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名稱:關門古道卡社山(附航跡圖及GPX檔)
活動日期:112年04月09日
參加人員:陳萬樟、謝正南、林玉真、林惠婉、李俊民
攀登山岳:卡社山(1481m,3-5973),拉夫郎山西北峰(哈珠蘭山,1620m,森林三角點次川(06))
活動概述:
秘藏崇山峻嶺中的關門古道是一條被大多數人遺忘的古道,其實它的重要性,不因鮮有人知而遜色,畢竟關門古道是台灣少數目前僅存的幾條橫貫中央山脈道路之一,也是清朝「開山撫番」政策下重要的巡番道路,更是清朝所修築的最後一條橫貫中央山脈的理番道路。
關門古道西起集集(今南投集集),東至水尾(今花蓮瑞穗),全長92.6公里,它有「拔仔庄道路」、「集集水尾道路」、「集集拔仔庄道路」、「集拔線」、「集馬線」、「丹大越嶺道」、「關門越嶺路」與「關門古道」等名稱。
但古道開通不久後即遭廢棄,因通過布農族卡社群(包括塔馬羅灣社、巴庫拉斯社、卡社與拉夫郎社)與丹社群(包括加年端社、帖鹿桑社與哈巴昂社)等舊社,遂成為原住民社群溝通的聯絡道路。
「重返關門:踏上布農丹社歸鄉路」--鄭安睎教授著
本日從上稜三岔路到拉夫郎西北峰這段稜脈,都是走在關門古道上,古道平緩寬大,石板屋遺跡處處,屬關門古道西端一小段。
行程記錄:
05:00烏日出發,經3號國道。
05:25下名間交流道後走台16線至水里。
05:45水里,右轉過中山橋後抵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05:53會合同伴後,共乘一輛車往孫海橋,經台16/台25共線。
06:03岔取左,左轉台16線往地利村。
06:15於29.45K處岔路取左進入地利部落,旋即右轉29線臨時便道 (0K)。
06:32巴庫拉斯岔,取右下。
06:38至路底11.8K合流坪(原為台16線41.2K)孫海橋管制站,此處為濁水溪與丹大溪匯流處,亦是丹大林道(孫海林道)起點。孫海橋在2004年7月3日敏督利侵襲後遭沖毀,台電為維護線路,都會建造便橋,但在汛期來臨前拆除,今年三月底已拆除。
06:49起登。
06:51濁水溪涉溪處,這是枯水期限定的朝聖路線,循著機車連及越野車渡溪水淺的地方走,有熱心人員指導,溪水沁涼,水深不及小腿肚,輕鬆過關。過溪後接水泥林道,藏好溯溪鞋,續行林道。
07:06丹大林道0公里,女隊員幸運搭上便車,省去徒步時間。
07:24丹大林道1公里,林道至3.8K卡社山登山口路況良好,在開放山林政策下,有些路段新鋪了水泥,高底盤車、機車連的機車、單車等交通工具絡繹於途。疫情降溫,平地戶外可不戴口罩,在這裡有車輛經過,揚起的土塵總讓人掩面摀鼻,戴起口罩。
07:40丹大林道2公里,遠處山景濛濛,只能往下欣賞蜿蜒丹大溪湍急水流及激起的浪花。
07:50上方一小瀑布,這裡是個穩定水源。
07:58丹大林道3公里,丹大林道長達80餘公里,昔日是台灣最長的運材卡車道。孫海橋遭沖毀後,封閉十餘年,開放後利益糾葛與亂象,充滿了話題與爭議。
08:07坍方處,約在3.3K,為4/7所崩塌,尚未清除,機車可輕易越過,汽車就得靠點技巧,驚險駛過。
08:17卡社山登山口,在丹大林道約 3.8K 處,路右有一「減速慢行 注意動物」的警告牌,左上登山口,循廢林道往上。廢林道蔓草掩徑,倒木頗多,樹枝橫出,似已好久沒有隊伍幸臨。
08:22右側崩塌處,取左循布條上切。
08:24路左大型廢棄工寮遺址,附近散落著瓶罐、廢棄帆布等物品,觸目盡是生活痕跡,應是昔日工人歇息之處。
08:27營地駁坎,佔地不小,不知是部落或工寮遺址。廢林道之字上繞,油桐的落葉堆滿林道, 落腳之際沙沙作響,葉下是已泛黑的種子,間有頂上長滿嫩芽的細株冒出,見證生命的交替。林道基礎猶在,只是上舖腐植土,路徑清楚好走,主線均有路條,倒木阻路處亦有路條指引捷徑上切至後續林道。
09:02路右竹叢,為數不少,有竹叢表示有人家栽種。
09:07林道底登山口,有段平坦地、炭火灰燼及廢鍋子。左轉陡上坡,樹幹上噴著「登山口」紅色字樣已大部分剝離。山徑土質鬆軟,部分路徑不清,路條稀疏,要仔細研判方得正途,沿路補上橘色路條。
09:27快接近支稜頂了,路條卻轉右朝另一支稜腰繞陡上,好像原支稜有什麼障礙物,繞過後續陡上,腳底沙塵飛揚,路況稍差。
09:48上抵稜線三岔路,左往卡社山,右往拉夫郎山西北峰,會合兩位女隊友。多雲霧無展望,無緣遙望南邊美爆的治茆山景緻。
