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蘭古道北路
如果你以為的你以為,不再是你以為…
我要說的顛覆了學者專家的看法,他們會說我癡人說夢
雖然也許我的論點看法誤謬,但是我還是想忠實的表達出來,因為這跟歷史有關,所以應該被討論尋求真相
我認為,淡蘭古道北路的路線可能是錯誤的!
一、淡蘭古道不是由九份進入
1、九份開發始於清光緒年間(1)
2、琉瑯路早期靠流籠上下,是山居的住民下山採買物品所走出來的路(2)
3、山城除非有資源才會開闢。在乾隆末年之前整個九份金瓜石並未開路,山內多生番,要到澳底必須由基隆搭船經深澳到澳底。吳沙最初到澳底應該也是走這條海路(3)
4、1895乙未戰爭,日軍由澳底登陸上岸後經三貂嶺由小粗坑下九芎橋進入瑞芳,而不是九份(4)
5、九份的主要宮廟幾乎都是清末、日治或民國時興建(見瑞芳鎮誌勝蹟篇)
註1文化部網站 金瓜石九份黃金開採史
1890年劉銘傳建築基隆臺北鐵路期間,築路工人在八堵附近河床砂礫中發現砂金(圖二),逐漸溯流而上至大粗坑,至此湧入大量淘金人潮(圖三),到1892年官方設立金砂局,開辦金砂事務。隨後1893年在九份發現金礦,1894年金瓜石本山礦體發現金礦,湧入採金人潮,自此展開此地的黃金開採史。
註2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網站 琉榔路步道
這是一條由流籠路底之古道所翻修的觀光步道,古道的是山居的住民下山採買物品所走出來的路,早年採礦及運送物資採用流籠軌道牽引上下,解決部分路段坡度過陡,人力難以負荷的問題。
註3噶瑪闌志略卷十四
噶瑪蘭入山孔道,初由東北行自淡水之八堵折入雞籠,循海過深澳至三貂、嶐嶐嶺入蘭界。嗣改從東行,由暖暖三瓜仔過三貂,則近於行雞籠矣。
開蘭之日,複由三瓜仔迤東南行,過三貂、魚桁仔、遠望坑,過嶺至大里簡,入頭圍,又較近矣。然自蘭城至艋舺計二百餘里,官程四站,民壯寮雖便,而猶未捷也。
(開蘭之日-噶瑪蘭於嘉慶十七年設廳)
註4割台三記之〈臺灣八日記〉
初六日,土民勾結挖金砂匪引倭人由澳底登岸。曾喜照所募土勇兩營守澳底;成軍甫三日,遇敵不敢戰,均逃散。澳底在基隆北五十里,路崎嶇;中隔三貂嶺,最險峻。過嶺始有歧路:一通瑞芳,一通吳朱埕。又澳底循海岸可達基隆,中隔九芬山;過山即無路,行亂石中,必由炮台前經過,防守最易。(吳朱埕今之侯硐)
二、不存在專為送信的燦光寮舖遞古道
舖遞是專為送公文,身分是綠營兵應該是由兵備道行走,不可能另闢舖遞專路。軍情緊急八百里加急,不走兵備道受保護而走其他道路? (5)
註5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P317
綠營兵的差役有六:(一)解送 (二)守護 (三)緝捕 (四)察奸 (五)傳遞消息 (六)興建工事
其中(五)傳遞消息寫道:主要由塘兵和跑兵擔任。台廈間公文的往來,向來是由提塘來司收發。一到臺地,則由塘兵按塘遞送。
<<諸羅縣志>>卷七 <兵防志>
按目加溜灣、麻豆、新港、蔦松、府治五塘,每塘兵五名,俱於縣治隨防撥出,專為遞公文而設。設塘之地,則鎮標之汛地也。塘汛稽察奸宄、護送行旅、傳遞公文,是其分內。
