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四三地震的影響,花蓮的六月份住房率竟雪崩地下滑至僅8%,但其實多數地區還是安全無虞的,希望大家有機會還是可到花東旅遊,今天我就特別向大家介紹花蓮的鯉魚山。
鯉魚山位於花蓮壽豐鄉,因為山的形狀像鯉魚蜷臥而得名。鯉魚山步道規劃完善,山頂視野遼闊,可以遠眺花東縱谷、海岸山脈以及太平洋,被列為台灣的小百岳之一。
在清代時的花蓮平原,有一群驍勇善戰的阿美族人,叫做「七腳川社」,是平原上勢力最大的部落。他們被日本政府徵召來對付太魯閣族人,讓難纏的太魯閣族都懼怕不已。但是這群的阿美族人,最後竟然反而被日本人抄家滅族,逐出他們的美麗家園。
鯉魚山鄰近一座美麗的湖泊,稱為鯉魚潭。其潭水來自於地底湧泉,常年清澈秀麗,因其碧波萬頃的山光水色,早期曾以「澄潭躍鯉」被列為花蓮八景之一,經常吸引許多遊客在潭面上划船賞景。
登山口就在環潭南路上,旁邊剛好有一座設施完善的廁所。步道的整體路況相當不錯,有的是用質樸的石頭堆砌,有些是舖碎石子的木棧道,一路逐漸上坡爬升,坡度不是非常陡峭,走起來也相當舒適。
接近山頂的地方,有一個可供停車的空地,連接一條產業道路通往山下,旁邊則有幾座電視台轉播站。這裡的視野相當廣闊,可以遠眺整個花東縱谷,遠處的海岸山脈橫亙在太平洋畔,花蓮溪則從山下緩緩流過,交織成一幅美麗寧靜的縱谷風光。
鯉魚山的海拔為601公尺,有一顆三等三角點編號4302號,是台灣第89號小百岳。山頂有一座木造的觀景台,有木桌椅可以供休息,但是附近的樹木較茂密,視野反而沒有之前的空地好。
下山的途中,步道邊有一棵很特別的「九丁榕」,這是常生長於熱帶雨林的樹種,因為環境比較潮濕、高溫,導致土壤較為淺薄,所以這種樹就會發展出發達的板根,以支撐龐大的身軀。繼續走健身步道回到鯉魚潭畔,沿著環潭南路欣賞美麗的山水風光,可再走回登山口。
當漢人尚未來花蓮以前,花蓮平原的主人是阿美族人,這一群人又被稱為「南勢阿美族」,北自新城鄉,南至壽豐鄉都是他們的勢力範圍。其中又有一個部落稱為「七腳川社」,居住在吉安鄉一帶,他們和其他溫和的阿美族人不同,民族性相當強悍善戰,是整個平原勢力最大的部落,連一向以勇猛聞名的太魯閣族,都非常懼怕他們。七腳川在母語是「柴薪很多」的意思,族人在此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到了日本時代,當時的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叫做後藤新平,為了加速台灣東部的發展,於是找來一位名叫「賀田金三郎」(如圖)的企業家來幫忙開發花蓮,嚴格講起來,賀田並不是什麼大企業家,只是他曾幫總督府運送公款,當時台灣到處都有不少土匪,要安全地把公款送到各地也很不容易,賀田做事勤快認真,因而獲得了總督府的信任。
賀田掌握了這個商機,成立了「賀田社」,接下開發花蓮的重責大任,總督府隨後核定了加禮宛(今新城鄉)、吳全城(今壽豐鄉)、馬黎馬憩(今鳳林鎮)以及加路蘭(今豐濱鄉)等高達2萬公頃的土地,提供給賀田社開墾。這塊土地如此廣大,開墾的人力需求當然也不少,所以賀田社開始招攬台灣人、日本人甚至海外的華人來東部,並在壽豐、鳳林等地設立了「賀田村」等村落(如圖),以供應這些開墾的人居住。
一間又一間整齊的房舍被蓋起來,讓賀田村成為台灣第一座移民村,但畢竟花蓮地處偏遠,雖然從日本的福島縣、愛媛縣有數百名日人移居來此,但人手還是嚴重不足,總督府想了一個辦法,竟從西部找來很多流氓、地痞來東部開發,這一個手段可說是一石兩鳥,不但增加了東部開墾的人手,而且也改善了西部的治安。但是台人和日人混居在一起,素質又良莠不齊,雖然暫時解決了人力的問題,但也埋藏下衝突和不安的隱憂。
賀田社的業務包山包海,只要和東部有關,舉凡運輸、郵遞、礦業和金融等都包含在內,這些事業大多都有總督府的特許,讓賀田社的規模越來越大。其總部就設在舊花蓮港驛的正前方(如圖),這是一棟兩層樓的洋房,為當時花蓮最氣派的建築物之一。1904年,賀田社再設立「賀田組農場」,栽種甘蔗及生產紅糖運銷日本,成為花蓮製糖產業的開端。隔年,賀田組又大規模投入開發樟腦,但由於樟樹都在原住民的領地上,賀田組不得不進入了太魯閣族的生存領域,讓日原之間的關係逐漸惡化。
