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有知名的四座山岳,被暱稱為「日月潭四兄妹」,分別是水社大山、大尖山、貓囒山以及後尖山。其中後尖山被稱為么妹,雖然沒有巍峨的山勢,不過卻有小而美的特色,相當適合輕鬆健行賞景。
台電公司的成立可以追溯到日本時代,設立目的是為了興建日月潭電廠。這座電廠規模龐大,發電量在當年全亞洲排名第一,足以供應全台灣超過七成的電力。然而,電廠的建設過程卻非常波折,歷時16年才最終完工。電廠落成後,台灣的工業從此飛躍發展。
後尖山的登山口位於魚池鄉頭社村,開車可以設定導航「頭社佛堂」,佛堂旁有一個約十幾個車位的停車場,還有一座公廁可供使用。停好車後,開始沿著產業道路健行,途中會經過幾戶人家。
產業道路的路程很短,兩側大多是檳榔園,大約走一兩百公尺後,開始接上登山步道,步道上有鋪設枕木條,路跡大致上都還清晰,但是感覺缺少維護,部分枕木已經損毀。
步道上的兩側多半是竹林,夏天行走還算清幽舒適,但是有些倒伏的竹子,讓林相顯得稍顯凌亂,甚至有些倒木還擋住步道,必須小心跨過這些路障。
山路抵達稜線後,取右轉約行走一百公尺,看到一個公告,警告登山客接下來的路徑十分陡峭,請衡量自身的體能條件。這一段路確實很陡,所幸僅有2百多公尺,即可到達後尖山,山頂有一座很寬敞的木造觀景台。
山頂可以遠眺日月潭的風景,在群山之間的那一抹潭水,顯得相當秀麗飄渺。日月潭是台灣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最熱門的觀光景點之一,以湖光山色的美麗景觀而聞名。
後尖山海拔1,008公尺,有一顆三等三角點編號5009,位置在觀景台的外側,必須穿過欄杆的缺口處,才能到達基石的位置。後尖山又被稱為「望高寮」,其山頂的展望不錯,被列入台灣小百岳第52號。
早期日月潭是邵族的傳統領地,當時他們稱日月潭為「水社海」,周邊的漢人和平埔族人則稱之為「水沙連」,沙連為平埔族語,用以稱呼住在日月潭的高山原住民。清朝道光年間,日月潭這個名稱才第一次出現,但是原因並非潭的形狀類似日與月,而是因為潭水分為紅綠兩色,紅色是太陽的顏色,綠色則是代表月亮,故名為日月潭。照片是早期邵族人在潭面上行舟。
日本統治台灣初期,秉持「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政策,積極推動水利灌溉工程,以促進稻米和蔗糖等作物的種植。當總督府在全台展開灌溉水源調查時,卻意外發現日月潭擁有豐富的水力潛能,估計其產電量高達16萬馬力之多,超過當時全台灣發電量的總和。如果日月潭水力電廠可以開發成功,將能夠提供充足電力,讓台灣加速進入工業化的時代。然而,這日月潭發電計畫頗為浩大,預估經費高達4800萬圓。
日月潭電廠的計畫極為艱鉅,由當時總督府的技師堀見末子與大越大藏等人設計,依據他們的構想,需從濁水溪上游的「武界」開鑿長達15公里的導水隧道,將溪水引入日月潭,利用其高低落差進行發電。此外,還必須興築兩座壩堤,以增加日月潭的蓄水量。然而,水位上升將淹沒周邊許多原住民的土地,因此還需妥善處理居民安置的問題。這個計畫的預算驚人,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引發的物價上漲,即使總督府有心推動,日本中央政府也感到力不從心,這個計畫因此擱置多年。照片顯示的是當時尚未興建壩堤前的日月潭,當時潭中有一座大島,稱為「拉魯島」,是邵族的祖居地,興建壩堤後水位上升,變成一座迷你小島。
1918年,明石元二郎就任台灣總督,當時台灣面臨電力不足的窘境,甚至還必須採取限電措施。明石排除萬難,果斷決定以官民合辦的方式興建電廠,終於說服中央政府同意執行。翌年,總督府成立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台電前身),由前總督府醫院(台大醫院前身)院長高木友枝出任首任社長。雖然高木友枝的專長是醫學,但他是一位很成功的領導人,帶領著台灣當時最優秀的土木及電力技師,希望在五年內完成這項艱難的任務。
