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腳練功記 No.13】 拱北殿 北港山 老鷲尖山 內溝山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路線資訊]

拱北殿>北港山>廖厝古道>老鷲尖山>汐止鷹石尖>翠湖>內溝山>內溝溪生態步道>明舉山風化岩壁>明舉山>康樂街

《 GPX資訊 - 拱北殿 北港山 老鷲尖山 內溝山 》

《 相簿 - 2024/01/04 拱北殿 北港山 老鷲尖山 內溝山

《 Relive 路線影片紀錄 》

737113c04be650de8522ef37813925a7.jpg


[ 拱北殿 ]

我在南港軟體園區坐上空蕩蕩的896公車,經過東湖、汐止社后的熱鬧街區之後,陸續有人上車,將巴士塞得七成滿。大部分的乘客跟我一樣,都是要前往汐止的拱北殿賞楓。眾人到站下車後,東張西望,找不到寺廟入口。其實從公車站開始,還得經過長約三百公尺、爬升約100公尺的「表參道」。

c426baa7860b050592cc04524e0ac56e.jpg

沿著馬路穿過紅色山門下方,走上神燈石階步道,抵達寬闊的停車場,這時已經可以看到側殿的灰牆與屋頂從樹叢間露臉。跟著遊客的動線,經過紅燈籠夾道、充滿日式風情的彼岸橋,拾級緩步而上,沒多久就可以抵達拱北殿的一樓廣場。

1ed337a71c80d9320ccbfc5354ed9d7c.jpg

9555ab98d6d87398cd3e9bf1312bfe5d.jpg

拱北殿是百年道教古剎,1906年在三秀山建廟,主祀呂洞賓,相對於文山區的指南宮,就被稱為拱北殿。我站在廣場上,觀賞正殿的兩層樓建築。這裡具備著道教廟宇的元素,像是高挑上翹的飛檐、彩繪的桁木斗栱、石雕的壁面窗櫺,但拱北殿讓人感覺格外平靜。主殿建築簡單而節制,沒有繁複的裝飾,或是搶眼的配色。比例適中的屋頂,低調的灰色牆柱,只用幾盞紅燈籠點綴。人和廟宇,都融入在四季交替的幽靜山色之中。

f1e89ac1a4e444a3d0548cd1a277d176.jpg

從正殿內側邊的樓梯,跟著指標上樓,就能通往後山步道。人流匯集的熱點,就在優美的雙拱橋。其實這裡地勢落差不高,若要延續步道路線,可以修築階梯,或是取道山壁繞路即可,但這裡就會變成聊勝於無的山中步道。而雙拱造型的橋,有著強烈的存在感,石拱下的兩個半圓,正好和弧形的山谷相襯。上彎的雙拱橋面,帶來了平衡的韻律感。裹著青苔的橋壁,增添了陳舊的氣息。就算不是楓葉季,站在橋面上,或走到橋拱下,都是適合拍照的好地點。

30c4d9b3fd7ce9adce06a1c92314f2c0.jpg

12月底就有熱心網友在分享紅葉情報,提醒眾人賞楓要快。但我錯過了跨年假期的艷陽藍天,加上昨日雨水的摧殘,應該有打落許多搖搖欲墜的楓葉,暗沉的褐色葉片鋪滿地,好像在宣布:「明年請早」。還好有幾顆槭樹(青楓?)節奏比較慢,還封存著亮麗的紅橙黃,照顧我們這些後知後覺的烏龜。拍照留念後,覺得沒有撲空,也算是不虛此次賞楓行了。

1c600932633e8d628037ffee0ecef086.jpg

796a97e05f8b6c80c1c002d532cf7518.jpg


[ 北港山 ]

從後山步道往北走,在石椅旁的樹上,綁著登山隊的布條,指示著通往北港山的路徑。這一段路程大約1公里。前半段會經過堪農山莊社區邊坡上方,是貼著岩壁開闢的狹窄土徑,有一段連續大岩壁長約20公尺、高約3公尺,路幅僅約一人寬,右方則是佈滿茂密的樹叢的陡峭邊坡,要稍微留心。後半段路程來到高壓電線下方,除了偶爾避不掉的泥巴路以外,路況相當平緩,寬敞好走。

22af7a67a5afb0571c6f044b2ff361ce.jpg

經過一顆路倒的樹幹後,跟著綁在竹子上的路牌左轉,準備上北港山。今日天陰,但昨日的雨勢,讓竹林間的土坡變成爛泥巴路。走了幾步路,發現沒有所謂的踩點,鞋子踏進泥巴裡,只要能夠停住不繼續往下滑,那就是踩點。我穿著越野跑鞋,但鞋底卡滿泥巴後,也沒什麼抓地力。每踩一步就滑退半步,短短50公尺高的爬升,走得慢又費力,感覺有點漫長。倒是看著一對山友夫妻檔,穿著雨鞋健步如飛,三兩下就從我後方超車遠去。

