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古道:中正紀念堂的起落與變遷

  • 邱求慧
  • 626 次點閱
  • 27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跑馬古道位於宜蘭縣礁溪鄉,開發於清朝時期,是連接台北與宜蘭的要道。由於道路寬廣平緩,沿途風景壯麗,如今已成為一條廣受歡迎的登山步道。

關於跑馬古道名稱的由來,歷來眾說紛紜。本篇文章原本想要考證名稱的來源,卻意外發掘出中正紀念堂是由軍營所改建,並串聯出一段台北市商業區發展的興衰與變遷。

a8600051839d2e05018eacd64933ed18.jpg

跑馬古道位於宜蘭縣礁溪鄉,是淡蘭古道南路的一部分,也是目前修繕最完善的步道之一。全長約五公里,路徑寬敞且平坦,適合各種體力的遊客行走。從礁溪南登山口出發,沿途可俯瞰綠意盎然的蘭陽平原,遠望太平洋上的龜山島,宛如靜靜躺卧在海天之間,景致令人感到無比療癒與平靜。

da9bc0b61564f79575e534458c651451.jpg

步道沿途經過猴洞坑溪,溪水清澈見底,可供山友戲水消暑,但此時正值枯水期,河道已經乾涸。溪谷旁邊矗立著一塊刻有「跑馬古道」的勒石,出自礁溪書法家周澄之手,字跡蒼勁有力。

8c6db0b0da15ab316d4aedf459e4fec8.jpg

在猴洞坑溪附近,有一條岔路可以通往河谷。這條路較為陡峭濕滑,行走時需要格外小心。行進約一百公尺,就可以到達「迴音谷瀑布」,這是跑馬古道上的一處秘境。當溪水流動時,瀑布清新舒適;當溪水枯竭時,這裡則散發著神秘幽谷的氛圍。

84f9e047a10bcfc5c25dfec427253c1c.jpg

山路的盡頭是一段馬路,這裡有一座廢棄的「上新花園」遊樂場。據查該花園興建於在1984年,是當時宜蘭規模最大、最熱鬧的遊樂場,吸引了無數遊客。為了方便遊覽車通行,這段古道被拓寬為馬路。然而,隨著其他遊樂園的興起,加上設備老舊,上新花園於2006年停業,現今只剩下深鎖的鐵門和雜草叢生的園區。

add8c3892f0b9b71dffddf0558507e96.jpg

最後一段山路約有700公尺,步道上鋪設了木棧條和石板,森林環境寧靜舒適,且點綴著不少怡人的杉木。行至終點,即抵達石牌縣境公園。這裡是北宜公路的最高點,因此擁有絕佳的視野,可以遠眺龜山島的美景。

29be50985a9d60cef970aaacc4b195d2.jpg

跑馬古道原是清代淡蘭便道的一部分,在日本時期被拓寬為「台北宜蘭道路」。根據日本時代的新聞報導,這條路線從深坑開始,經過石碇、坪林尾(今坪林),抵達湖底嶺(今石牌),再穿過猴洞坑直通礁溪。後來大部分古道都被改建為公路,跑馬古道卻幸運地保留了原貌。如今,走在這條古道上,人們可以體驗到當年先民在淡蘭之間跋涉的真實情景。

c4ad0c5ce92e2c96c8e48be401bd2dfd.jpg

為什麼它被稱為「跑馬古道」呢?根據林務局官網的說法,這個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認為,這條古道曾是木材運輸的路線,因此鋪設了便於運送木材的「木馬路」;另一種說法則指出,在二戰期間,日本政府將這條道路用作軍事運輸,因而稱其為「陸軍路」或「跑馬路」。然而,這兩種說法目前都缺乏具體的文獻佐證。圖中為1921年的台灣堡圖,當時的跑馬古道就很清晰地被記錄在地圖上。

4a5e15057efad9fa6639d4ca0c6955a0.jpg

首先我認為「木馬路」的名稱由來不太合理,因為台灣過去盛產木材,稱為木馬路的地方不少,但沒有其他地點被改稱為「跑馬路」,因此這種說法不太成立。那麼,將這條古道用作軍事運輸道路的說法是否合理?以圖中的「四一式山砲」為例,是二戰期間日本軍隊的主要火力之一,若以行軍方式運輸這種山砲,北宜道路因路途較短且路幅較寬,當作軍事運輸路線可能性是很高的。

9ca696ba4cd9459657e432ac997cf1e1.jpg

我找到一篇刊於1936年10月29日的新聞,詳細描述台灣山砲聯隊從台北行軍至宜蘭的過程。根據報導,隊伍於30日凌晨4點半從當時的軍營(如今的國家兩廳院)出發,經過景尾(今景美)、木柵、深坑、八分寮(今石碇高中附近)、石碇、磨石坑(今石碇華梵路)、樹梅嶺(今籟狸尖),並於坪林紮營過夜。次日清晨六點再度出發,途經鶯子瀨(今北宜路八段)、石𥕢、倒吊子(今碧湖)、四堵、湖底嶺(今石牌縣界公園)、無名寺,最終抵達礁溪,證明跑馬古道確實曾經用來行軍。

ef3e39cd1ac58d97930a9fc4e8a47998.jpg

根據另一篇日文新聞的記載,帶隊的指揮官名為中島要吉,階級為中佐(即中校)。隊伍由15名軍官、18名士官和176名士兵組成,並配備97匹馬。這些馬匹主要用於拖運山砲,證實當時行軍隊伍中確實有馬匹存在。因此,民眾將這條路稱為「跑馬路」是有可能的,也是跑馬古道由來較為合理的解釋。

