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熱門排行

燦光寮古道:牡丹坑的電力救援任務

  • 邱求慧
  • 6,813 次點閱
  • 40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燦光寮古道位於新北市的雙溪區,是清代台北通往宜蘭的官道,屬於淡蘭古道北路的其中一段。這條古道同時具備軍事和商業的功能,曾經行人絡繹不絕。如今,古道上仍留有不少聚落的遺跡,仍可感覺昔日的繁華與興盛。

附近的「牡丹坑」曾是台灣最大的金礦產地,吸引了無數淘金客蜂擁而來。然而,隨著金礦枯竭,往日的喧囂也隨之消散,留下的只是孤寂的古道,彷彿在低訴著那些湮滅在歲月長河中的夢想與悲歡,令人不禁感到唏噓與惆悵。

75ad8d88b87648206318709c89baaf53.jpg

燦光寮古道的登山口位於雙溪鄉牡丹里的「十三層」,沿著牡丹溪畔前行,古道寬敞而平緩,而兩旁茂密青蔥的森林如同綠色的長廊,耳邊淙淙的溪水聲宛如大自然的絃樂,讓人感受到十分的舒適與愉快。

5920b6f7aa9fe57586f8c221fc7ca75d.jpg

古道行不多遠,就會看見一座廢棄的建築物,這便是昔日牡丹溪抽水站的廢機房。過去,由於牡丹坑金礦的帶動,無數淘金客蜂擁而至,使得十三層成為熱鬧非凡的山城。而為了滿足十三層、金瓜石等聚落居民的用水需求,因此才在此興建了抽水站。

ee5e46ec6c2477c30650fd4f6705c98d.jpg

繼續沿著古道前行,一座宏偉的水壩赫然出現在眼前。這座高達數十公尺的水壩橫亘於牡丹溪上,已有逾百年的歷史,興建於1906年的明治年間。這座水壩利用水位差進行發電,稱為「牡丹坑發電所」,也是台灣的第三座電廠,僅晚於最古老的龜山發電所一年。自興建以後,十三層的夜晚因此燈火通明,熱鬧程度堪比當時台北市的大街。

9017498ef1e6b4d0eb5212a151d365fa.jpg

燦光寮被開發的時間則更早,在1805年的嘉慶年間,清廷便在燦光寮設立汛塘,這是當時的駐兵單位,配置了十名兵員以維持地方治安。到了1815年,清朝又增設了燦光寮鋪,作為公文傳遞的驛站,類似於現今的郵局。燦光寮同時擁有汛塘和鋪站,顯示出其地理上的重要地位。另外古道上仍留存著一個柑仔店的遺址,店鋪規模約有十數坪,當年行人往來絡繹不絕,鋪前有個廣場,可做為歇息的處所。

62f28074aac6549c87f4edcf1f61a560.jpg

沿著古道攀至高點,視野驟然開闊,草山與燦光寮山等出現在眼前,風景壯麗令人讚嘆。繼續行走草山戰備道,經過本山地質公園,便抵達歷史悠久的金山福德宮。這座土地公祠原是一座古老的小廟,後來在其外興建了新的廟身加以保護,形成了獨特的廟中廟。幾個世紀以來,依舊庇佑著來往的旅人,守護著這片歷史悠長的土地。

4b0baf3fc4c35b3272d0c68ed828064e.jpg

沿著貂山古道下行,眼前是一路延展的石階。這裡曾是牡丹坑金礦所在,而這條古道當年是運送礦產的輕便道路。古道中仍留存著昔日事務所和醫療站的遺跡,規模相當宏大。最特別的是步道中矗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無緣之墓」。解說牌上記載了這塊石碑的四個傳說版本,其中一個版本格外動人:據說,有一位日本技師來此採礦,與女友相約兩年後返鄉完婚。詎料女友等不到男友的歸來,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台灣尋找,卻發現男友早已因病離世。女友在悲痛之餘立下此碑,最後黯然返鄉。

4ee48f7d4469d4ad21750ae884d566db.jpg

牡丹過去的舊名為武丹坑,由平埔族社名訛音而來,清代時改稱為牡丹坑。這裡曾是台灣最大的金礦產地之一,發現金礦的經過也充滿了戲劇性。在1898年時有三位日本警察,分別是壹岐健輔、黑木七郎和圖師敬助,因兒玉總督下令徹查警察貪汙而被撤職,就在走投無路之時,他們無意間發現了金礦,並向政府申請礦權。然而,由於資金不足,他們無法進一步開採,便於隔年將礦權賣給了企業家木村久太郎,獲得了一萬圓(轉讓公文如圖)。這筆錢終於讓這三位警察從谷底翻身,得以返回日本重新開始。

56074667d5539e1776468b118acd3e5c.jpg

木村久太郎(如圖)是日本鳥取縣人,取得礦權時年僅31歲。當時他只是個小營建商,承接過總督府鐵路的次包工程,資金不算雄厚,也沒有從事礦業的經驗。而當時,金瓜石和九份的金礦規模已經很大,因此牡丹坑一開始並不被看好。木村購得牡丹坑金礦後,還面臨著附近盜匪橫行的威脅,他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參與探勘。第一年,他們僅挖獲90錢的黃金,眼看資金即將耗盡,牡丹坑金礦事業陷入生死存亡的關頭。

9c9434c367df78affd69cf2a69623cfb.jpg

隔年,藉著租來的槍枝守護,繼續為他的礦業做最後一搏,沒想到就在牡丹溪西岸的一處崖壁,發現了含金量極高的礦脈,木村趕緊投入人力挖掘,1902年產出673台兩的黃金。隨後木村掌握商機,打造了兩座製煉廠,讓1903年黃金產量暴增至5,837台兩。隨後在1906年更達到了顛峰,產量竟超過1萬2千兩之多,已經和金瓜石並駕齊驅。

