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路線八ヶ岳 、日本八ヶ岳 、雪訓
2019 我初次踏上5千米四姑娘山
當時因裝備、體力不足,對雪地留下不好印象。
2023 終於能往外飛,3月底安排一趟為期15天的日本雪地之旅,而真正在山上天數7天。
【 地點 】
安排日本雪地路線比較親民的 八ヶ岳 (やつがたけ )山區。
這邊沒有一顆山頭叫八岳,八ヶ岳由最高峰赤岳2899m,以及其他海拔2000m以上的10幾座高山組成,位在在長野縣、山梨縣境的山塊。
這次我們搭帳篷在 行者小屋營地 ,每天輕裝去附近山頭走走。
冬季的行者小屋是沒有營業的,但營地可自由使用,週末會有人來收「 營地費用 ¥2000/人 」
( 如果想輕鬆登山,就去住赤岳鉱泉山屋囉!食宿幾乎都可以花錢解決!)
【雪季裝備打包、飛機托運】
這趟是全自理,除了瓦斯、乾燥飯當地買,其餘維繫生命的裝備都得自己從台灣帶去 ><
個人裝備大致上如下 ( 還不包含7天糧食、團體技術裝備、我的冰斧 )
我們這次搭虎航 (價格統整於文末) ,直接買tigersmarts 20kg 託運行李,加上手提行李10kg,故total 是 30kg扣打!!如果超重,就只好把重裝靴、衣物都在穿上了?😂😂
這次我們都沒帶行李箱,為了寄物方便。所以在城市移動時需背負/提將近30kg重量,真的快死亡 >< 之後再想想其他辦法
【托運行李】
廉航對 手提行李尺寸 規定嚴格,我的登山包尺寸過大沒辦法當手提行李,只能托運了。
我怕直接托運登山包會受損,所以買了很大的露營裝備袋 (如下圖),把全部零零總總的裝備都裝進去,非常方便。只是....這咖無背負系統肩帶薄,太重了很難背,後來到日本把登山包拿出來背,這行李袋肩背。
( 也可買IKEA的袋子裝 ; 有朋友直接托運登山包,也是沒問題! )
* 冰爪、冰斧、登山杖有尖銳部分,需保護好!
【手提行李】
* 相機、行動電源、電池、頭盔 (怕壓爆) 等,都手提上機。
【 DAY1 飛到東京| 採買補給品 】
我們搭紅眼班機 5:00am 就到羽田機場了,搭第一班機場快線到新宿。
一到新宿 馬上!!找置物櫃,寄物到隔天。只帶著今晚住宿會用到的換洗衣物,因為隔天還是會回來新宿車站搭JR到茅野,就省的背來背去了超重。 大的置物櫃寄一天約¥1000
DAY1 住宿找新宿附近的 比較方便,更建議先去新宿車站,把明天 JR票「新宿-茅野」車票先買好,它是固定席。
寄物完成,早上七點,登山用品都還沒開XD 就到處晃晃吃早餐、感受東京的空氣,等戶外用品店開門。
新宿附近,應該就這些登山用品店:
ICI Ishii 石井 9:30營業,裝備與乾燥糧食都有,超過一定金額,可退稅
L-Breath 較多裝備衣物,超過一定金額,可退稅
Montbell 新宿南口店 不可退稅
登山用品租借 我沒去過~ 需要的人可參考
時間很多,我們有跑去 高田馬場站 Kamoshika羚羊戶外店,超多技裝!簡直是天堂,但不可退稅。我們剛好遇到折扣季,加購店家裝備袋 ¥1500 ,全商品就打85折,大家一起結帳超划算~
整櫃 FITS襪子!!
瓦斯、乾燥飯,我們都在這裡買好了,剩餘的行動糧跟早餐,打算明天去茅野大型超市再買!
【 DAY2 新宿到茅野】
今晚住茅野車站,DAY3 會直接上到行者小屋紮營。
在置物櫃拿完行李後,就去搭JR中央線特急線,往茅野
我們在新宿車站找了一下...到底在哪買票搭車.....幸好有懂英文的日本人帶路,人生地不熟的話..... 記得搭車都多留時間喔!
