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武山為中央山脈南端最後一座海拔超過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名列台灣五嶽之一 (五嶽:玉山、雪山、南湖大山、秀姑巒山及北大武山),山友也常稱之為南疆聖山。當地排灣族視為聖山,稱之為「kavulungan」。擁有全臺面積最大的原始林,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從舊登山口沿途行經檜谷山莊、大武祠至北大武山頂,共約9公里,海拔變化約有1549公尺,都在南臺灣自然美景的最精華區域「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內。而最令人驚豔的著名美景則是秋冬季的雲海。(資料來源:台灣山林悠遊網)
北大武山山形巍峨高聳,但山脊瘦峽,東西兩側峭壁絕立,猶如被切削的斷崖,由北向南望,狀如尖銳的錐形山體。 中央山脈在卑南主山以南,其間的主稜脊梁連續陷落數百公尺超過70餘公里,直到隘寮北溪南岸,又再度拔起海拔超過3000公尺成為獨立的大武地壘,呈主體長25公里寬10公里的矩形地壘狀地形,四周均為斷層崖所隔絕,崖高東側1400公尺、西側2600公尺、南側800公尺、北側1000公尺,地壘頂面高2800公尺,使大武山氣勢巍峨。(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說起北大武山與它的第一次接觸是在2021/8/28,那時初登百岳沒幾座的我,利用一次休假回高雄去攀登北大武,當時疫情期間封山才剛開放,全程遇不到5位山友,是一次很舒服的登山經驗。隔年2022年元旦,太座要求陪同登北大武山,起登時間為05:50,走了5個小時才剛過大武神木,與設定的目標有段差距,當下決定折返並改登西大武山及日湯真山,算是一次未完成的北大武山。而第三回則是在2023/1/24年初三,與玩三鐵的同學一起登上北大武山,花了將近11小時,但也順利完成登頂。就這樣連續三年都往北大武走,與它結下深厚的感情。
2024年又到了返鄉過年時節,太座對於2022年北大武山的遺憾心有不甘,希望我再次陪同登頂北大武山,這回重新計算她的腳程,我們2點起床,03:55開始從新登山口出發,由於摸黑時間甚長且到喜多麗斷崖之前沒有拍照的必要,因此,一路上要求太座趕路、再趕路。07:04抵達喜多麗斷崖,這裡是觀賞雲海的著名景點,尤其傍晚時分特別壯觀;我們遇到山友在此苦等雲瀑已經1小時,此處寒風刺骨,吹得我雙手手指刺痛,不敢多做停留,用完早餐、拍完照,就立即出發。(↓)離開喜多麗斷崖約200公尺,就來到檜谷山莊及登頂的岔路口,此這裡開始就是一路陡上,若是11點前沒上到稜線,我們就要選擇無功而返。大約在08:24抵達大武神木,大武神木屬紅檜,高約25公尺,胸圍有11.7公尺,推估樹齡約有1000年以上;它矗立於此,見證了北大武山的古往今來。(↓)離開神木,下一個目標就是上到稜線,也就是北大武山與南大武出岔路,過程當中,老婆一直詢問到了稜線沒?與攻頂回來的山友交會時,也問他們是不是快到稜線了?我答:別問了,認真走就對了!09:56終於上到稜線上,稜線上的植披、樹林與先前路徑上的完全不同,多數的鐵杉、冷杉矗立於雲層之上,讓北大武有一種風蕭蕭的孤傲感。(↓)仔細看稜線四周圍佈滿雲海,北大武不愧是雲海的故鄉。(↓)走到此處,已經花了6小時,估計下山可能會摸黑一小段,因此,決定繼續完成登頂的目標,送給老婆一份新年禮物。稜線往前走至里程標示8K (從舊登山口) 就是大武遺址及高砂義勇軍紀念碑。
大武遺址是日治時期所興建的神社,目前僅遺留下鳥居、參道及水泥神龕等結構,依稀可見當時神社的規模,穿越了鳥居,就代表進入當時神社的範圍。大武祠是昭和6年 (1931) 12月24日鎮座,每年的10月28日是例祭日。相傳,日人預計將神社興建於北大武山頂,受到視北大武山為聖山的排灣族人強烈反對,但日人執意興建,卻屢次遭受雷擊,最後才將神社遷往現址。(↓)
高砂義勇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軍徵召許多台灣同胞前往南洋作戰,其中由原住民所組成的高砂義勇軍最為驍勇善戰,忍耐瘴癘與飢渴的能力也最強,在戰場上奮勇作戰,死傷慘重。昭和19年 (1944),日本政府為了紀念這些義勇軍成員,特別在此處立碑以紀念他們的英勇的事蹟。今日碑身已倒,但基座上的碑文仍紀錄著這段血澧淚歷史。(↓)
終於在11:24登頂北大武山,歷時7.5小時,當天三角點人山人海,除了一般登山客之外,也有一群越野跑的跑友,以不到3小時的極快速度完成攻頂。(↓)三角點人多且當時陽光普照,比起在喜多麗斷崖真的好太多了,我們休息有20分鐘之久,之後開啟漫漫下山長路。下午2點多,山區開始起霧,山嵐漫怖林間,讓原本翠綠的樹林瞬間變成潑墨山水畫。(↓)一般來說,下山時間大概是上山時間的八折,我們上山花了7.5小時,我以為下山可以在6小時內完成,想不到老婆的膝蓋對於下山更是不行,我笑說:你上山喊累、下山喊痛,爬山對你來說全程都不輕鬆呀。回到舊登山口已經超過下午5點,到新登山口約有2.4K,估計會摸黑一段路,因此頭燈先戴好,走出新登山口已經晚上6:45,歷時14小時又48分,恭喜老婆順利、平安挑戰北大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