7dcc0beadba1f0e11ed8e732fececd2f.jpg

北港山,又名叭嗹港大尖。山頂樹叢較多,遮蔽視線,只能從草木間隱約看到周圍山巒的樣貌。一群山友拍照留念後,循著北方平緩的稜線,要去柯子林。我則是獨自一人往西走,打算從地圖上標註的廖厝古道下山,前往老鷲尖山。

af8685f3244d7457eb083725426bfb25.jpg


[ 廖厝古道 ]

開始下坡沒多久,就發現路跡不明顯,路況也不好。跟北港山東側的竹林坡一樣,都是很濕滑的爛泥巴路,腳踩下去會擠出一個泥鞋印。左手邊有拉繩可用,但我當下不想觸摸潮濕的繩子,覺得靠登山杖應該就夠穩固了。我雙膝微屈,兩腳開開壓在泥坡上,緩慢地往下滑。然後用雙手取代雙腳,左手右手交替,將登山杖往前插當作支撐。打算像滑雪一樣,一邊撐一邊滑,度過這段爛泥坡。

35ad61f84eb319f1a0b0721f22ecb6f6.jpg

可能是地勢太過陡峭,或是泥濘的程度超乎我的預期,我控制不住鞋子下滑的速度,登山杖也愛莫能助。然後,我就失去平衡滑倒,右半邊身子側摔在地上。還好下滑速度不快,泥巴也軟,倒地時有手肘跟膝蓋緩衝,沒撞到頭。起身後,確認自己沒有受傷,只有衣褲上沾了些泥漬,算是虛驚一場。

0792fdece7e6aa01051d2c4f9da4e6da.jpg

我看著地上的泥痕,檢討自己為何會落入這個窘境,也發現下坡時,一旦失去平衡,電光火石一瞬間,就會仆街倒地,完全沒有時間思索任何補救措施。記取教訓之後,我不敢再自作聰明,接下來的泥路下坡,我左手圈著拉繩,右手撐杖,尋求雙重保障,一步一步慢慢踩踏杵下山。從北港山經由廖厝古道北口,下降170公尺高度,短短四百公尺路程,我花了40分鐘才走完。這條路線可能較冷門,偶爾會有路跡難辨的狀況。建議往柯子林方向離開北港山,會比走廖厝古道、或是原路返回拱北殿,來得輕鬆。

9662b39d9343139cc64bca0fb34bc6dc.jpg

686d4267281522c106d0b94cf88dfd8a.jpg


[ 老鷲尖山/汐止鷹石尖 ]

在八連溪與小溪口,沿著橋邊不知名的柏油路,經過路邊雞舍、民宅後方坡地,可以接上山徑,前往老鷲尖山。前面是乾爽的土路與竹林,接近山頂的標高170公尺處,則有一段岩壁要拉繩上攀。

35c7628f71ad8522f8362f48bb53c1ce.jpg

老鷲尖山標高193公尺,是汐止與台北市的界山。因為地形與季風的緣故,此地常有上升氣流,大型猛禽鳥類在此盤旋滑翔,因而得名。東北方是北港山,山勢看起來有點尖。往西北方看去,坡地上有大面積的住宅區,那是汐止的長青山莊社區,還有翠柏新村老人安養中心,算是很顯眼的地標。山頂有座位可以休息,展望不錯,四周綠意盎然。和老鷹共享陣陣涼風,用餐賞景,非常愜意。

b98101bf925a5f76b3889db780e9520d.jpg

e18626f61da3ddadb33a914b28b5746f.jpg

老鷲尖南峰標高155公尺,聯勤測量隊在此設立一顆「僑六」基石,除此之外,無風景可看。沿著內溝山登山步道,在老鷲尖南峰與汐止鷹石尖之間,有一個不知名的石頭山峰。攀爬一小節鋁梯後登頂,頂上有個四角木柱,被用來固定石峰上的安全繩索。木柱應該是廢棄的指示路牌,一面寫著「學頭坡山」,一面寫著「老鷲尖南峰」,因此有網友將此石峰認作老鷲尖南峰。這個陡峭的石峰在稜線上鶴立雞群,因此擁有著比美老鷲尖的展望,甚至還能看到遠方的台北101。

5f6a3aa2418996a7ee804a4ded9c83f5.jpg

2fe33ba43e97e79136ceb6f3071d16dc.jpg

汐止鷹石尖,是一小塊凸出崖邊的尖石,和金面山的剪刀石一樣。從側面看鷹石尖下方峭壁,稜角分明,像是用斧頭在岩壁上砍劈,雕出了一副像是變形金剛柯博文的面孔。如果連同峭壁上的樹一起欣賞,這岩壁也像是個印地安酋長,戴著綠樹編成的羽毛頭冠。就像古人觀星,連線說故事,便自成一個星座。橫看成嶺側成峰,想像力隨人自由發揮。

