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熱門排行

直潭山:全台灣第一座發電廠

  • 邱求慧
  • 6,987 次點閱
  • 47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直潭山位於新北市的新店區,森林茂密且山徑天然,是一條稍具挑戰性的登山步道,這條山徑同時也是日本時代的隘勇線,沿途會經過多個隘寮的遺址,蘊含豐富的歷史人文痕跡。

就在山腳下的新店溪畔,過去曾經有一座龜山發電所,是全台灣第一座電廠,這座電廠運用溪水的水力發電,電力經輸送至市區,點亮了全台北市的街燈,也寫下了台灣現代化的里程碑。

443f2999c9978a4826442c79f3d5e2ff.jpg

直潭山的登山口在新烏路二段,就在下龜山橋北端的巷弄裡,剛開始的時候會經過幾座菜園,再過了一處小溪溝後,山路開始陡上,有些路段已經鋪設枕木,有些則必須踩著樹根而上,沿途的森林茂盛蓊鬱,路況也很天然而質樸,走起來非常舒服。

8972151105ebdd8f31f8bc527f21122b.jpg

途經幾座隘寮的遺址,雖然都已經傾頹坍塌,不過還留存部分石牆,大致可以判斷原來的規模,這些隘寮約建立在日本時代的初期,迄今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歷史。由於過去新店、烏來地區是泰雅族的領地,日本政府為了開發山林的資源,於是在直潭山的稜線上設立了「隘勇線」,並興建這些「隘寮」,以警力保護採樟和伐木的事業。

49dc00be2d2e41716cb4846f1acde4a9.jpg

沿路的森林茂密繁盛,環境也很清幽宜人,步道呈現之字形一路爬升,有些路段較為陡峭,爬起來稍具挑戰性,但途中都有設置里程木樁,提醒山友已經行走的距離。

d0913945da21386719fd942c1524308a.jpg

直潭山海拔為728公尺,有一顆二等三角點編號1045號,屬於雪山山脈之北稜,山頂蓋有一座中央氣象局觀測站以及雨量自動測報系統,可惜沒有什麼展望,稍事休息一下之後,繼續從二龍山的方向下山。

e19fa03b16dff5451c0946ccde842a47.jpg

下二龍山的山徑比較陡峭,有好幾個路段都必須拉著繩索慢慢往下,但視野也逐漸開闊了起來,有些展望點可以瞥見新店、中和以及台北市的景色,並看到新店溪蜿蜒流經市區。

adfaa4c35144a7a45da63f135943d91e.jpg

經過陡峭的下山路段之後,然後會接上產業道路,再慢慢踢馬路下山,途中可以順登二龍山,海拔為352公尺,有一顆殖產局圖根點,這是日本時代所留下的基石。二龍山頂的視野還不錯,可以俯瞰台北盆地的風光,遠方還可以看見八里的觀音山。

4c0b479e7aa0b504d4a6d1102cd7217c.jpg

在登山口附近的新烏路二段上,有一座稱為「民壯亭」的廟宇,這座廟宇其實隱含著一段血淚的歷史。在清朝的時候,漢人就來到新店、屈尺一帶拓墾,由於當時這裡還是泰雅族人的領地,以致雙方產生了許多的紛爭,光緒年間的1885年,在附近發生七位庄民被原住民殺害的事件,這些死難者被一起合葬,並被建立一座小廟祭祀,這就是民壯亭的由來,所以這間廟宇的存在,代表著區域的開發過程中,族群之間有很劇烈的衝突。

30b75faf353a4bfa8b12930023bb0bf8.jpg

1895年日本開始領臺,同一年有位日本人也來到了台灣,他的名字叫做「土倉龍次郎」(如圖),是剛從學校畢業的25歲年輕人。他其實是一位「富二代」,父親在日本有「森林大王」的封號,但他不願當一個靠爸族,於是來到台灣發展。當時的台灣還是一個不安全的地方,不但到處都有被稱為「土匪」的抗日份子,在山林裡也還住著有獵首習慣的原住民,年輕的龍次郎不畏險阻地開始了他台灣的事業。

832704d812bf7175cf7c00901b41df9c.jpg

龍次郎來到台灣,首先花了整整3個月的時間,完成從北到南的山脈縱走,以調查適合種植的山林,最後發現屈尺的龜山(今新店區龜山里)的環境與其日本故鄉相似,因為有新店溪及其上游的南勢溪、北勢溪等豐富水源,非常適合進行林木的開發和種植,於是他於1898年向總督府申請開發山林(公文如圖),範圍從雙溪口到烏來老街附近,林地面積高達一萬公頃。但是龍次郎是個溫文儒雅、謙虛有禮的年輕人,他到底能不能負擔這麼大的事業,或是應付兇悍的泰雅族人,讓他的家族十分擔心他的安危。

f165df5d6d831ebd5d04a3cc38ac3149.jpg

沒想到,龍次郎雖然年輕,但是卻很有自己的想法和見地,他認為與其設置隘勇線防範原住民,還不如讓雙方成為夥伴關係。為了展現他的善意,他主動教導原住民將雜木製造成木炭的方法,然後再聘請他們成為員工,而且為了減少泰雅族人長途跋涉,還興建宿舍讓他們居住。除此之外,為了改善他們的生活,龍次郎還在屈尺和烏來各設立一個「物品交換所」,讓原住民所賺取的工資,可以換取更多生活的必需品,這些規劃都納進了他的事業設計書(如圖)中。慢慢地龍次郎取得了泰雅族人的信任,不但讓他的事業逐漸上了軌道,同時烏來原住民的生活也改善了。

