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路線上高地
登山失溫 勿輕忽!3 小時就會致命
五個預防重點,你做對了嗎?
「失溫」是山難中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為何去爬山,卻會走到失溫?失溫有多危險?又該怎麼預防?此文將告訴你預防失溫的五大重點,讓你做好準備,登山更加安全。
一直以來,登山「失溫」是最易受到輕忽的風險因數,尤其在春夏秋三季,發生的頻率甚至超過冬天!要理解為何發生?,必先認識「失溫」這危險的因數。當發生失溫時、如何預防才能將上山的風險降到最低!
別輕忽失溫!三小時就奪魂
人體正常體溫是37度,而「失溫」指的是身體核心體溫低於攝氏35度,根據「333 原則」,人沒有食物可以活過3週,沒有水是3天,但是失溫3個小時就會致命;而且,失溫會影響一個人的判斷力,若沒有及早介入,當事人可能不自覺地任由情況惡化,而錯失寶貴的救援時間。因此預防失溫絕對是首要要務。
舉例來說,如果在山上發生迷路、天氣差必須迫降、隊員受傷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與規劃的行程有落差,而得在非預期的狀況下在山上過夜的時候,就有可能同時面臨失溫、沒水、沒食物的狀況,此時,根據以上的333原則,應該要優先預防失溫的發生。
在山上判斷自己或隊友是否有失溫的狀況,必須以「當下身體狀況」和以下的「瑞士失溫分級系統」來做嚴重程度的判斷,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一旦進入瑞士失溫分級系統的第二級失溫,死亡率就非常高了,因此,對失溫的警覺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若在登山的過程中,自己或隊友出現身體顫抖、感覺很冷或麻木、運動能力減弱、不想講話、甚至判斷力下降的狀況,就應該要特別留意,並趕快做適當的處理。
不過,面對失溫的狀況,最重要的還是要有正確的觀念、並做好預防的工作,才是最有效的。接下來就來跟大家介紹五個預防失溫的重點,分為上山前的準備與上山後的預防及處理,一定要知道並確實做到喔!
預防勝於治療!如何避免失溫?發生失溫怎麼辦?
要預防失溫發生,在上山前就應該要做好充足的準備;上山後,更是要隨時注意自己與隊友的狀況,並把握「防止體溫散失」與「增加體溫」的兩大原則,才可以將失溫的風險降至最低。而萬一發生失溫的狀況,也應該要盡快按照這兩大原則做應變處理。
上山前的準備
如同上面所說,失溫,是要用預防的。上山前,確認一下這幾點都做到了嗎?
1.天氣惡劣不外出
台灣春夏天氣容易不穩,夏秋則是颱風高峰,冬天在高山上可能會降雪,若在上山前,已經預知有大雨、颱風等狀況,就應該要盡量避免上山。若是雪季上山,也應該要確認自己的裝備與技術都足夠再上山。
2.正確的衣著穿法
穿著上的最高指導原則是避免將衣物弄濕,不管是因為內在因素(流汗)或外在因素(下雨、露水等),以避免水寒效應的發生。
水寒效應:在山區的低溫環境中,如果身體潮濕,身體所散失體熱的速度是身體乾燥的 25 倍,是造成失溫情況 的主因。
衣服的穿法以洋蔥式穿法為原則,最底層是排汗衣、排汗內衣,可以快速帶走皮膚上的水氣,保持身體乾燥溫暖;中層則是具備吸濕排汗的保暖衣,可以持續排出底層導出的水分,並防止不必要的熱量流失;最外層則是可防風、防水、及保暖的外套,避免風寒效應與水寒效應。
因此,像是文章開頭提到的冬天上山賞雪,就算帶了很多保暖的衣服,如果底層與中層無法順利的將身體產生的汗排乾,就有可能讓身體處在潮濕的狀態下,反而容易增加失溫的風險。
風寒效應:當風速增加,會將身體內的熱能帶出體外,導致皮膚表層溫度下降,最終導致人體內的溫度下降。風 寒效應只發生在於沒穿著衣物的皮膚上,所以需要透過適當的保暖穿著,將風寒效應降到最低。
此外,因為頭部會散失大量體熱,因此頭部的保暖也是非常重要的,並且要覆蓋住三個重點——兩側的太陽穴以及後腦杓,才能真正達到保暖的效果。
這裡要特別提醒,很多人會穿著棉質衣服去運動,但爬山不應該穿棉質衣服,因為這類衣服濕掉以後無法保暖,又很難被體溫蒸乾,在流汗後很容易讓身體一直處於潮濕的狀態下,讓失溫的風險大增,是一定要避免的!同樣地,牛仔褲這類容易吸水的衣物,也應該避免。
3.帶足必要的裝備
每次上山,都應該要攜帶備用的保暖衣物,並用防水的袋子裝好、綁緊袋口;這樣上山時如果身上的衣服不小心濕掉,就可以儘快換下濕衣服,避免體溫繼續流失。
【小技巧】:高山上怎麼快速把濕衣服弄乾?