619cfdc0b92e499b331f2107de719930.jpg

bb1360a26e53e3e02ca012310ebf8543.jpg


[ 翠湖/內溝山/內溝溪生態步道 ]

離開鷹石尖後往南,在岔路右轉,可以通往北港二坑礦場遺址。途經一處廢棄的紅磚屋,被樹根盤據附生。坡下谷地開闊處,便是一整片的礦坑屋舍遺址。從石築的高台,基柱殘垣,還有谷地間的坑道構造,依稀可以辨別出當年聚落的範圍與輪廓,遙想礦業正盛時,此地的熙來攘往。有形的磚石和無形的榮景,都隨著歲月逐漸被苔蘚與叢林吞沒,成為這片森林的血肉。

b259a775d529d0ac6159974c4d02f16d.jpg

4126e6ac37d4928c3b9b01c571b58958.jpg

循著木棧道,往北續行抵達翠湖。翠湖是開採煤礦時,堆土阻積形成的人工堰塞湖,現有北峰溪貫流而過。但翠湖面積不大,比較像是個池塘。湖水黃澄澄的,有點死寂,也許要在桐花季造訪,或是有山嵐雨霧的妝點,才能看到翠湖不同的面貌。

b10f91b894a87337ef8ad74ccf35e0c8.jpg

前往內溝山的路上常見榕樹,樹根隨著地勢起伏,形成天然的步道階梯。其中有顆大榕樹,樹根分支交錯,像一張網撒在地上,纏著每一寸沙土。有一根特別粗的樹根,像觸角一樣蜿蜒伸展,所到之處再長出新的細根,開疆闢土,拓展勢力範圍。有網友將此樹命名為生命之樹,向電影阿凡達致敬,但郊山裡這樣的榕樹並不少見,我是覺得有點名過其實了。

3aeac4f4719247095b7922c9fcb4310a.jpg

從翠湖上到標高137公尺的內溝山,只需要10分鐘左右。山頂樹木較多,縫隙間仍可瞥見北港山,或是北方的大邱田一帶。往南離開內溝山,在岔路右轉往康樂街方向,繼續循土路下山,接到內溝溪。

54043a0dad8d95dbcbf2da0489ea5827.jpg

內溝溪在經過生態工法整治後,設計成親水步道。有階梯可以直接下到河畔,踩石到溪流中央。兩側堤岸沒有太多的開發,溪畔步道和水面齊平,融入內溝溪的周遭環境,保留自然的面貌。沿著內溝溪走到康樂街上的明山橋,一旁就是內溝溪生態展示館。展示館陳列著內溝溪周遭地形1:500的模型,館內也有志工服務,熱心解說內溝地區的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也包括了內溝溪整治的過程。

edf138d3fee2f004ba0b00ebcb9a7f08.jpg

8094e8e5e162d107a27d03a0e20e2821.jpg


[ 明舉山風化岩壁 ]

在生態教育館後方,有步道可以通往明舉山風化岩壁。這是一片高約三層樓的大石壁,壁面上有著一道道的刻紋,底下還有個裂縫形成岩洞。在台灣島還未誕生時,濱海沙灘開始堆積出砂岩的地層。砂岩還埋在地底下時,含有大量氧化鐵的地下水滲入砂岩的層層縫隙中,形成有皺摺紋理的「銹染紋」。經過造山運動後,砂岩地層被抬升至現今的高度,形成眼前的大岩壁。銹染紋像是用筆刷在岩壁上掃出來的痕跡,是相當特殊的地質景觀。

89f822ce78be16381a02eb1b3b25d325.jpg

fd3ac904d05fb3394233c0aebbd50436.jpg

看完了明舉山風化岩壁,就想瞧瞧別名柿子山的明舉山,到底長什麼樣子。於是便抄捷徑,往大水池方向沿著柏油路西行,進入三教山清靈宮的廟門。我在寺院內的後山繞來繞去,就是找不到地圖上那條通往明舉山的路徑。後來才發現地圖標示有偏差,步道入口不在寺院範圍內,而是在廟門牌樓外,而且沒有任何標示。看到一袋袋綠色沙包沿著山坡向上堆疊,正是通往明舉山的方向。這條路線有點陡,路況不佳,折騰了一番才上到平凡無奇的明舉山,感覺徒勞無功。本來計畫再探探隔壁的康樂山,但天色漸晚,最後就沿著正規的明舉山步道回頭,到康樂街上搭小6公車下山了。

08a7d74f4611556501a8ba456b7f7c71.jpg

f25fe42fe72a665a3c53aaa0b8aef0b8.jpg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