7847d31ad775d123c38672cfc6842bd8.jpg

1906年,由於牡丹坑金礦事業蓬勃發展,十三層群集了許多技師與礦工,雜貨店、日用品店、飲食店甚至酒家林立,已經成為超過一千名居民的熱鬧山城,當時水力發電科技剛引進台灣,木村就決定鉅資興建一座牡丹坑發電所(如報導),除了可以採用更先進的製煉設備外,他也希望能夠點亮這座山城的夜晚,讓居民生活更加便利。

0a61781cbdc3e56655ad2e4a3f00a4f2.jpg

由於牡丹坑地處偏遠,這座電廠的發電並沒有連上電網,僅供附近的居民使用。5年後的1911年8月31日,第52號颱風登陸基隆,狂風暴雨造成北台灣大淹水,照片是當時台北車站前的情景。颱風不但造成451名民眾死亡,也毀損台北房屋超過2萬9千棟,不但如此,市郊的龜山和小粗坑發電廠慘遭洪水淹沒,發電機也故障而停水停電。甚至因為碾米廠停電,米糧還因此中斷生產,台北市民陷入斷糧的危機。

63b64b2f031f3fb69d10275e1c840aa2.jpg

此時總督府趕緊召開會議,研商如何解台北之危。會中突然有人想起來,遠在三十里外的牡丹坑有一座發電所,如果可以從那裡把電力輸至台北,應該可以幫助台北市民度過這個危機。其實與會官員多數根本沒聽過牡丹坑,不過這個提議立刻讓大家都覺得是好點子,無異議得到大家的共識。照片是小粗坑發電所,位置在現今新店的直潭附近。

d5ea30fe637ba78d389308811c19807b.jpg

於是總督府立刻在9月2日下午,派出17名電力工程師,趕緊馳赴基隆,隔日搭船到牡丹坑,第三天即刻展開配電的救援工作。工程人員從牡丹坑發電所開始架設臨時電線,冒著雨後土石不穩定的風險,不分晝夜地將電力配送到基隆的焿子寮,終於接上電網,將電力送至台北。圖是當時《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

e8f99dc9b516277e8c5c026dc6c5e10e.jpg

民眾無不對這批救援隊員大聲喝采,歷經三晝夜的辛勞,終於完成送電。正當大家都在水源地等待著,準備開啟抽水機送水到各地時,沒想到,這抽水機竟然文風不動。經過一番研究,原來牡丹坑發電所的發電量僅有200馬力,再加上送電距離過長,產生部分的電力損失,送至水源地時只剩大約100馬力,而估計啟動抽水機需要130馬力。每個官員都面面相覷,為最後無法成功而扼腕不已。照片是當時水源地的唧筒室,位於現今公館的自來水博物館。

5549dbf7c667f14e3e24bb210b51d534.jpg

雖然最後無法復水,不過當時的碾米廠均已停工,米價暴漲導致民怨四起,官員們靈機一動,將來自牡丹坑的電力,轉給碾米廠使用,總計市內碾米廠共17家,所需電力約為47馬力,電力尚足夠需求,終於解了台北市的糧食危機(如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除此之外,電力尚有一些餘裕,則提供監獄、郵局等公共設施所需。這其中還發生個小插曲,復電當天剛好英國駐日大使來台訪問,原本總督府只能點蠟燭宴請貴賓,在一片昏暗之中,剛好復電而讓宴會廳大放光明,外賓們都大聲喝采,讓總督府得以順利招待貴賓,傳為一時的佳話。

151704e0b3b3a69361868a49bd736bf6.jpg

這場來自深山的電力救援,讓木村久太郎獲得社會一致的讚揚,也幫助台北市度過了缺電的危機。不過木村的金礦事業,卻因礦源枯竭而每況愈下,到了1912年,他趁價格還不錯的時候,果斷將牡丹坑金礦賣給金瓜石的田中組(如圖)。事實證明其眼光確實獨到,他將金礦賣掉之後,沒幾年田中組也放棄牡丹坑金礦了,而他將賣礦權的錢改投入煤礦,事業更擴及港埠、鐵路與造船,成了一位產業界的鉅富,也對基隆的發展貢獻很大。

48261434b4b478551b771ca17c7a02d7.jpg

金山福德宮位於牡丹坑往來金瓜石之間的古道上,一個多世紀以來都屹立在這裡,見證了金礦的興衰,以及人們的悲歡離合。依據史學家唐羽在《雙溪鄉志》的考證,認為無緣之墓只是無名的骸骨而已,或許很多人都會感到失望,淒美的故事因而破滅,不過牡丹坑金礦的起落,有人一夜致富,也必定有無緣之人,命喪在這座無緣的山林,這無緣之墓正標示著世事的無常,也絕對是千真萬確的。黃金夢雖然已經遠去,但小廟是還留了下來,訴說著這些動人的故事,在這美麗的層層山巒之間,閃耀著那些曾擁有的風華。

f03de6bbff90d53e6a16ab45121abc26.jpg

登山口->燦光寮古道->廢機房->水壩遺跡->柑仔店遺址->樹梅坑->草山戰備道->金山福德宮->貂山古道->無緣之墓->礦場事務所遺址->登山口

距離7.59公里,步行時間3小時30分,總爬升高度442公尺。

我的新書「一山一故事2」已經於5月28日正式出版,目前被列為博客來人文社科暢銷榜中,本書共收錄25條台灣的山岳、步道的動人故事,敬請大家繼續支持。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