在高山上,如果衣服、襪子、手套濕掉了,可以在耐高溫的寬口塑膠水壺中裝滿熱水,然後把濕掉的衣服跟襪子包住水壺,睡覺時一起放進睡袋,衣物的水分會較快蒸發。如果衣物很溼,要先擰乾後再包住水壺,放到塑膠袋裡,再整包放進睡袋,就不會把睡袋弄濕了。如果是鞋子濕掉,可以直接把裝滿熱水的水壺塞到鞋子裡,也可以讓鞋子比較快乾喔!
另一個很重要的裝備、也是許多人會忽略的,就是刁山小包:其實「刁山」就是台語「卡在山上」的意思,指的是在非預期的狀況下滯留山上,而需要在山上緊急過夜。簡單來說,刁山小包就是為了幫助沒有攜帶足夠過夜裝備的登山客,可以在山上緊急過夜,為了預防失溫,而準備的簡易求生裝備。刁山小包的內容物,要包含以下這幾樣:最大尺寸的黑色塑膠垃圾袋、求生毯、短蠟燭、打火機、營繩、電器膠帶、小刀等。下面會再說明它的原理與使用的方式喔!
上山後的預防與處理
登山期間,要預防失溫,一定要遵循以下兩個重點:防止體溫散失、增加體溫。
4.防止體溫散失
要防止體溫散失,應該以避免前面提過的風寒效應與水寒效應為重點。換句話說,要移除會讓體溫散失的原因,比方說濕掉的衣服、吹風、淋雨的狀況。平常行走時,就應該要注意隨時保持衣服的乾燥,並定時補充食物與水分。
假設今天因為迷路而必須在山上緊急過夜,按照這個原則,應該採取以下行動:
找可以避風遮雨處,如果有外帳,則把外帳搭起,可達到更好的遮蔽效果。如果沒有外帳,可以用刁山小包中的黑色垃圾袋搭配營繩跟電器膠帶,搭出簡易的個人避難小屋。如果真的無法搭起,則直接用黑色大垃圾袋一上一下的把整個人套起來,並在頭部位置挖小洞透氣。
將所有的衣物穿上,然後在最外層穿上雨衣或防水衣。如果衣服是濕的,應該要盡快脫掉,並換上乾的衣服,避免體溫繼續流失。
把刁山小包中的求生毯裹在身上,如果夜晚氣溫降低,可以在裡面點起蠟燭(用鋼杯或碗裝),達到保暖、讓身體回溫的效果。
【刁山小包的原理】刁山小包內的物品可以達到以下三種保暖目的:1.可以達到避風避雨的效果 2.可以保存身體的熱量,同時可以隔絕外界的冷空氣 3.可以產生外部熱源,幫助維持身體溫度。
5.增加體溫
增加體溫的方式,主要透過外在提供熱源、以及內在產生熱源兩種方式,包括:
使用刁山小包的黑色塑膠垃圾袋或求生毯套住身體,並在裡面點起蠟燭。
將熱水瓶、熱水袋、暖暖包等放在頸部、胸部、腹部等身體中樞部位。
補充熱食、食物、喝溫熱水。
升營火。
若是隊友發生失溫狀況並有惡化導致失去意識的狀況,則以心肺復甦術做急救,但當務之急還是要盡快送醫處理。在嚴重失溫的情況下,三個小時內就足以致命,因此每分每秒都很寶貴。
多一分準備,就少一分風險,大家一定要記得,失溫是要用預防的,而不是等發生再來處理。此外,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高山上的氣溫較低,才比較容易發生失溫的狀況;但其實從過去山難相關的新聞可以知道,在有一定海拔的郊山與中級山,發生失溫的狀況並不會比高山少,主要是因為一般人可能容易輕忽郊山與中級山的風險或難度,而沒有攜帶必要的裝備,這樣疏忽的心態,容易讓自己曝露在更高的風險之下,萬一發生了超出預期的狀況,就有可能造成遺憾。因此,不管是行走哪一種路線,都應該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再上山,才能真正為自己的安全負責。
本文內容轉自 Hikingbook 編輯部202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