型的月台造型相當優美
嶺腳有三寶,分別是蔡家洋樓,望古瀑布和嶺腳古橋,再欣賞一下位在車站旁的嶺腳古橋,這座古橋原為運煤台車行駛的橋樑,隨著煤礦停採,無情的歲月在她的身上烙下印記,滿佈青苔卻難掩滄桑落寞。
嶺腳古橋
除了望古瀑布外,嶺腳還擁有平溪第二大瀑布-嶺腳瀑布,往社區活動中心方向走,順著活動中心左側小路前行,不久可看到右側陡下的階梯,順著階梯往下走,就可以看到嶺腳瀑布,可惜今日水量不夠豐沛,看不到瀑布的磅礡氣勢。
不同角度拍攝之嶺腳瀑布
不同角度拍攝之嶺腳瀑布
在嶺腳車站租借的YouBike
筆者好友,老家就在薯榔村石底一坑聚落,自幼成長於此,後來遠嫁新竹關西,父母皆已逝去,所以多年未返故鄉,只好今日我以鏡頭聊解她思鄉之苦。
因此今日旅程尚未結束,在嶺腳車站租借了一台YouBike騎往石底一坑,迎著暖暖的陽光,享受在平菁公路(106縣道)鐵馬之樂,無奈的是過了平溪國中後的上坡就騎不上去啦,只好邊推邊騎。
經過三聖宮公車站時,發現站牌旁有株茶花清新脫俗,忍不住留下她的倩影。
三聖宮公車站旁盛開的茶花
花瓣對稱之美
為了避開雙菁公路上的車流,還特別繞道白石和薯榔村的產業道路,踩著YouBike往位在薯榔村的一坑聚落,豈料途中還是遇到競速的飆車族。
有平溪富士山美稱的薯榔尖
薯榔尖下的石底一坑聚落
來到一坑聚落,時間仿佛靜止,數年前,下座排屋還有老奶奶居住,隨著老者凋零,這些老屋早已人去樓空,望著這些凋敝的紅磚厝礦工寮,滄桑落寞之感油然而生,相信筆者好友感受更深。筆者曾去過中埔美援寮,那裡建物更加殘破不堪,垃圾到處,空氣中充滿著霉味,難以想像輝煌的過往!
筆者租借的YouBike停在「下座」礦工寮旁,右側駁坎上方的礦工寮是為「上座」,依地勢高低分上下座
建於昭和6年(西元1931年)的下座礦工寮,當時提供給礦場電工居住,所以又稱「電工寮」
下座的公共廁所和浴室
上座礦工寮是民國51年(西元1962年)以美援陸續興建完成
另一棟上座礦工寮,上座總共建有13棟
逗留了許久,本打算至駁坎上方上座,往下方下座拍攝照片,無奈上座突然出現二隻大黑狗,只好被迫放棄,默默地低頭離去,這已經是第二回遇到這個狀況。
望著夕陽下的一坑聚落,這些紅磚老厝訴說著時代的寫照,輕輕地和她說再會,再加上要搭1630十分發車的795公車返家,大約1650會抵菁桐,踏上歸途騎上鐵馬,忍不住回頭多望她幾眼!
比之「靜安路」,我更愛「雙菁路」的舊稱,因為她更有溫度和地域感
這條往一坑的小路是原來106縣道的主幹線,後來在外側蓋新橋,截彎取直後公車就不再繞路進來
前方這座小橋是師功橋,若面對薯榔尖方向,這裡就是新北市政府公告天燈施放區域的最西側。
照片中這座被遺忘且不起眼的小橋,其實大有來頭,可惜埋沒在時代的洪流下。民國41年時,在這個篳路藍縷的時代下,台灣省政府和台北縣政府補助修建聯絡菁桐村經石碇鄉到石碇雙溪口的雙菁公路,發動國軍兵工部隊參予興建完成,全程12公里,為紀念國軍兵工師的支援,故將位在一坑的第一座橋命名為「師功橋」。
最後順著雙菁公路一路下坡,騎著鐵馬滑到菁桐車站還車,繞行嶺腳,平溪和菁桐等處,騎乘距離約6K,伴隨著我完成這趟知性懷舊之旅。
在菁桐車站還車,租借費用新台幣10元
「菁桐礦業生活館」菁桐台鐵員工宿舍
鮮少遊客的菁桐老街
菁桐車站月台與降煤櫃
抵菁桐老街時,遊客已不多,商家已紛紛在為打烊作準備,聽到許多鐵門拉下聲。
還完YouBike後,望著夕陽下長長的身影,走出老街,等待著返家的795公車。
返家的795公車
今日步行距離與時間
今日騎乘距離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