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出發日期2025/02/03
-
回程日期2025/02/04
-
相關路線
|徒步瓦拉米步道-佳心營地住一晚
|路線資訊
1.八通關越嶺線東段登山口 ➡︎ 2. 山風駐在所 ➡︎ 3. 山風一號吊橋 ➡︎( 岔路前往山風瀑布觀景平台) ➡︎ 5. 山風二號吊橋➡︎ 6. 佳心營地➡︎ (岔路下切前往佳心舊部落石板屋)
|GPX資訊
1. D1 八通關越嶺線東段登山口-佳心 (連結)
2. D2 佳心-八通關越嶺線東段登山口(連結)
3. 佳心營地-佳心舊部落石板屋(連結)
|完整相簿 (連結)
|延伸閱讀 瓦拉米山屋住一晚。五歲小樂的山屋初體驗 (連結)
|入山入園資訊
1. 若僅前往佳心營地不需要申請(因2024年11月颱風影響,地形較為脆弱,出發前建議先與南安)。
2. 入園申請:玉管處最新規定為自「里程樁7K」後(黃麻駐在所前)均須辦理入園申請(較早期規定佳心之後的路段便需要入園申請,最新的規定較為放寬)。(玉山國家公園網頁)
3. 入山申請:目前該管制區內依規定仍須辦理入山證申請。
4. 入園與入山單一申請窗口:臺灣登山申請一站式服務網
4年前,我們被紅色三角形屋頂,宛如童話小屋的瓦拉米山屋所吸引,徒步13.5公里在瓦拉米山屋住一晚。
今年寒假,我們再度回到心心念念的瓦拉米步道,這次選擇的,是背著帳篷來到4.5公里處的佳心營地住一晚。上一次到來想追尋著台灣黑熊的蹤跡,這一次從一些過往搜集的資訊,則想和黃喉貂們不期而遇,但這心中隱藏的彩蛋行前並沒有特別跟小樂說。
黃喉貂屬於臺灣特有亞種,在台灣被列為第Ⅲ級保育類,在IUCN中則被列為無危物種。近幾年常被發現於玉山國家公園、太平山國家公園,機會主義的生存習性下,他們常被發現於山屋、營地附近翻找人類留下來的食物、廚餘。因他們的移動快速,且過去與人類經濟生活的重疊度較低,關於他們的生態研究資料不多。玉管處於2019-2022年委託機構與朱有田老師等研究調查發現,黃喉貂出沒群體有著以無親緣關係的雄性為主的結盟現象,雌性則多為單獨活動,僅有在10月至12月的繁殖期,才會發現成年的雄、雌貂有同群的情形,但同群時間並不長。
前往佳心的路途中,遇到一群正要下山、前一晚住在佳心的親子家庭,閒聊時對方提醒我們包包的東西要收好,不然會被固定在營地固定巡訪的黃喉貂們搜包。
中午左右,我們到達了佳心,先搭好帳篷,再帶著小樂下切拜訪布農族佳心舊部落Istasipal 家屋的石板屋。在這期間,佳心的遊客散去後,就只剩下我們一家人包場準備過夜,一直到四點多我們開始煮晚餐時,突然聽到朵朵一聲驚呼,黃色閃電們聞香而來了!
一開始是兩隻黃喉貂一前一後、一左一右輪流試探著我們,看看是否可以突破我們的防守,等待或取得食物。而後又有一個夥伴趕到,隊員們到齊後,忽近忽遠、時而聚集時而分開包夾,小小的身影移動快速、輕盈跳耀,看起來很療癒但卻讓人同時戰戰兢兢、不敢放鬆。
我們大概就這樣僵持了半個小時以上,後來他們發現討不到食物,又一溜煙地消失在山林裡,一直到隔天我們離去,都沒有再發現他們。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觀看我們留言處分享的《地球的孤兒:台灣的精靈II》的相關紀錄影片,當小樂看到團隊以戴資穎為名的小資誤踩到獸鋏,急救無效後死亡的片段,難過的流下淚來。經過這次的相遇,他們是小樂和我們真真實實見過面,山林中無可替代的好朋友們,希望他們能繼續自在的在山林中奔馳,我們能做的,是跟孩子分享不餵食、不留下任何不屬於山中的食物物品的重要性。黃美秀老師曾說:「有熊的森林,才有靈魂。」這句話套用在每一個山林中的原住民們(原生野生動植物)都非常適用。
雖然這次的步程單程僅4.5公里,僅為上次到瓦拉米山屋單程13.5公里的1/3,但不需要在天黑前趕路的悠閒步調,以及佳心營地過夜包場的自在,反而讓我們此行的紀錄觀察更為豐富。
此行我們特別下切到布農族佳心舊部落探訪Istasipal的石板家屋。佳心舊部落是布農族巒社群先人的生活領域,在日人原住民的「集團移住」政策下(首當其衝者為布農族與泰雅族人),這裡的布農族人於1933-1934年被迫移居他處。
歷經80年的斷代,現存的石板家屋是Istasipal後代與政府、學界和民間機構於2018年遵循傳統構法共同合作重建,重建的過程也是布農族人們一段尋根的歷程。
我們第二天下山時在山風二號橋巧遇了兩位巡山員,他們正拿著工具默默清掃橋面,閒聊了一會才發現他們都參與了當時石板屋的重建,其中一位巡山員張緯忠先生,更是Istasipal家族的第六代成員,Takbanuaz布農文化發展協會的推行者。在布農作家沙力浪的著作《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書中也有許多篇幅提及石板屋的重建過程與張緯忠先生的貢獻參與。
「我昨天夢到百步蛇。」「那你很幸運喔,在我們族裡,夢見百步蛇代表一種幸運的象徵!」「等你哪一天當了研究學者,別忘了我們有合照過喔!」小樂跟兩位巡山員分享了他的夢境與上山最想看到的蛇種,張緯忠先生也溫暖地鼓勵著小樂。
#再見
2024年11月,受到康芮颱風影響,瓦拉米步道有多段坍方破碎,也一度封閉休息。經過包括張緯忠等巡山員們、玉管處工作人員的搶修再次恢復通行。這次步行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這些得來不易的路段修復,以及多處地貌改變的破碎痕跡,滿滿的感謝和珍惜!
再見,瓦拉米、佳心、布農的山、黃色閃電們!謝謝你們給了我們如此豐富的寒假記憶!
▲灰喉山椒鳥。
▲受2024年颱風影響,部分地貌有所改變,也辛苦了巡山員與參與維護的相關人員。
▲佳心舊部落重建後的石板家屋。
▲佳心營地有廁所、水源、有手機訊號,不過手機基地台在我們紮營的那兩天是待修無訊號的狀態。
▲白耳畫眉。
▲黃喉貂有雄性結盟的特性,此性遇到三個集體行動成行的團提。
▲步道平行於樂樂溪谷(或稱拉庫拉庫溪),樂樂溪是秀姑巒溪最大的支流。
▲樹幹上的熊爪痕。
▲小樂說水好冰呀!
▲保留有日本時期原始狀態、古樸的山風二號吊橋。
▲布農巡山員們,守護著祖先的山林。
▲目前南安遊客中心有舉辦步道(遊客中心-佳心)的集點活動,有興趣者可向南安遊客中心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