茅野住宿首推 浮木 - バーのある飲んで泊まれる古民家 ,我唯一查到距車站走路5min 又平價的民宿了!我們五個人住這間合室2023/3月 才台幣2800,而且地舖超適合大家整理裝備。
傍晚出門覓食,順便去附近大型超市 Delicia ,把一週的登山行動糧都買齊~~
我所有食物如下
小雞麵配湯包 當成早餐
麵包可當行進糧
餅乾、巧克力
晚餐都吃乾燥的,比較省瓦斯。
我有自己乾燥白米、蔬菜帶去日本,因為怕一餐一包尾西的量會不夠。
【 DAY3 茅野 -> 行者小屋】
茅野車站,我們搭計程車到美濃戶登山口 (單程約 ¥6000~6200),可坐四人,車程30min
起登啦!!! 我們是3/20 去的,算過了嚴冬期,林道上還有一些積雪。
隨著海拔的上升,積雪越來越多。美濃戶山莊旁邊就事北澤、南澤叉路口。in general北澤比較好走,南澤直接通往行者小屋,我們選這條,上冰爪。(前面的山莊 冬季都是暫停營業的)
我們上山這天凌晨再下雨,海拔越高....氣溫低變成下雪了~後面積雪蠻深的,幸好有一隊日本人走在我們前面,幫忙開路哈哈哈
背著所有裝備+8天食物,好重.....加上首次穿1.5層靴加冰爪,花了我4hr 才抵達行者小屋。
行者小屋冬天也無營業 (但假日有人會來收營地費用) ,我們開始營地建設。
要好好挑,畢竟這是我們要住一週的家~
Aaron勇者的三峰雙人帳篷
我們五個人,三頂帳篷 : MSR Access 2雪地帳*2 、 三峰帳篷*1
一頂金字塔帳 MSR Front Range,當大家的客廳帳
【 裝備 】
有了先前雪地不好的經驗的陰影......這回我很緊張,更認真在測試 睡袋、衣物,是否能讓我撐過零下紮營的每一晚 ( 也加強練體能) ,換了睡袋,添購了一些新的裝備!現階段我不買精品、昂貴保養品,女性衣物、其他娛樂 ; 但會願意花費在我認為值得且使用頻率高的戶外用品上。
以下分享在日本8天雪地實測後的心得、使用情境,供大家參考囉!
𐪞 天氣 -10~15˚ 晴天、下雪都有 𐪞 我154cm 43kg 比較怕冷、行進間怕熱 𐪞 裝備選擇以保暖兼輕量為主 (舒適負重15kg內,最重只背過18kg)
裝備總覽
BIG 3 | 重量 g | 身穿衣物 | 重量 g | |||
登山包 | EXPED lightning 60L | 1200 | 上衣底層 | 170磅 長袖羊毛衣 | 150 | |
帳篷 | MSR Access 2 兩人雪地帳 | 2000 | 上衣中層 | Ursus Alpha Direct 90 | 100 | |
金字塔 | MSR Front Range (公裝當客廳) | 910 | 始祖鳥 Delta LT | 225 | ||
透明地布 | Polycro (兩張) | 160 | 下身底層褲 | Ursus Alpha Direct 60 | 74 | |
睡袋 | 睡袋 Marmot Bantamweight 15 | 700 | 下身登山褲 | 老人頭 falketind flex1 軟殼褲 | 412 | |
充氣睡墊 | 輕途戶外 R5.8 | 500 | 保暖帽 | Alpha Direct | 15 | |
枕頭 | EXPED Ultra Pillow | 51 | 墨鏡 | Oakley Clifden 太陽眼鏡 | 56 | |
露宿袋 | 露宿袋 SOL Escape Lite Bivy | 156 | 脖圍 | Columbia | 56 | |
急救毯 | 急救毯 | 60 | 內層手套 | ARVA 手套 | 55 | |
5737 | 襪子 | FITS 最厚款 | 100 | |||
營地 / 保暖衣物 | 重量 g | 綁腿 | 老人頭 trollveggen Gore-Tex | 226 | ||
防水外套 | 老人頭 falketind Gore-Tex | 372 | 1.5 層靴 | Zamberlan 2090 Mountain Pro | 1600 | |
