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路線親子登山 百岳入門
與孩子分享我的所愛,一起爬山登百岳,是我願望之一,近年等小孩大了些,開始實現願望清單,帶孩子爬百岳入門路線看這篇(延伸閱讀:帶孩子登山 I 親子百岳入門路線)
自己爬山就夠累了,還要帶小孩?!
是啊!帶小孩爬山挺勞心勞力的,上山前的準備及入山後的提醒,要說沒有一絲擔憂是不可能的,盡可能做好充足準備,尤其是以下三點,裝備、體能及登山安全,也提醒孩子有這樣的認知,再來就勇敢前往吧!
小孩登山裝備,要準備哪些呢?
以下是我們爬山的裝備清單,目前裝備多在登山友、山水或網路上採買,以前會逛100mountain百岳,可惜倒了。
小孩的則多半在迪卡儂採購,也會多準備他們喜歡的糖果零嘴,意圖增加他們對登山的好感度,小孩會扣小吊飾在背包上,陪他們一起上山,像是大兒子背了一個用手按壓眼睛會凸出來的小鯨魚吊飾,結果高山上因氣壓的變化,鯨魚一整路都是凸眼睛瞪得超大!
小孩身上裝備
- 遮陽帽 / 快乾頭巾
- 排汗衣 / 防風雨衣外套
- 透氣快乾長褲
- 登山鞋 / 羊毛登山襪
- 登山背包 / 背包防水套
- 登山杖
小孩背包背的
- 500ml水瓶
- 餐具(湯匙/碗/杯子)
- 頭燈+電池 / 備用電池
- 救生毯 / 哨子 / 鏡子
- 防水袋裝一套備用衣物含排汗衣褲+登山襪 / 雨褲
- 保暖外套+羽絨背心 / 保暖帽 / 保暖手套(看個人需求)
- 營地涼鞋或拖鞋
- 牙刷 / 衛生紙
- 睡墊
- 行動糧
大人加碼背
大人小孩裝備大同小異,為減輕小孩背包重量,像是水、個人糧就大人多背一點,先生是背1000ml水瓶*2,我自己是1000ml水瓶+500ml保溫瓶,還有以下也是大人背
塑膠袋(裝垃圾)
手機 / 充電線 / 行動電源
備用藥品 / 鹽 / 維他命
個人糧(快煮飯/泡麵/麵包/乾燥蔬菜/牛肉乾/真空包滷蛋/咖啡粉/水果)
行動糧(餅乾/酸梅/巧克力/能量飲/能量棒)
濕紙巾 / 小毛巾 / 耳塞(我個人沒耳塞不行)
攻頂包
入山證 / 健保卡(沒跟團是自己申請山屋或入山,相關文件跟所有團員證件要帶好)
放山下的
- 平地衣物一套 /盥洗用品保養品 / 毛巾
- 車票 / 悠遊卡(信用卡) / 現金 / 家裡鑰匙
現在上山可申請協作,少背睡袋、帳篷、糧食,反之,沒申請協作的話,以下就須多準備
- 個人糧
- 瓦斯 / 爐頭 / 打火機 / 瑞士小刀
- 兩人鍋具組(清潔巾)
- 帳篷(視路線而定)
- 睡袋
裝備品牌
至於裝備要買哪一牌子呢?小孩還一直在長,使用方式也不太好掌控(我講的好含蓄...),買迪卡儂我比較不會心痛,如果遇到登山用品店有折扣商品,或像是上次,上山前小孩挑了很喜歡的毛帽,就還是會入手。
而只要爬過幾次山,會看到山界常見的知名品牌,像是Arc’teryx始祖鳥、Mammut長毛象,Osprey、deuter的背包,鞋襪像是Salomon、Smartwool,另外Mont-Bell、The North Face、Fjallraven、Gregory、Patagonia、MountainHardwear各有愛好者。
對登山裝備有研究的人,不見得用這幾個牌子,可能更注重CP值,或是從國外帶小眾但令人驚豔的品牌,爬山要投入的銀彈不少,多半也是消耗品,量入為出再撒錢吧!
與孩子安全登山,要注意那些?