為了建設日月潭電廠,台電修建了一條鐵路(如圖),從縱貫線的二水車站直達車埕,以便運輸所需的工程材料。這條鐵路意外地成為台灣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也就是現今觀光鐵路「集集線」的前身。另外為了獲取施工所需的電力,還在烏溪上游興建了「北山坑水力電廠」,將電力輸送至施工現場使用。整個工程在縝密的計劃下逐步展開,但人算不如天算,開工沒多久,最支持這個計畫的明石總督便病逝,1923年又發生關東大地震,日本政府專注於救災,無力支應工程預算。最終,這個台灣史上最大的工程,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竟然於1923年被迫停工。
停工後,所有設備只好暫時封存在倉庫中,無事可做的工人也全部被解雇,甚至鐵路都賣給了總督府。這個工程停擺了長達六年,眼看計畫就要徹底失敗,但總督府和台電依然不願放棄,努力說服中央政府同意復工,並聘請了松木幹一郎(如圖)擔任新的台電社長。這位松木社長來頭不小,他曾協助東京都知事後藤新平重建東京,只用了五年就讓遭受大地震蹂躪的東京重建成功,贏得大眾一致的讚揚和尊重。以他的社會地位,大可不必來台灣接這個爛攤子,但在當時台灣總督石塚英藏一再請託下,松木決定遠渡台灣,肩負起重啟日月潭電廠的重責大任。
松本就任台電社長後,不僅親自深入每一個險峻的工地視察(如照片,中立者即為松本社長),還重新仔細地估算了復工所需的經費,估計還需要再增加4800餘萬圓,中央政府根本無力負擔。然而,松本憑藉其地位和公信力,獲得外國銀行的信任和支持,所以他對美國發行債券籌募資金,終於籌足了所需的費用。
雖然籌措到了所需的資金,但電廠的復工依然困難重重。當時日月潭的公共衛生環境尚未完善,叢生的蚊蟲導致工人經常罹患傳染病,醫院人滿為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松木對周邊的街道進行大幅整頓,並增建醫院、商店和娛樂設施等,改善工人的生活環境,以提高員工的工作士氣。此外,他還積極聘用台籍幹部和技師。事後看來,戰後國民政府接管台電,正因有這些松木提拔的台籍人士,才得以讓電力接續運作不中斷。照片中即為當時的松本幹一郎社長。
在松本幹一郎以及台電員工的奮力拼搏之下,日月潭電廠終於在1934年完工啟用,成為亞洲最大的電廠,發電量佔全台灣總量的七成。也因台電提供了充裕的電力,故吸引了許多日本財團來台投資,推動了台灣製糖、肥料、製鋁和造紙等產業的飛躍發展,使台灣的工業產值正式超越農業,從農業發展的型態,進入工業化的時代。圖為當時日月潭電廠施工時的照片。
由於日月潭電廠的發電量相當龐大,不僅能滿足全台灣的電力需求,甚至還有剩餘。因此,台電建設了一條從北到南的輸配電線路,從基隆到高雄,全台各地都能享用來自日月潭電廠的電力。而隨著台電競爭力的提升,其他公民營的電廠最終都被台電收購,這奠定了台電堅實的經濟基礎,並促進了台灣產業的升級與轉型。有學者認為,沒有日月潭的水力,就沒有今日的台灣,足見這座電廠的重要性。照片是當時的台電舊大樓,該大樓在二戰期間被炸毀,現址為國防部的博愛大樓。
可惜的是,松本幹一郎在全力投入日月潭電廠建設後,因過度勞累,於電廠完工後不久因病去世,未能親眼見證台灣產業的飛躍性成長,松本之後被尊稱為「臺灣電力之父」,足證他對台灣電力的貢獻。百年後的今天,台灣再度面臨電力的巨大挑戰,我們期盼台電能繼承這些前人留下的寶貴資產,秉持著無畏而勇敢的精神,為創造更加充足的電力而努力。我們相信,台灣一定能夠克服能源轉型的挑戰,迎接更加光明的未來。
頭社佛堂停車場->涼亭->稜線岔路->後尖山->原路返程
距離2.3公里,步行時間1小時30分,總爬升高度291公尺。
我的新書「一山一故事2」已經於5月28日正式出版,目前被列為博客來人文社科暢銷榜中,本書共收錄25條台灣的山岳、步道的動人故事,敬請大家繼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