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嘴山 海拔912公尺,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東邊,現為一生態保護區。其山形獨立,是一座完整的錐狀火山。頂部平坦,有一凹下的火山口,直徑約400公尺至600公尺,深約50至70公尺,口內積水人稱為「磺嘴池」,頂上主峰及北峰處,分別各埋有一顆三等三角點,並與大尖後山和大尖山形成一個三角倚勢。(註1)。
磺嘴山,於清道光13年(1833)文獻中已見其名,惟當時稱作「大磺山」(註2)。1895年日人治台後,才改其名迄今。1898年日本總督府為推動土地調查事業,遂於1903年間派三角測量技手小林貞雄,負責該山基石之埋設(註3)。然當時土地調查局時期(1898-1905),所埋設三等三角點 N0.1063,實為現今的「磺嘴山北峰」。而現在所稱「 磺嘴山」 三等三角點 N0.4187,則是1909年以後為《日本陸地測量部》所埋設。
註1: 磺嘴山地景: 引述自《台北地景之旅》 P.95 王春洋著 臺北市政府新聞處 82年6月出版。
註:2: 大磺山呼稱: (1)清道光13年(1833)閩浙總督程祖洛,在其《奏酌籌臺灣善後事宜摺》略以:「嚴申硝磺之禁,以杜私煎也。…。又淡水廳屬之金包里、大磺山、東(冬)瓜湖、小北投山為產磺之區,而有磺窟、湯窟之分。」該奏摺首次提到「大磺山」山名。(2)其中「冬瓜湖」,即現今大油坑一帶,而「冬瓜(湖)山」,即現今大尖後山,因為山形像冬瓜,故名。大油坑,剛好在大尖後山之西方,湖是山中的小盆地之意。(3)據前述奏摺推測,當時磺嘴山由金山、萬里方向仰望過來,因非常高聳陡峭,而其東北方下方有產磺地,名為「磺山」,因此清朝時期會稱此山為「大磺山」。
註3:磺嘴山基石埋設:(1)據1903年6月29日《基隆派出所三角測量事務報告書》一文:由三角測量員技手小林真雄,從草山分派所出發,主要埋設區域在大屯、七星、竹仔山、磺嘴山等山岳。(2)作業時間:自1902年11月22日至1903年6月3日,為期長達122天,合計埋設次三等三角點13顆,土地調查局圖根點44顆。(3)6月4日小林技手,在其《作業報告書》寫到:「此處急峻巉崖,蒙茸叢生,山路羊腸崎嶇,荊棘遍佈,跋涉搬運困難,加上四周山高巖聳,氣象變化莫測,十一月至三月,為此地之雨季,常有雲霧籠罩其間,觀測作業上一大障礙。」。
舊地圖:
1871年《淡水廳志》沿海礁砂形勢圖已繪出「大磺山」位置。
1897年《台灣假制二十萬分之一》地圖,最先出現磺嘴山的名稱,惟高度為870公尺。.1904年 《日治初期臺灣三角測量點及水準點配置圖》中磺嘴山No.10即現今磺嘴山北峰。
1924年《日治陸地測量部》地圖標示磺嘴山即現今磺嘴山。
下載: GPX檔
山林紀事
日期:2023.04.09
天氣:晴
紀錄如下:
08:20 萬里橋頭集合後,車行北28公路,再轉北28-1公路經大坪國小到達荖寮湖福德廟宮、於下方空地停車。
08:25 由左側雜木林山徑上磺嘴山。而荖寮湖,亦稱為「腦寮湖」。因本地開發之初,多樟腦樹林,建有採樟腦工寮,所形成之小聚落,湖為山間盆地。
09:17 叉路口,左往鹿堀坪山,取直行往磺嘴山。
09:42 上稜路,展望五分山連稜及雪山尾稜,最遠處依稀可見到鶯子頂山。
10:10 芒草林中,此段陡坡路,緩慢除草推進。
10:48 四叉路口,頂上小草坪,綠草如茵,左往磺嘴山,右下大坪古道,取直下磺嘴池。
11:02 磺嘴池,原為一火山口,已積水成池,於此休息。12:07 轉上稜來到一處草坪,遠眺萬里、金山一帶丘陵起伏,野柳、水尾海天一色景觀。
12:28 稜頂,往左行 來到 磺嘴山北峰 三等三角點 N0.1063 H983M。
13:03 循芒草林前行,一路上站展望竹子山、小觀音山、七星等山。新掛牌的磺嘴山西峰 海拔911M 無基石。
13:11 下到另一處寬廣小草坪,前行有路可通翠翠谷及大尖後山,取左山腰路往磺嘴山。
13:19 叉路口,右往避難山屋出風擎步道,續直行。
13:32 磺嘴山 三等三角點 N0.4187 海拔912公尺,是一座完整的錐狀火山,它的活動期約在70萬年前。
13:42 回到四叉路口,先直行後下坡路往大坪古道。
13:59 炭窯遺址,顯示當時萬里種茶分布已到磺嘴山下。
13:40 續下,路旁發現有棵金線蓮。
14:55 十字路口,直行往赤石六山出磺潭,左往庚子坪溫泉、天籟,取右大坪古道往荖寮湖福德宮。
15:36 回到荖寮湖福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