以上裝備在打包時,會請小孩自己記得擺放的位置,提醒他們頭燈務必做好防水,與救難包(救生毯 / 哨子 / 鏡子)一起放在好取得的地方,上山前我們會跟小孩聊聊登山安全。
首先,了解這次爬山的路線,我們的行程時間規劃得比較充裕,帶小孩爬山通常多個一天比較有彈性,我們也不會半夜2點起床晨拓看日出,基本上以小孩能睡飽有精神為主。
我們會是先從「綠野遊蹤」APP下載地圖,一邊指著一邊講,從哪個縣市的登山口入山,大概走多久會到山屋營地,會攻哪幾座山頭,會遇到哪些地形,小孩或許一知半解,但至少有個概念。
再來,會溝通幾個登山安全的概念:
- 停下來要講,不管上廁所還是看到蟲,要讓同伴知道
- 小孩不能獨自走,我們是一大顧一小的兩兩結伴,小孩一high起來走遠,也要是看得見彼此的範圍內
- 行走時知道大概的位置,像是經過里程木樁時,留意是走到幾K了呢,除了鼓勵小孩離目標越來越近,若真的發生意外,也能在求救時告知大概位置
- 若真的脫隊迷路,留在原地不要再走遠,穿戴上保暖衣物,甚至包裹鋁箔救生毯做好保暖,吹低音哨、拿出鏡子反射讓搜救者知道位置,耐心等待救援。
有次在山上,一位專業的山難搜救者分享他參與的搜救行動,有成功獲救也有不幸的憾事,我聽得眼眶濕濕覺得難過。
他說,登山者不論新手或有經驗者,迷路時常會下切溪谷找水源或認為可以順著溪流走下山,但台灣溪谷地形複雜或陡峭,常常就這樣困在溪谷中,加上偏離主幹道太遠,搜救隊會需要更多時間搜尋,入夜後溪谷溫度驟降,保暖更不容易,他嚴肅的說,在山上迷路就是留在原地等救援。
講到山難似乎有點沉重,不想讓小孩過於擔心害怕,主要就提醒他們遇到狀況可以做些什麼?孩子回答說,保持冷靜,留在原地!(OK過關~還有要記得穿上外套,戴上毛帽注意保暖喔!)
「把毛帽戴上!外套穿上!」一到營地,高山嚮導不斷提醒,全身做好保暖,包括頭部,洋蔥式三層穿法ON!
前陣子上山一到山屋,山屋管理員:「注意保暖,攝取足夠水分,避免高山症,怎樣叫足夠呢?現在到睡前至少上廁所2~3三次」,在山上常會有專家或山友不厭其煩的提醒,不要認為他們沒事瞎操心,預防總是勝於治療,尤其高山上醫療救援不易,自己的安全自己最能負責!
做好行前訓練
裝備收好了,該提醒的已碎念,最後一個分享是行前訓練及行進節奏。
除了日常郊山,登高山前我們會做體能訓驗像是慢跑或游泳,老公還會增加負重,也會請小孩一起慢跑。小孩的部分是一個月前開始,一週兩次3000m。
說實在話,他們並沒有確實跑滿8次,但每次跟跑,他們都能跟得上,體能狀況也可以,畢竟他們每個假日都跟同學玩「大逃殺」(我小時候的鬼抓人?)狂奔暴衝、急停轉彎,應該是有訓練到肌力?我陪玩過一次,體力實在無法負荷...
留意行進節奏
我們會控制行進速度、休息頻率及時間,登山步法我們是跟孩子分享,平路跨大腳步,有一點速度但不至於會累,上坡則步伐縮小,前腳先上將膝蓋打直,做一個支撐,另一腳再上,以此類推交互休息會比較輕鬆,下坡就外八看好踩點維持平衡。
而行進節奏要怎麼控制,需要看個人腳程及路線地形,較好走的路我們大概走1小時休息5~10分鐘,或者只是停下來喝水吃顆糖,陡上大概30分鐘休息5分鐘,或只是停一下讓呼吸回復,背包不下,喝一口水就繼續走,避免一直大休息會更加疲累,我不喜歡摸黑夜拓,所以會看路程跟時間做大休息。
在山裡行走時,一邊走一邊多跟小孩聊天,或看山看景看蟲分散注意力,經常替小孩打氣,不管是精神鼓勵,或身體補充熱量。
帶小孩爬山,彷彿回到新手登山一般,把基本登山攻略再複習一遍,再傳遞給孩子,如同高山嚮導或協作不吝惜分享他們的經驗。
上坡的休息步法,是我去南湖要上圈谷時協作教的,非常受用,現在網路上也有很多資訊可參考,像是「健行筆記」網站裡有【新手專區】、【登山安全】系列文章,或是【登山路線】的分享,很多工具可以運用,上山前花點時間做功課,平安下山!
*著作權所有,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