羽絨外套 | 老人頭 lyngen down850 | 338 | 登山杖 | 雙杖 | 360 | |
保暖褲 | 冰焰 羽絨褲 | 180 | 3429 | |||
毛帽 | TNF 厚毛帽 | 93 | 技術裝備 | 重量 g | ||
手套 | 內層 羊毛手套 (備用) | 55 | 吊帶 | Blue ice 輕量吊帶 | 88 | |
外層 OR GTX 防水手套 | 160 | 頭盔 | Edelrid Salathe Lite | 190 | ||
羽絨鞋 | 冰焰 羽絨鞋套 | 56 | 上升器 | Petzl 左手上升器 | 165 | |
備用襪子 | FITS | 50 | 冰斧 | Petzl GLACIER 健行冰斧 | 350 | |
1304 | 全快扣冰爪 | Grivel G12 Cramp o matic | 900 | |||
炊煮器具 (雙人用) | 重量 g | 其他 | 4有鎖鉤環+2無鎖+ATC GUIDE+sling | 431 | ||
系統爐 | MSR reactor 效率系統爐 1L | 430 | 2124 | |||
大罐瓦斯 | 日本買,雪地用的 | 580 | 相機電力 /3C / 其他 | 重量 g | ||
保溫瓶 | Montbell 500ml 保溫瓶 | 265 | 隨充 | 三顆,一共4萬毫安培 | 617 | |
鈦杯 | Snow peak 鈦杯 350ml | 50 | 相機 | CANON R6 + 電池5顆 | 1600 | |
耐熱水瓶 | nalgene 500ml 水瓶 | 90 | 運動相機 | DJI OSMO ACTION3 +3顆電池 | 300 | |
尿瓶 | 任意寶特瓶 | 50 | 化妝包 | 防曬、保濕用品、衛生紙 | 300 | |
保溫袋 | 自製保溫袋 | 30 | 2200 | |||
打火石 | 打火石 | 25 | 8天 食物 | 重量 g | ||
屁墊 | 屁墊 | 20 | ||||
香菇袋 | 裝冰用 | 15 | 沒秤重 | |||
1555 |
BIG 3 包含背包、帳篷、睡眠系統
登山包 一樣用 EXPED lightning 60L 這是我最習慣、也最大的包。最後裝備塞得很緊繃,金字塔帳外掛於頂部。到營地的路很好走,東西外掛是沒問題的!
我就沒另外帶攻頂包了,直接用同一顆。
帳篷 應該是出發前最煩惱的,很怕我既有的MSR hubba hubba 無法抵擋風雪? 於是借了MSR Access 2 兩人輕量雪地帳,總重約1.9~2kg 非常滿意的數字。以空間來說,我跟梅子兩人睡,加上超澎鬆的睡袋與衣物,八天份食物,晚上還要把鞋子包包都放進帳篷內,有一點點壅擠,不過也比較暖啦!
這幾天營地沒有強風,但我們下山休息的那天,下了整夜的雪,隔天回營地時,整頂橘橘的帳篷都被....白雪覆蓋了 (橘色部分),把所有雪撥開後,帳篷完好如初~~ (前提是搭設時要搭好)
入夜後,內外溫差大。內帳會返潮結霜是正常的,影響不大。我們有嘗試 內帳拉鍊 拉一半,返潮結霜有趨緩一些。
地墊 用Polycro透明地布,隔絕水氣的效果很好
睡眠系統
暖不暖,跟你衣著、睡墊、睡袋、露宿袋、帳篷的搭配習習相關,這次在睡袋之下,用了5層。
1. Polycro透明地布
2. 帳篷內帳
3. 急救毯
4. 睡墊 這次跟朋友借了輕途戶外充氣睡墊R5.8、重量約500g ( 聽說R值有灌水但我不清楚哈哈 )
5. SOL Escape Lite Bivy 露宿袋,只有鋪在睡墊上而已 (冷會套在睡袋外)
睡袋 Marmot Bantamweight 15
2022/12月 我帶著ISUKA 480睡袋,在奇萊零下四度夜晚過夜,蠻冷的。我知道我得升級雪地用睡袋。之後每年有出國去高海拔登山,也都用得到。
Marmot 是以睡袋起家的, 這顆Marmot Bantamweight 15 用 900+ fill power人道鵝絨,版型有出168cm以下的,這是我第一次覺得睡袋有貼合我的身型 (減少冷點) ,重量僅700g!