3e05454b8e6f59d4a25b26ff72deb081.jpg

不只是如此,龍次郎還導入一種稱為「部分木」的制度,類似現代「員工分紅」的概念,他將一部分經營林業的收入,分享給泰雅族員工,甚至將一部份的土地所有權轉移給原住民,這個制度使得大家都更願意努力工作,而且和龍次郎的相處就像家人一樣和諧。1901年,龍次郎甚至還招待烏來的泰雅族人到日本觀光,除了參觀了土倉家族的事業,也順道參訪學校、電廠、動物園以及工廠等,大家才知道其家族事業如此的龐大,照片是在日本祝賀其父親壽辰的合照,龍次郎(前排右四)還與原住民朋友並排席地而坐。

8c6feab78c32e897cf133a89b02de069.jpg

1902年,很有生意眼光的龍次郎,發現南勢溪水力資源豐富,於是產生興建水力發電廠的構想,他心想,電力除了可以提高伐木的生產力,也可以做為照明的用途,提升居民的生活水準。但台灣完全沒有任何電廠的興建經驗,其規劃設計難度極高,所以,龍次郎從日本找來一位東京帝大電氣科畢業的高材生——大越大藏來擔任技師長,負責電廠的規劃與興建。圖為當時〈台灣日日新報〉報導了設立這座水力電廠的新聞。

9ac2d30a26f5c3d559e063931633a064.jpg

這座電廠選定的地點,就在南勢溪和北勢溪匯流的「雙溪口」附近,當地地名稱為龜山,所以電廠就稱為龜山發電所,1905年龜山發電所正式完工,採用南勢溪的溪水,運用其高低的落差來發電,發電量約為660馬力,所發的電力經由輸電線路送至古亭庄配電所(如照片,位於目前台北市南昌街郵政醫院旁),再經過變壓後將電力輸送至台北市,讓全市的街燈大放光明,成為全台灣第一個有大規模電燈的城市。

c89f1a9f5601d8c5b6a419e8c134ceca.jpg

龜山發電所可以說劃下台灣現代化的重要里程碑,點亮了台北城的光明與繁榮,也帶動了許多商店以及家戶申設電燈,不過很快地電力就不敷需求了,總督府又決定在較下游的屈尺興建小粗坑發電所(如照片),在1909年完工啟用,兩座電廠終於足夠讓台北市、艋舺和大稻埕的街道全面點亮,真正成為一個不夜的城市。

e61d6ff92448d09589a77d42b895947c.jpg

土倉龍次郎藉由在新店溪畔的林業,帶動了新店與烏來的發展,也和原住民關係和諧,更進而興建台灣的第一座發電廠,幫助台北市邁向了現代化,對台灣可說是貢獻卓著,可惜好景不長,他的家族在日本的事業破產,逼著他不得不放棄台灣的事業,無限惆悵的他只好將電廠轉手給總督府官營,至於林業的部分,則賣給大財團三井合名會社繼續墾殖,並在1909年離開他摯愛的台灣。但是三井經營的方式與龍次郎天差地遠,與泰雅族人產生很多磨擦和衝突,也讓原住民們一直深深懷念著暱稱為「日本頭家」的龍次郎。照片是當年的龜山發電所。

8f06d73d3184c20e4f3a0bd2d421050b.jpg

一文不名的龍次郎回到了日本,選擇種植康乃馨做為土倉家族事業的新起點,憑著他在台灣那種勤勉和善念,經過了十數年的努力,成為全日本的康乃馨巨擘,又把土倉家族復興了起來。至於他所興建的龜山發電所,一直貢獻著台灣的進步發展,但是受到洪水的影響,1941年總督府興建新龜山發電廠(現改稱桂山電廠),舊龜山發電所運作到1943年才退役。照片是當年的龜山發電所。

45fa481ac3b22ea75ffc697fa52142c3.jpg

退役後的舊龜山電廠後來被台電賣掉,但由於新地主無力開發,目前這個曾經幫助點亮台北市的建築物已經倒塌,埋沒在荒煙蔓草之間,令人感到不勝唏噓。後來的土倉龍次郎終其一生,沒有再回到台灣來,但沒想到台灣人還記得他,在龜山電廠興建一百周年的2004年,有文史團體邀請其兒子土倉正雄回到台灣來,龍次郎的兒孫們又再一次造訪這座龜山電廠,與當地人一起緬懷這個創造歷史的場景。

2f2181638e76bb7846b22842a887794d.jpg

我站在下龜山橋上,望向舊龜山電廠的遺址,也欣賞這百年來依舊美麗的溪水。故事的結局雖然帶點遺憾,但龍次郎在台灣所付出的心血,以及他後來在日本的事業復興,都成為了台灣人們心中難以抹滅的記憶。而在龜山電廠百年的歷程中,我們感受到了一段充滿奮鬥和情懷的故事,也演繹著時代的變遷與人生的起落。這段歷史見證了龍次郎的遠見、智慧和在地關懷,相信台灣人會記得他追求的善念與貢獻,也為台灣曾經創造的光明。

3409cc42504bc89f232653f3b79e407a.jpg

民壯亭->隘寮遺址->直潭山->隘寮遺址->長春觀->二龍山->清水巖寺->民壯亭

距離8.92公里,步行時間4小時50分,總爬升高度759公尺。

筆者是「一山一故事」作者,這本書紀錄了許多臺灣山岳、古道的歷史故事,被選為2022年博客來人文社科年度暢銷書。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