1906年,導因於薪資發放的糾紛,竟然讓太魯閣族人集體攻入賀田社的威里事務所,將花蓮港支廳長大山十郎等人殺害馘首,再加上在附近被害的人,總共有25人遇難,史稱「威里事件」(如圖新聞報導)。事發之後,賀田社員工人心惶惶,但是太魯閣族人深居山中,勢力非常強大,當局一時之間也無可奈何,只好採取「以番治番」的策略,因七腳川社一向是太魯閣族的宿敵,也具有非常強悍的戰鬥能力,其態度又比較親日,故日本政府就徵召他們來對抗難纏的太魯閣族人。
大部分阿美族人是比較溫和的,就唯獨七腳川社人(如圖)特別勇猛善戰,被日本人徵召來對付太魯閣族人,確實也揮發了不錯的效果,特別是當時的七腳川社頭目叫做「芝克莫督」,是一個知名的狠角色,太魯閣族人對他非常懼怕,因而穩住了賀田組的開墾工作。不過好景不常,俗話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於七腳川社人勤務過於繁重,再加上有些賀田社人員太過苛刻,發放薪資不公平,七腳川社和日本人也產生裂痕,1908年12月,發生大批七腳川隘勇逃離隘寮的事件。
照理說怠工事件也不是天大的事情,但是日本政府的反應卻出奇的大,開始增派軍警企圖壓制七腳川社人。12月15日,芝克莫督頭目還想勸說族人冷靜,以避免事態擴大,但族人不聽勸告,仍堅持要包圍派出所,導致48名警察被圍困。隨後,日本政府大舉出動軍警援救,導致了雙方激烈的衝突,在戰鬥中造成日本兩名軍警死亡,照片是當時的七腳川社。
消息傳回總督府,當時的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素以強硬著稱,他打了幾次太魯閣族都失利,臉上非常掛不住,這正是立威的好機會,於是下達了一個「滅社」的命令。而七腳川社人也知道日本人會展開報復,於是退守到木瓜山、鯉魚山一帶負隅頑抗。此時,日本政府先暫停了對太魯閣族人的征討,轉而集中兵力攻打七腳川社人。為了分化阿美族人彼此之間的可能聯繫,還鼓動其他阿美族人去奪取七腳川社人的糧食(如照片),並將房舍全部焚毀,以斷絕其後端補給。
總督府集結桃園、宜蘭、台東以及花蓮的各地軍警,由台東廳森尾茂助親率討伐軍,大舉進攻七腳川社人。這張照片剛好拍到百年前的鯉魚潭,當時的森尾廳長率日軍來到這裡,正在探查敵人的動靜並佈署部隊。1908年12月,日本軍警以優勢的兵力及武器,攻入七腳川人所盤據的山頭,就算七腳川社人勇猛善戰,但由於糧食被斷絕,經過三個月的頑強抵抗,最後還是被日本軍警擊敗,共有1,322人向政府投降。
這張照片拍攝於1908年的12月,整個七腳川社幾乎被化為灰燼,左一就是臺東廳長森尾茂助。七腳川社人投降之後,日本當局不准族人再回到原居地,而強迫他們移居到壽豐其他地區,避免他們集合在一起,會形成政府的威脅,可憐的七腳川人從此流離失所,無法再返回他們的家園。
七腳川社頭目芝克莫督夫妻都被殺,遺留下四位兒女遭到俘虜,留下這一張標誌著族人悲慘命運的照片(如圖)。這個歷史事件為什麼會發生,很多疑點尚無法完全釐清,只是發生怠工事件,相對於太魯閣族的威里事件,造成日本人極大的傷亡,有必要對七腳川社人痛下殺手嗎?何況過去七腳川人幫助對抗太魯閣人,也有很大的功勞,現在部落被整個瓦解,太魯閣人不是又更難對付了?
這個事件史稱「七腳川事件」,頭目的四個孤兒,後來被強迫遷往台東的鹿野,距離家鄉超過一百公里,他們從此被貼上標籤,不敢自稱是七腳川人。而他們肥沃富饒的家園,事發之後也都被政府強制徵收,變成了日本人居住的家園,地名還被改為很日本化的——吉野村。直到二戰後日本人被遣返,才有少數族人偷偷回到故鄉,但絕大部分的族人還是回不了家。至於他們祖居的土地,戰後再度被改為漢名「吉安鄉」,而七腳川這個族語的地名,從此在花蓮平原上永遠消失了。
登山口->野餐觀景步道->賞鳥步道->觀景點->鯉魚山->遠眺步道->九丁榕->健身步道->環潭步道->登山口
距離6.78公里,步行時間:3小時30分,總爬升高度:527公尺。
我的新書「一山一故事2」上市不到二個禮拜,就榮獲人文社科暢銷榜的榜首,(很抱歉還些微領先馮世寬和蔡前總統的傳記),對於這種冷門題材的書籍來說,說是奇蹟也不為過,謝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