0487ed6a1990ded2c7002b26481dd151.jpg

我找到了一張照片,正顯示馬匹如何拖拉山砲,這張照片是在山砲聯隊(今國家兩廳院)所拍攝,從照片左後方剛好可以看到當時的總督府(今總統府)。其實,兩廳院和中正紀念堂所在的位置,在清朝時期還只是一片稻田,因為位於「城外」,甚至成為部分城內居民的墓地。日本接管臺灣後,因為軍隊缺乏大型營地,日本政府便將這片東門外的稻田改建為軍事用地,稱之為「永久兵營」,並於1903年興建完工。

d1cc2a4a0d7a78d2fcd1ef32049c1a82.jpg

永久兵營建成後,山砲聯隊駐紮於西側,也就是如今兩廳院的位置;而東側則由步兵第一聯隊進駐,即現在的中正紀念堂。有趣的是,日治初期公共衛生條件尚未完善,鼠疫和瘧疾肆虐,因此永久兵營在設計上特別重視防鼠和防蚊。例如,房舍沒有天花板,以防止老鼠藏匿;地板則採用架高設計,不僅防潮,還能防止蚊蟲滋生。當時,營舍排列整齊,場面壯觀且充滿現代感,被報紙形容為如同「不動軍艦」一般的堅固。

30009efd8bdb7d0a21a00bd6e37328ac.jpg

除了北部的永久軍營外(如圖),為了整個台灣的整體防禦,中部的兵營設在現在的台中干城,南部的兵營則設在現在的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形成北中南各有一處的兵營。1922年,因為町名改正,北部軍營的地名由「東門外」改為「旭町」,因為位於台北城的東邊,取其「旭日東昇」的意涵。

f4cb0207249d56d70bcc91e8a9f25878.jpg

進駐永久兵營的步兵第一聯隊(如圖)和山砲聯隊,由於駐紮於台灣首府,是台灣軍隊中裝備最為精良,戰鬥力也最強的部隊,主要負責維護總督府的安全。當台灣一旦爆發戰事,他們自然成為作戰主力。例如在1914年的太魯閣戰爭及1930年的霧社事件中,步兵第一聯隊均為參戰的核心部隊。從統治者的角度來看,他們屢建戰功;然而,從原住民的視角出發,這支精銳部隊的雙手也留下了斑斑血跡。

49fd0f7a43386303a15398efa7f89e03.jpg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了原有的軍營,並繼續在此駐軍,成為陸軍總部和聯勤總司令部所在地。然而,正因為長期作為軍事駐地,東門的商業發展始終不如西門町那樣繁榮。直到1971年聯勤總部遷至南港,1972年陸軍總部遷至龍潭後,這片位於台北市中心的空地被釋放出來。當時,政府原本計劃將其規劃為商業經貿中心,並預定興建兩棟50層高的雙子星摩天大樓,世貿及國際會議中心也準備設立在此。東門的居民對此城市再造計畫滿懷期待,希望能迎來一個繁榮的商業新區。

3baee105452e8b16e681ac06e7b15bfa.jpg

然而,事與願違。1975年,時任總統的蔣中正逝世,政府的政策出現重大轉彎,原本規劃為商業區的用地,改為興建中正紀念堂、國家劇院與音樂廳。其中,中正紀念堂於1980年完工啟用。有趣的是,台北市過去曾有一條名為「上海路」的大馬路,穿越這片軍事區(如舊地圖)。然而,1967年為紀念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上海路被改名為「林森南路」。在興建中正紀念堂的過程中,林森南路的這一段又被地下化,自此「上海路」的名稱退出歷史舞台,只有留在老一輩的台北人記憶中。

63357e7901c03c0fa6ef8c7c4cc843a6.jpg

錯失的世貿中心計畫,政府不得不另覓場地,最終選定信義路與基隆路交會處的四四兵工廠舊址。世貿於1986年建設完成並啟用(興建照片取自聯合新聞網)。當時的信義區充斥著眷村、農田和荒地,整體發展還相當蕭條。然而,隨著世貿中心與君悅飯店的建設,台北市的商業重心逐漸轉移至信義區。迄今的信義區已經成為繁華的商圈,其房價甚至超越了中正區這樣的傳統市中心。

eaaeb857d2aab4d194f8426b6ab3eddc.jpg

中正紀念堂的歷史宛如一幅縮影,見證著時代的更迭與變遷。從清代的稻田到日治時期的軍事中心,最後轉型為承載些許歷史包袱的地標,其演變展現了滄海桑田的深刻軌跡。雖然錯失了商業經貿中心的建設,使得東門的繁榮夢未能實現,但卻意外地孕育出充滿文化氛圍的國家兩廳院,為這片土地賦予新的使命。展望未來,隨著周邊地區的更新與活化,東門的故事或許仍將持續書寫,正如其名「自由廣場」所象徵的那樣,隨著時代的不斷演變而展現無限可能。

99ed80a9cc043bf0b414603d8aab3c9a.jpg

南登山口->山神土地公->迴音谷瀑布->跑馬古道勒石->上新花園舊址->石牌縣境公園->原路返程。

距離 11.25公里,步行時間4小時30分,總上升高度520公尺。

我的新書「一山一故事2」剛出版,共精選了精采的25個山林歷史故事,包含全台灣北中南東11縣市,敬請各位朋友的支持。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