三、道光元年姚瑩進入噶瑪蘭走的應該是嘉慶二年吳沙進入噶瑪蘭後,愈來愈多到噶瑪蘭從事開墾的漢人所有的山徑道路(嘉慶十七年噶瑪蘭設廳後再開闢),而不是嘉慶十二年走楊廷理所開新路 (汛塘兵備道)。
1、楊廷理新開路不是走金字碑古道上三貂嶺山下牡丹折入燦光寮古道
此路徑見https://blog.xuite.net/hn86740292/moriwei/590345233之地圖
2、姚瑩進入噶瑪蘭路線是嘉慶十七年重開闢的,由侯硐九芎橋-大粗坑古道-樹梅坪-燦光寮-牡丹-雙溪-貢寮(3)。此路原應為嘉慶二年吳沙進入噶瑪蘭招佃,並立鄉約,徵租穀,闢道路,沿山設隘寮十一所,募壯丁看守,更定期派鄉勇迎護行旅,這些愈來愈多到噶瑪蘭從事開墾的人所走的山徑,故姚瑩稱其舊路(6)。姚瑩台北道里記清楚明白地敘述所走路程及情形(7)
3、金字碑古道是道光三年林平侯與道光六年其子林國華所出資修築開闢的 由探幽亭下切牡丹接入蘭舊道,不用繞到樹梅坪燦光寮。姚瑩沒道理在道光元年去走一條還未經修築的山徑
註6清嘉慶二年噶瑪蘭三十六社發生天花的傳染病,死亡枕藉,吳沙乘機展示恩惠,提供藥方,原住民「全活甚眾」,為了感謝吳沙的德惠,願意分地付墾,吳沙因此次第築「二圍」、「三圍」,沒多久,開墾的土地越來越廣。吳沙出單招佃,並立鄉約,徵租穀,闢道路,沿山設隘寮十一所,募壯丁看守,更定期派鄉勇迎護行旅,到噶瑪蘭來從事開墾的人愈來愈多。
註7姚瑩<<臺北道里記>>
再北過五堵、七堵、八堵,凡十里至暖暖,地在兩山之中,俯臨深溪。有艋舺小舟,土人山中伐木作薪炭枋料載往艋舺。鋪民六、七家皆編籬葺草,甚湫隘。每歲鎮道北巡,及欽使所經,皆宿於此。蓋艋舺以上,至噶瑪蘭頭圍凡三日程,皆山徑,固無館舍耳。暖暖迎日東行二里許,稍平廣,可三百餘畝,居民四、五家散處。三里至碇內,渡溪北岸,更東行二里楓仔瀨,復過溪南岸,仍東行三里至鯽魚坑過渡,沿山二里伽石路甚險窄。土人白蘭始開鑿之,奇其事,以為神所使云。二里至三貂嶺下,俗云三貂仔,有汛。四里茶仔潭過渡,水深無底,有小店為往來食所。三里則三貂嶺矣。盤石曲磴而上,凡八里至其嶺。嶺路初開,窄徑懸磴,甚險,肩輿不能進。草樹蒙翳,仰不見日色。下臨深澗,不見水流,惟聞聲淙淙,終日如雷,古樹怪鳥,土人所不能名,猿鹿之所遊也。藤極多,長數十丈。無業之民以抽藤而食者數百人。山界廣約數十里,內藏生番。其外熟番有社及街市,在楊廷理新開路東,因其路迂遠,人不肯行,故多由此舊路云。嶺上極高,俯瞰雞籠在嶺東南,海波洶湧,觀音、燭台諸嶼,八尺門、清水澳、跌死猴坑、卯裡鼻諸險,皆了然如掌。蓋北路山之最高矣。下嶺八里牡丹坑,本名武丹坑,武鎮軍隆阿改今名。有民壯寮守險於此,護行旅以防生番也。六里粗坑口,過渡。六里頂雙溪有渡。八里魚行仔有溪。八里下雙溪,過渡為遠望坑民壯寮。里許至三貂大溪,西淡水界,東噶瑪蘭界。嘉慶十六年,總督汪志伊奏定。過溪迤北轉東,八里半嶺,四里草嶺,十里下嶺,至大里簡民壯寮則山後矣。
姚瑩入噶瑪蘭路線模擬圖
整個東北山區哪裡可以:嶺上極高,俯瞰雞籠在嶺東南,海波洶湧,觀音、燭台諸嶼,八尺門、清水澳、跌死猴坑、卯裡鼻(三貂角之卯澳)諸險,皆了然如掌。蓋北路山之最高矣。
四、燦光寮塘、燦光寮舖所在位置為何?
