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24/01/14
-
回程日期2024/01/15
-
相關路線
Bonfus Iterus 38L是由@no.w.taiwan提供給我使用。想測試這一顆包包主要有兩大原因,首先是包包本體布料採用Ultra 200,跟一般常見的DCH50包比起來UHMWPE含量更高,簡單的說就是有更好的抗撕裂與耐磨性。第二點是無背負系統、無腰帶,整個包包38L卻只有不到400g的重量。基於以上兩點開始了我的長期測試與使用報告。
先從包包的整體功能說起,輕量化這件事在包包上我認為是捨去不需要的功能,留下最精簡的部分。從重量上來看實在很難想像,這顆包包比我想的還多給了很多:正面很大的彈性網袋可以丟下探勘的固定繩、簡易技裝、雨衣、濾水器、小零食,兩側側袋都可以裝一升以上的水瓶,底部還有一個彈性網袋可以塞一些小東西(我塞過我的涼鞋eu44,雖然有掉出來過,但放地布、手套、背包套等小東西完全沒問題),背部還有把屁墊當背板的彈性繩。上捲式的設計好收納,且上方可以外掛其他東西。包包因為材料特性還防水。只能說輕量化捨去之餘,還是留下了大部分健行或登山所需的方便功能。
總結:
- 無背負系統超輕量400g不到。
- 便利人性化的功能幾乎都在。
- 耐候性極佳。
在布料方面的長期使用,觸感上跟一般常見的DCH50略有不同,該說更像紙的質感嗎?感覺上更薄一些,一樣有透光感,白色的布料髒了之後不好洗會略微發黃的特性幾乎一模一樣;布料內層可以看到一層類似防水薄膜的結構。簡單的結論:
- 跟DCH50比起來感覺略薄像紙,其他的使用感受上幾乎沒差異。
- 單位重量變輕,耐磨抗撕裂理論數據增加,耐用性極佳。
- 布料有防水膜,且不吸水,縫合處有補膠條(只能防雨水等氣候環境,如果要溯溪或溪降無法)。
說明完包包的功能與材料,再來就說到使用感受與心得,先說心得,這一顆包包絕對是我目前4天以內行程最愛使用的包包。
Iterus 38L陪我走過2023春天後的所有過夜行程,從百岳到中級山,也包含日本名張的攀岩之旅。
38L的使用空間,4天的行程大概是我目前打包的極限,以去年最硬的地獄難度劍竹海的大安見晴來說,夏天環境,從天幕到地布還有自己全部的東西,外加25米固定繩+鉤環,剛剛好可以全部裝滿沒有外掛;同行的嚕嚕也是同一顆包裝滿裝好無外掛。
在沒有背負系統的情況下要打包的好背可能需要一點技巧,因為背包靠近身體的這一側,也只是一層布料,沒有泡綿或支撐。在習慣了把蛋殼睡墊放在包包內的我來說,睡墊成了超好的背板功能,當然如果放上屁墊也可以很舒適地背著,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偏熱,很容易流汗。
在包包打包完的重量舒適度來說,我4天內行程到目前爲止都在10公斤以內,並不覺得肩膀會背負的特別累。背包本身有簡易腰帶或是配件的舒適腰帶可以使用,甚至腰帶可以全拆也行。體感上有腰帶感覺會舒適一點,但沒有背負系統代表避免不了主要受力還是會在肩膀的原因。所以如果不是已經輕量化了大部分東西的人,背起來可能不會很舒適。
如果必須要在背負感上著著墨我應該會這麼形容:這樣的包包不像傳統登山包舒適的吸附在你的背上,而是用最輕量的優雅姿態跟你一起穿梭在林間。
和傳統的登山包動輒1.5甚至2公斤的重量相比,我想除非是超長的天數,或是有背負大量技裝負重的需求,這樣輕量化的包包,重量只比一件外套重一點,已經是我的不二選擇。
無背負系統的包包或許不適合推薦給新手,但是對輕量化已經有一定認識或是習慣的人,Iterus 38L絕對是相當有競爭力的選項,輕且保留各種該有的功能,並且在耐用度上也令人放心;38L的大小不浪費多餘的體積空間重量,以台灣短天數來說已足夠使用。
在輕量化的big3來說,最重的三項:背包/庇護/睡眠三大系統,往往佔了最大的重量,所以也是最能下手的部分。背包這一塊,是我最後才更改的部分,畢竟這是所有裝備的家,登山期間使用時間最長的裝備。自從更新後,我只能說滿意度幾乎是滿分!
如果要與其他同等輕量化包相比,我認為Iterus的強項大概如下:
- 方便好用的側袋與底袋,輕量化之餘保留了功能性。
- 完整方正的袋體,方便利用空間與打包,如果使用一些Dcf的整理袋也相當方便。
- 背部彈性繩可綁屁墊,增加不到5g的重量,可以放上屁墊當背板,如果是充氣睡墊的使用者一樣可以有很好的打包。
- 肩帶的菊花鏈保有自己調整小配件的空間。
- 可自己選擇的腰帶與配件。
-
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warren.k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