10:02出發往卡社山,稜線山徑清楚,密佈雜木林。
10:07右下方石板屋遺跡,頁岩疊石打磨得很平整,紮紮實實密密麻麻方方正正的駁坎石階工法,令人讚嘆佩服,也興起悠悠懷古之念。布農族有將善死的家人葬於屋內的習俗,石板屋對他們來說是極為神聖的區域,進入石板屋等同打擾死者,極不尊重,故只能遠觀。
10:17岩稜,稜線上出現岩石,通過不難,前導目睹三隻奔馳而過的山豬,路上有其挖掘痕跡。
10:21瘦稜,可見前方矗立的卡社山。
10:26卡社山,山頂應可展望治茆山及水社大山稜線,可惜天候不佳無法遠眺。基點靠近南邊崩塌地邊緣,恐有崩落的一天。
10:32原路返航。
10:53回抵09:48上稜三岔路,小休,享用陳萬樟兄辛苦背上來的西瓜。
11:07沿稜續行往東緩坡下行,路條不缺,是一條舒適的登山步道。
11:09石板屋遺跡,僅剩三面石牆,前方1521峰距離尚遠,接著是寬稜的關門古道稜線路,繼續緩下行,逐漸出現樹形奇特的栓皮櫟,不是很高大但很整齊,乾淨舒服的林相極為優美。關門古道平緩寬大,因封山許久,人跡罕至,栓皮櫟葉子堆滿古道,起落之間,猶如捲起千堆雪。
11:14下抵1360低鞍,開始爬升,光禿禿的栓皮櫟優美的造型,點綴著滿地的落葉,因地形關係,形成一小堤防,行於其上好比走黃地毯,古道之美難以形容。
11:22石板屋遺跡,在一處小高點上,規模小多了,古道微下坡。
11:24石板屋遺跡,有黑色殘破水管,工整的砌石牆仍悄悄矗立,牆上還嵌有壁龕,似乎可放置日常物品。石板屋北邊即是斷崖,正前方是一處斷頭稜,石板屋遺址在斷頭稜下方鞍部,跟隨布條取右腰繞。
11:26拉繩,腳下泥土鬆軟,需靠幾段的拉繩陡上、左上稜線。
11:37上至大石板屋遺址,規模頗大,可以看得出當時布農族人以高超的工藝,兼顧美觀及實用,用心打造古道上這樣具規模的石板家屋,令人感動。附近散落著瓶罐、廢棄帆布等物品,充斥著生活痕跡。
11:44上坡至1521峰,有一石板寫著山名,稜線轉為平坦,可南眺治茆、玉山,北望冠山、卓社大山的1521峰,仍因山頭籠罩的薄紗,阻斷了視野,只有古道寬稜上滿地落葉在腳底沙沙作響。
11:47路左駁坎,緩下坡的古道林下多落葉,不知為何此古道遍植製作軟木塞材料的栓皮櫟?稜線南側可見丹大溪谷。
11:50鞍部,開始爬升。
11:52經一瘦稜,可看到兩側風光。
11:54寬闊平坦地,寬闊平緩的稜線路,處處是紮營的好處所,兩旁體態優美的栓皮櫟,枝條輕擺,林相轉為開闊的樣貌,幽靜安詳,卻也增添幾分蕭瑟景象。
11:56 1541峰,之後古道轉為緩下。
12:08抵拉夫郎西北峰前最低鞍,左側出現一片人造杉木林,古道漸漸轉陡往上爬升。
12:16午餐處,陳萬樟兄辛苦背上來的清水泡成濃茶,香郁的紅茶氣味,擄獲了我們的味覺,加上餐後的西瓜,彌補了視覺上的或缺。
12:55輕裝續行,開始西北峰前的陡坡爬升。
12:57拉繩攀上亂石破碎地形,這段上坡隱藏著滑落的風險,需小心。
13:07拉夫郎山西北峰,林間仍是頑雲籠罩,遑論透過林木遠眺冠山、卓社大山。續行古道明顯,仍有路條,本欲循稜前行至拉夫郎山鞍部,下切丹大林道,但因時間已晚而作罷。
13:14原路返航。
13:23午餐處,打包行囊上肩。
13:44抵1541峰。
13:55 經1521峰及大石板屋遺址。
14:23抵09:48上稜三岔路,取左下稜。
14:53林道底登山口。
15:27丹大林道3.8K登山口,開始踢林道,一路上七彩湖下來的機車連及越野車如過江之鯽,塵土染白了眉毛。
16:36丹大林道0K處,換鞋過溪,成列等待過溪的越野車隊蔚為奇觀。
16:50管制站停車處,取車賦歸。
GPX檔及航跡圖:
http://www.mountain.org.tw/WebBBS/Record/RecordOne.aspx?RecordID=716&MessageID=23912
更多其他照片及登山記錄請參觀個人部落格:http://jmleeminnelee.pixnet.net/blog
我的部落格紀錄索引
https://jmleeminnelee.pixnet.net/blog/post/121245384
更多GPX(GDB)檔及航跡圖請至李俊民 的 OneDrive >Documents 下載
https://onedrive.live.com/?cid=80A803BAAAF0678F&id=80A803BAAAF0678F%2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