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24/04/02
-
回程日期2024/04/02
-
相關路線
古道簡介:
劍潭古道:地處苗栗縣造橋鄉大西村和大龍村交界,附近多為客家人。早期為兩村居民日常生活中往來的要道,也是條重要的產業道路,提供了木材、木炭、香茅油等運送途徑;後因時代變遷及公路開通,古道日漸荒廢,在沉寂了近五十個年頭後,在地方人士及鄉公所等單位共同努力下,重新整修古道,並在沿途種植大量的油桐及桂花樹,所以有『桐花樹下桂花香』一說。
交通資訊:
國道1號北上,於『125-頭屋出口』下交流道,朝『頭屋/造橋』前進→(950公尺)→左轉台13線【尖豐公路/象山路】→(8.0公里)→右轉劍潭街→(650公尺)→岔路取左走劍潭街→(500公尺)→右轉苗14鄉道【九車籠二寮坑道路/大西二街】→(70公尺)→抵『劍潭古道入口』,停車於路旁空曠處,入口旁設有公廁。
行程記錄:
劍潭古道由來:『劍潭』之名,相傳為鄭成功【或其部將】曾率兵至此,將寶劍擲入此地溪潭中,因而得名。另有一說是林爽文起兵失敗後,路經此地,憤而將寶劍投置於水潭裡。兩者都只是民間傳說而已,並非信史。劍潭古道從登山口起登,即是長達四百階的陡上石階路,為劍潭古道較辛苦的一段上坡路。上稜後,抵達『歇腳亭』,亭前展望好,整個大西聚落就在山腳下。大西,舊稱『大坪』,南港溪流經此地,迂迴曲折,形成一片寬闊的河岸平原,客家先民來此拓墾,逐漸形成農業聚落。 ------【資料來源:造橋鄉公所】
● 出發,一開始就先來個震撼教育,沿著石板階梯一路上坡,毫無虛功。經過幾個轉折,陡上401個石階後,來到了『歇腳亭』,此亭提供了山友們陡登後一處絶佳的休息場所。
● 『歇腳亭』:為一座沉穩古樸的木造涼亭,位於海拔111公尺的山頭上,亭內掛有一塊扁額,上面題有『劍潭疊巒油桐花,滿山遍野桂花開;潭湖驚艷飄似雪,油桐飄花四月雪;古步花桂撲鼻來,樹下桂花清幽靜;道然一幕又一村,陣陣撲鼻心身怡』,若將每句首字相連起來,正好連成『劍潭古道』。涼亭旁近崖處立有一顆『省府地政處測量局 - 四等控制點:GD20號』,擁有不錯的展望。
● 續行,坡度明顯趨緩,古道循著稜線起伏而建,沿途除了保有原生的相思樹外,造橋鄉公所並於步道兩旁種植了大量的油桐樹與桂花樹,若逢桂花盛開,試想漫步其中,花香撲鼻而來,會是何等浪漫與幸福!前行0.3公里,來到『劍潭古道-大觀景台』,觀景台為一座鋼骨結構的雙層建築,擁有三百六十度無敵大視野,登高望遠,周遭景物盡收眼底,可遠眺造橋、竹南、頭份一帶的山巒及景色,令人身心舒暢;涼亭內原設有一祈福鐘,但或許是不願破壞山城的寧靜,現已被移除。
● 續行,路徑轉為下行,隨後仍沿著稜線上下起伏,前行0.6公里,抵達『斜陽亭』,亭旁立有一面鐵牌,介紹『牛塚』的由來。劍潭古道的路面舖設,除了使用花崗石板外,還使用了大量的紅磚塊,順應當地地形,拼接舖設,極具巧思。鄉公所並在步道旁設置了許多富含在地特色的客家俚語木牌教學,饒富趣味,讓遊客在登山健行之外,還可以增廣見聞,一舉兩得。途中抵一鞍部遇岔路,左岔下行通往『大龍村』與『石中臼香草庭園』不取,取右下行前往『劍潭古道出口』。
● 『牛塚』的由來:相傳清朝時期遷居來台的客家人,多以農耕為主,他們視耕牛為衣食父母而善加愛護。清朝政府也頒布了律令,嚴格禁止民間宰殺牛隻或買賣牛肉,若有盜牛者更將遭受到重罰,所以家家戶戶的農民都把牛隻飼養到老死後,才將其安葬。而造橋鄉大西地區的客家人,早期多來自廣東,他們依舊保有著葬牛的習俗,將老死的牛隻集中安葬於現址,同時也避免了牛瘟的傳染,因而將此地稱之為『牛塚』。
● 過了『斜陽亭』,路徑轉為向上,前行0.1公里,來到『小觀景台』,但展望上比起大觀景台可就差了一大截,匆匆拍完照後便往出口前進。
● 『小觀景台』過後,路徑一路往下,前行0.7公里,即可抵達『劍潭古道出口』。古道沿途的相思樹樹形,魔幻多變,各異其趣;隨著綠色鐵絲圍籬的出現,意味著出口已在不遠處,續行不久,即可接回劍潭街。古道出口的建物,為早期豬舍加以整建,提供了遊客一個休憩的場所。
● 出『劍潭古道出口』後右轉劍潭街【苗14鄉道】,沿著馬路返回古道入口處,完成環狀路線。途中路左立有一顆『大西客庄』石碑,其旁有一棟木造『茶香亭』,兩側對聯分別為『壼容天下茶、緣逢知心友』,寓意深遠;路邊幾棵黃花風鈴木花開得正茂盛,馬路上無遮蔭,行進間需注意個人防曬,適時補充水份。前行0.8公里,返抵停車處,梳洗整裝後,由公廁旁的石板階梯上至『桐花劇場』,繞行一圈,拍完照後,取車賦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