如燦光寮舖遺跡確定,燦光寮塘在何處?
這部分為個人推測並沒有實際證據,我只是提出一種大膽的假設
我認為:
既然汛塘舖都是官兵組成,汛塘與舖應相鄰互相支援不會離太遠,所以燦光寮塘跟燦光寮舖應該相隔不遠。所以有沒有可能燦光寮舖遺跡實際是燦光寮塘(汛塘兵十人),而柑仔店遺跡是燦光寮舖(舖兵4人)。
在苧仔潭前後有店且可宿,沒有道理在山上大費周章搬石蓋屋且在汛塘官道開一個柑仔店?而且道光3年林平侯出資開金字碑古道後入蘭就走金字碑古道,為什麼在燦光寮要開柑仔店?
五、三貂嶺舖果真在金字碑古道十三層附近?
依照舖應該在汛塘兵被道理論上,三貂嶺舖應該在楊廷理古道(汛塘兵備道)上,最可能的地方是靠近三貂港口汛附近,因為打鐵寮、丹裏(澳底)也是三貂嶺腳下(8)(9)
註8<台灣府輿圖纂要>
柑仔瀨鋪南離暖暖鋪十五里、北離燦光寮鋪十五里。
燦光寮鋪南離柑仔瀨鋪十五里、北離三貂嶺鋪十五里。
三貂嶺鋪:南離燦光寮鋪十五里、北離遠望坑五十里。
<暖暖鋪(15里)柑仔瀨鋪(15里)燦光寮鋪(15里) 三貂嶺鋪(50里) 遠望坑>
三貂嶺舖推測地點
註9(瑞芳鎮開拓史紀事)
1787年乾隆52年 福建漳州人吳沙及淡水人柯有成、柯繢、趙隆盛等人,招徠福建、廣東流民 200 餘人,共同開闢三貂嶺地區。前來投靠者發給一斗米、一把斧頭,使入山砍柴抽藤。
(指澳底、打鐵寮、雞母嶺往燦光寮?)
六、你以為三貂嶺是現在探幽亭的三貂嶺山,實則不然!!
1、三貂山指的是自鼻頭角往西南延伸至獅球嶺;遠望坑以北的幾座山。包含劍龍稜、半屏山、草山、燦光寮山及牡丹山等,古稱山朝山。三貂嶺指的就是這些群峰的山嶺上(10)
2、<<台灣道里記>>一開始便說:今噶瑪蘭新闢,又過雞籠極北,越三貂大嶺,轉折而南,至蘇澳為界,計增幅員一百餘里。 指的是就是山朝山的幾座山嶺,亦即伊能嘉矩手繪圖中靠近鼻頭角的三貂大嶺
3、其餘詳見附圖
註10公元一六二六年西班牙遠征艦隊初到臺灣,航行到今日的三貂角一帶,發現一山聳立,山形分立如三個山頭,而且形似貂,同時隊中就有一名叫「santiago」的士兵起而呼之
a清代志書沿用「San Diego」社名,稱為「山朝」、「三貂」。清康熙24年(西元1685年)蔣毓a英纂《臺灣府志》〈敘山‧諸羅縣山〉記載有關山朝社:「至若文峰直插,上與天齊,則有山朝山(在雞籠鼻頭山東南,有土番山朝社,其南即蛤仔灘三十六社)。有買末豬山(在山朝山南,其峰秀, 如文筆山形。南即哆羅溝社出金者。
b光绪九年黄逢昶<台灣生熟番紀事>
台灣入山孔道,初由東北行。自淡水之八堵折入基隆,循海過深澳,至三貂、嶐嶺,入宜蘭界。嗣改從東行,由暖暖、三爪仔過三貂,則較由基隆而稍近矣。迨開疆時,複由三爪仔迤東南走三貂、魚桁仔、遠望坑過嶺,至大里簡,入頭圍;此即現在通衢,視番路又較近矣。
蘭疆驛路闢三貂,海外雄圖天外橋;有句攜來搔首問,莫疑孤嶺隔雲霄三貂嶺為台灣第一最高處!