舒適溫度:-3女生/-10男生 (ISO tested) ,我自己實測覺得以女生來說,絕對有-8 ,這趟雪地紮營也沒讓我冷到,天天都睡得不錯~
這顆是中間開一半拉鍊,台灣三季的話,還是要帶側開拉鍊比較方便?
衣物系統
底層、中層上身
我出發前,也挺猶豫要帶什麼厚度的底層衣、中層帶哪件?
我的底層有 odlo warm/羊毛150,170,250磅
我的中層有Power stretch外套/marmot神衣/始祖鳥Delta LT/ Ursus Alpha Direct 90
最後考量行進時的溫度在0~15度 (有無風跟日照、行進速度都會影響體感溫度), 行進時我又是很怕熱的人,就決定 Sensor 170磅羊毛底層+Ursus alpha direct90 + 始祖鳥Delta LT 。
稜線上如果有風,就會加上老人頭防水外套 falketind Gore-Tex ; 入夜在營地,套上羽絨外套老人頭lyngen down850 。
事後覺得,這樣搭配對我來說 超剛好!! 這幾天沒風時,行進我只穿羊毛底層衣+Alpha Direct90 (下下圖),體感冷一點,就會套上寶藍色的Delta LT (下圖)。
這樣「 一層一層 」搭配,活動性很好,要攀爬都ok! 冷熱都可調節,畢竟雪季盡量別讓身體流太多汗囉。 保暖的同時,舒適性也很重要喔:)
我跟梅子都這樣穿,現在回想起來,我們上身與下身的搭配,幾乎是一樣的XD
這件黃色,是他的始祖鳥Delta LT,裡面也穿底層衣+Alpha Direct90
保暖中層 - 羽絨外套
這件也是我為了雪季添購的 - 老人頭lyngen down850,女款重量338g、填充158g羽絨,很優秀的保暖性與重量比,蓬鬆度相當於美規900~950FP,算是蠻頂規的了,羽絨外套好好照顧,可以用很久的。
胸口有個小口袋,可放重要物品,帽兜也可容納頭盔!
我在台灣高山10度以下,若天氣預報乾燥,也會帶老人頭lyngen down850羽絨外套,畢竟真的很暖呀! ( 很潮濕就會選其他化纖外套了 )
我們Alpine赤岳西壁北峰 主稜那天,風大又沒什麼太陽。等待先鋒攀登時,我就直接套在最外面保暖用。
*關於挑選羽絨外套,可以去看這支影片10:08秒開始。
簡單一點就是列出外套的總重量、填充量、FP羽絨蓬鬆係數、價格下去比較,也會考慮外型、剪裁、縫織技術等等。( 最後還是會選最好看的那件XD )
外層 - 防水硬殼外套
這件是 老人頭 falketind Gore-Tex 女款XS是372g,在台灣5度我也會穿這件 (夏天個人體感會覺得太熱,因為我行進間怕熱!)
這件外套的帽兜可容納頭盔,以及拉鍊全拉上之後,也不會卡卡的。這點在雪地非常重要,不然稜線風大時,脖子與頭部會非常冷。
Gore-Tex 3層薄膜、防水係數高達 28,000mm、小於 RET6 的高透濕率
口袋位置有升高,不會擋到技裝吊帶、背包腰扣處。
腋下也配有通風拉鍊~
肩部立體剪裁,在雪地攀爬或冰攀時的靈活度很高,會感謝裝備幫了很多忙
頭盔上相機 : Insta360 X3全景相機
下身 - 登山褲
我是穿老人頭 falketind flex1軟殼褲,裡面穿Alpha Direct 60保暖褲,就兩者的搭配,恰到好處 不冷不熱,讓我在雪地很舒服、有彈性的的攀登。
軟殼褲的重量412g,這件也是我認為很值得的投資!
