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路線
瑞芳 -> 燦光寮古道
燦光寮古道 -> 牡丹車站
今天,我們要一起來走淡蘭古道北路的燦光寮古徑,行程將會從瑞芳車站一路經九份走到牡丹車站
沿途會經過苧仔潭古道、琉榔路觀光步道、樹梅坪古道、燦光寮古道,沿途還有曾經的礦場、柑仔店遺址及水壩舊址等景點,是條具有歷史意義及風景的步道
總里程約16公里、爬升下降約600公尺,我耗時約5小時15分鐘,不過我速度較快,建議可以抓7~8小時來走比較愜意
以下將會先介紹淡蘭古道及淡蘭北路的歷史,最後則是沿路上的景點資訊及行程紀錄
▌淡蘭古道介紹
淡蘭古道是早年往來淡水廳及葛瑪蘭廳的交流運輸道路
根據不同用途主要分為北中南三條路線
北路是發展最早、史料紀載最多的路段。從先民游獵、遷徙時就形成,後來功能逐漸演變成官方平亂、巡查海防的通道,所以又稱作官道
中路為生活民道,較無官方的歷史記錄,主要作為村落間的聯絡運輸道路,又稱作民道
南路會經過深坑、石碇、坪林等茶鄉,當時在民間茶葉經濟下,促使官方闢建道路,又稱作茶道
這次走完全部淡蘭古道的計畫,就從中路開始
先前我已走過淡蘭中路全段,詳情可參考以下文章:
北路又可分為以下三條路線 :
- 燦光寮古徑 : 瑞芳車站→福安宮→苧仔潭古道→琉瑯路步道→九份老街→樹梅坪古道→燦光寮古道→牡丹
- 楊廷理古徑 : 楊廷理古道→打鐵寮→澳底→沿海岸騎行自行車道→福隆火車站→舊草嶺隧道→嶐嶺古道→石城火車站
- 入蘭正道 : 瑞芳車站→九芎橋路→金字碑古道→雙溪→遠望坑親水公園→草嶺古道→大里火車站
▌淡蘭古道北路歷史
簡單介紹淡蘭北路的歷史,在清朝治理台灣前,北路自古為原住民各社群間往來交流及狩獵便道
- 1723年, 爆發朱一貴事件後,為了對北部地區加強控制,增設淡水廳,管轄現今北部地部包含宜蘭等縣市
- 1795年,由平補族的白蘭氏開闢了從瑞芳到三貂嶺的路段,這位白蘭氏也被稱為淡蘭古道的最早開闢者
- 1807年,台灣知府楊廷理為了平定當時的**海盜朱濆,越過艱險的三貂嶺,經燦光寮,進入噶瑪蘭,並於沿路設立「汛塘」加強防務,後來汛塘周遭逐漸形成聚落與道路,成為今日的「楊廷理古道」。
- 1812年,楊廷理平亂後,在噶瑪蘭設廳管理,從此噶瑪蘭正式被官方治理。因為淡水廳與噶瑪蘭廳間需要傳送公文,官府沿路設立「舖遞(類似郵局)」,方便公文傳送,也間接促進了淡蘭古道北路的開發、人潮聚集。淡蘭古道的名稱就此而來
- 1872年,馬偕博士多次使用但蘭古道在雙溪地區進行傳教
- 1895年日本時代後,為了採礦及建設需求,開始修築公路鐵路,原本的古道漸漸被人遺忘
- 2015年,民間團體及政府合作,規劃出目前淡蘭古道的路線
▌行程介紹
▲先搭火車抵達瑞芳車站(起點)
▲火車站內遊客中心可以索取淡蘭古道北路的手冊
▲火車站前有許多商店可以在這裡吃飽補給再出發
▲離開火車站後走在基隆河左岸一路跟著淡蘭古道的標示前進
▲經過頌德隧道後,會接上北37瑞猴公路,前方就是著名的員山子分洪
▲員山子分洪的對面有間福安宮,到這代表苧仔潭古道到了
苧仔潭古道 : 前段為水泥鋪裝路面,中後段為泥土及石塊推疊的山徑,過去基隆河還未截彎取直整治前,彎曲河道處形成水潭,在水潭岸邊農民種植苧麻,相傳此為地名的由來 |
▲苧仔潭古道介紹
▲苧仔潭古道為水泥及泥土山徑
▲苧仔潭古道入口