大雞籠山,距城北百五十里,極寒有雪,矗立巍然,日本人以此為指南。稍東曰三貂山一作山朝山,雙峰遙峙,高不可極。
c《淡水廳志》卷二〈封域志〉
淡廳全境「南自大甲溪、北至三貂嶺、東極內山、西底於海,幅員遼闊,踞一郡四邑之上游,防海、綏番,尤關樞轄。」。
二十五里暖暖汛鋪宿站由暖暖轉而北過獅球嶺至大雞籠街五里,三十里三貂嶺腳尖站由嶺腳向北至大雞籠祖山極北沿海止五里。向東五里嶺頂,向東南二十里頂雙溪宿站,向南二十里遠望坑
d《臺灣府輿圖纂要》
獅球嶺:由三貂嶺西南分出,在暖暖、雞籠街交接處;為艋舺至大雞籠要路。
大雞籠山:淡廳極北之區,為全台祖山。盤據海濱,勢極高峻。東五里即三貂嶺。
淡水〔廳〕北出拱宸門十二里至鳳山崎、十里至大湖口、十五里至楊梅壢、十八里至中壢、二十里至桃仔園、十里至龜崙嶺頂、十五里至海山口、十里至艋舺、十里至錫口由艋舺轉西至關渡十五里、關渡至海口十五里、十五里至水返腳、二十五里至暖暖由暖暖轉西北過獅球嶺至大雞籠街五里、三十里至三貂嶺腳東向五里至嶺頂、東南向二十里至頂雙溪、二十五里至遠望坑淡、蘭交界,計二百四十里。
f(吳沙文化基金會)
吳沙久居三貂嶺,招募一批佃民,上山伐木燒炭,在其嶺下荒埔開墾農田種植五穀雜糧
附圖
三貂山位於台灣東北角,在毬嶺(獅球嶺)東北,三貂溪(雙溪)以北
清雍正12年至乾隆24年(1735-1759)台灣府汛塘圖
山朝山位於山朝社(澳底)北延伸至西南
諸羅縣志——山後圖
三貂嶺位於烏石港、大里簡以北
咸豐2年噶瑪蘭廳地輿全圖
三貂嶺位於三貂溪出海口西北與嶐嶺草嶺隔溪相對
同治5年噶瑪蘭廳輿圖纂要
遠望坑北為三貂嶺
同治10年淡水廳誌淡水廳分圖
三貂嶺位於雙嶺溪北,燦光寮塘設於其西
光緒6年臺灣前後山全圖
三貂大嶺位於三貂社西北
伊能嘉矩手繪圖
鼻卯(鼻頭角)以南為三貂嶺(延伸至獅球嶺)
淡水廳誌稿
拿民國的地名去解釋清朝的地名,好比拿明朝的尚方寶劍(當成清朝的劍)去斬清朝的官
結論:
所以當清嘉慶的三貂嶺不是現在的三貂嶺山,更不是現在三貂嶺車站、瀑布步道所指的三貂嶺,古代淡蘭古道北路還會是現在的走法嗎?
附帶:我好像在查資料時不小心找到清代瑞芳金砂局的位置了
(本文著作權屬本人所有,受著作權法保護。引述文章一部分或全部請註明連結及出處,謝謝)
#淡蘭古道
#楊廷理古道
#燦光寮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