版型在雪地攀登、大跨距都很靈活。
側邊有通風拉鍊 可以拉開散熱,多加了網狀彈性布料,不會直接看到皮膚。
總共有四個口袋,腰帶兩側是用魔鬼氈來調整鬆緊度,腰帶上也可以勾快扣, 我直接把防水手套掛在褲子上。
褲管前端有設計綁腿鉤,可以固定在登山靴上。我這次有穿綁腿 (應該是不用穿啦),但因為想任性地玩雪不怕雪弄濕褲子或襪子XD
這件的高防水係數跟透氣度、防風,不管在-10度雪地或台灣來說,都很適用!
走去另一個山屋,短程就沒穿綁腿,可看到falketind flex1褲管的調節拉鍊,可適應不同鞋款~
防水手套加D扣就掛在褲頭。
玩冰攀,軟殼褲與防水外套的活動度、延展性都很好!
梅子的軟殼褲是 Norrona trollveggen flex1,防水外套跟我一樣Norrona falketind Gore-Tex
鞋襪
鞋子是1.5 層靴Zamberlan 2090 Mountain Pro Evo GTX® RR
我平時都穿輕量登山鞋,完全沒有上冰爪堪用的鞋子,也怕腳冷就去百岳試穿1.5 層靴了。
(台灣能試穿到的1.5 層靴選擇不多)
單隻重量約871 g, 加上冰爪,單腳就快1.3kg了!
剛開始得習慣一下抬腳的重量,還要小心穿冰爪....不要被自己給絆倒,但7天穿下來,非常舒適的走完全程,沒有冷到或是摩腳!
襪子是FITS的最厚款。
墨鏡 Oakley Clifden 太陽眼鏡
雪地第四寶!雪地紫外線反射強,建議濾鏡等級4,最少也要3
此外側邊有防風罩的,除了能減少進光,當風雪來時,你會非常慶幸有它。
之前沒帶 被吹到眼睛張不開><
加上我眼睛有做過雷射近視手術,比較畏光,要好好照顧!
脖圍 Columbia
脖圍是很久以前買的,用來擋風蠻重要。
本來想在日本當地買貼合一點的PS材質 能抗風的脖圍,但沒找到喜歡的~
手套
雪地要分內層、外層手套。
內層保暖,可觸控手機更好,我會帶兩個,濕了就可以替換使用 (因為睡帳篷,沒有山屋的乾燥室可以用,怕手套好幾天都潮濕潮濕的 )
外層當然就要防水拉!這雙是 OR GTX 防水手套 160g
以前買的,根本沒用過。
CP值最高還是showa手套,但要注意人工冰場 冰攀時,showa手套是禁止使用的!
睡覺用 - 羽絨褲、羽絨鞋套
冰焰 羽絨褲 180g
睡覺我會多加羽絨褲。
第一天沒套羽絨褲,半夜有點涼
冰焰 羽絨鞋套 56g
這也是 雪地超好用的東西!
不過我睡袋夠暖了,加上帳篷下面,放了鞋子加一堆食物。
這次腳只穿fit羊毛襪就夠暖了。
其他技術裝備
行前把頭盔、吊帶都升級成輕量的了,因為台灣路線可能也需要帶著。
➔ 軟殼頭盔:最新款 Edelrid Salathe Lite 190g
➔ 吊帶:原本也是Edelrid的,但無奈 腰圍太大,我去日本逛街時買了Blue ice 輕量吊帶
重量也是100g以下。 缺點:輕量吊帶固然輕,但裝備環小不好掛技裝 (先鋒會不好使用),受力時的舒適度也沒那麼舒服囉!以生理構造來說,男生會比較難瘦哈哈哈哈
➔ 上升器:Petzl 左手上升器、其他4有鎖鉤環+2無鎖+ATC GUIDE+sling
➔ 冰斧:Petzl GLACIER 健行冰斧 (我用梅子的健行冰斧)
➔ 全快扣冰爪: Grivel G12 Cramp o matic 約950g/雙
我跟朋友借的,全快扣冰爪,蠻適用於這次日本冰雪岩混合地形
爐具、打火石
系統爐 MSR reactor 效率系統爐 1L
雪地煮冰融成水,都需要時間、也很消耗瓦斯,系統爐或集熱鍋比較省時跟瓦斯,1L的大小我跟梅子兩人共用剛好。
聽說soto 310配上集熱爐效率也很好?