▲古道有間員山子分洪旁福安宮的舊址
▲一路走在苧仔潭古道上最後可以接到琉瑯路景觀步道
琉瑯路景觀道 : 琉郎路這個名稱其實是來自流籠的諧音,流籠是纜車的意思,這邊的纜車不是現在常見的架高纜車,是在地上行駛斜坡索道纜車,提供早年公路還沒興建前運輸使用,琉郎路步道則是在纜車廢棄後所設立的,因此步道非常筆直的一路往上 斜坡索道纜車纜車示意圖(圖片來源 : 鄭春山) |
▲琉瑯路由於以前斜坡索道所以路非常的直
▲琉瑯路還有著以前的隧道,裡頭可以見到當初開鑿痕跡
▲琉瑯路的高點為流籠頭可以看到深澳漁港美景
▲離開琉瑯路後一路走在輕便路上,經過隧道就將抵達九份市區
▲到九份老街前,會先抵達小粗坑古道旁的功德碑
頌德碑 : 立於1917年,是由地方人士感謝顏雲年修築道路並開發礦業對地方貢獻所設立,碑文無標題,分刻四面 |
五番坑 : 指的就是第五個礦坑,在1927年臺陽礦業公司交由九大礦業進行開採,當時由坑口運出的礦土是利用高空輸送管接到山下搗礦場(原頌德活動中心旁)搗碎,坑口前也有輕便鐵路通過 圖片來源 : 羅濟昆 |
▲過了頌德碑再往前就是五番坑,指的就是第五個礦坑,站在礦坑前可享受到天然的冷氣
▲離開老街後穿過蜿蜒巷弄接上公路前往樹莓坪古道
樹梅坪古道 : 經過四號福德祠後就到了樹莓坪古道,這裡四號是指四號礦坑的意思,樹梅坪古道是當年礦區的必經之路,古道抖上而行,不過爬升不多,很快就抵達102縣道上的樹梅坪觀景台,可遠眺茶壺山深澳漁港等美景,往前就是燦光寮古道 |
▲樹莓坪古道可以看到茶壺山與海景
▲樹莓坪古道頂端的對面即是燦光寮古道路口
燦光寮古道 : 燦光寮地名的由來普遍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因為當地秋冬有滿山遍野的芒草,在陽光照射下發出燦耀光芒,因此叫做燦光寮,第二種說法根據洪敏麟教授撰寫的“臺灣舊地名之沿革”,早期曾有為和尚在此搭寮居住修行,並稱為菜公寮,菜公寮與燦光寮發因相似因此得名 燦光寮古道的前段又稱草山戰備道,因為早年曾在此處的草山設立雷達站(已廢棄),此條道路的終點可以通往雷達站而得其名. |
▲燦光寮古道在柑仔店遺址岔路前都為水泥路面,汽機車可行
▲燦光寮古道有著類似抹茶山的風景
▲古道上展網極好,可以看到公路車在行走的汽機車
▲古道下方為本山地質礦場,是早年的露天礦場,位在黃金神社上方,可以觀察多樣的地質,是個天然地質教室上
▲在半屏山岔路往右朝樹梅礦場及柑仔店遺址前進
▲朝樹梅礦場都為土石路面
▲之後則轉入山徑前往柑仔店遺址
柑仔店遺址 : 燦光寮古道為過去重要的礦場與舖遞 (郵局)、汛塘 (駐兵據點)路徑,途中可見當時休憩站「柑仔店」遺址,柑仔店在當時除了是休憩空間外,也扮演著各方物資買賣的重要角色 |
▲柑仔店遺址的建築物都以倒坍,不過從建築規模可以得知出這裡非常熱鬧
▲離開柑仔店遺址會經過三岔路,左邊是往楊廷里古道,右邊則是接續燦光寮古道回到牡丹車站
▲水壩當初是為了金瓜石地區居住人口增多所設立,後來礦業沒落後就廢棄了
▲離開水壩舊址後,可以在前方看到以前的抽水站
▲離開水壩舊址後繼續朝著山徑前往燦光寮古道終點,這段路可能是以前水壩需要運動的關係,路很大很好走
▲最後就沿著公路走到牡丹車站,要搭火車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