另外!其實瓦斯的保溫更重要,我們都有遇到早晨太冷,煮一下子,瓦斯就結凍,系統爐效率極差煮不了水的時候....下回雪地 要帶個比瓦斯寬的容器,讓瓦斯泡著溫水。
保溫瓶 Montbell 500ml 保溫瓶
這是我用過最讚、保溫效果最好的保溫瓶了,雪季必備!
一人就用500ml,兩人可以共用900ml,半夜、早晨或行進時都可以喝~
鈦杯 Snow peak 鈦杯350ml
拿來泡奶茶喝之外,發現拿來「挖冰」剛剛好,也是必備呀!
耐熱水瓶 nalgene 500ml 耐熱水瓶
泡茶喝,也可以裝熱水,塞進睡袋裡取暖、烘乾衣物等等
保溫袋 自製保溫袋,為了方便每天都吃乾燥飯,泡熱水後,再塞進保溫袋裡等待。
屁墊坐在客廳一起吃飯,超重要!
垃圾袋或香菇袋 裝冰用的,放在客廳隨時可以挖冰來煮
隨充 Nitecore三顆,一共4萬毫安培
頭燈 Nitecore
尿瓶任意寬口寶特瓶,半夜太冷 (或下大雪) 不想出帳篷上廁所的話,可以用.....
行程安排
「八岳」山區是跨日本 長野縣和山梨縣的山塊之總稱,夏季是熱門的登山路線,冬季也是雪訓很適合的地點!赤岳,海拔2899m 是八岳山區最高峰。交通上也非常方便!
D1: 東京成田或羽田機場 ➙ 新宿 (採買逛街)
D2: 新宿 (JR 中央線特急 2.5hr )➙ 茅野車站 (住宿 )
D3: 茅野車站 ➙ 美濃戶登山口 ➙ 行者小屋營地
我們搭taxi 到登山口,車程約30min,一車可以坐四人,跳錶計算約6000yen
如果D2想直接睡登山口附近的話,有一家 民宿J&N 也很推薦喔!
D4: 阿彌陀岳北稜
D5: 赤岳
D6: Alpine 赤岳西壁主稜
D7: 下山去登山口民宿J&N 休息一日
D8 : 回山上 ➙ 行者小屋營地
D9 : 硫磺岳、橫岳縱走
D10 : 下山
如果只登赤岳一座,大家主要會住這兩個小屋:赤岳鉱泉 、行者小屋 ( 兩者差30min路程而已 )
床位或是營地都是要收費的喔! 預訂官網:https://www.akadakekousen.jp/
我們是冬天去,行者小屋無營業,但外面可以自行紮營,週末會有人來收營地費用,一人2000yen,以下分享一些照片。
這是赤岳鉱泉山屋
ice candy 冰攀牆,這是人造的,雪季限定!
一人 一日1000yen ( 不包含裝備或是教練)
好啦,詳細的可以看影片囉!
爬山的費用大概紀錄一下 (不包含山上的乾燥飯、行動糧)
日幣 | ||
交通 | JR 新宿-茅野車站 (單程) | 5380 |
茅野車站 - 美濃戶登山口 TAXI (單程) 4人 | 6100 | |
民宿 | 茅野車站旁民宿 5人 /晚 | 12000 |
登山口 J&N 民宿 /晚 | 5830 | |
食 | J&N 午餐 | 1370 |
J&N 早餐 | 770 | |
J&N 下午茶 | 980 | |
J&N 晚餐 | 1700 | |
山屋 | 山屋 營地費用一人/晚 | 2000 |
冰攀費用 | 1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