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植物園與南海學園與植物園等古蹟-台北市中正古蹟巡禮篇

  • 李伯仁
  • 1,629 次點閱
  • 8 次拍手
  • 出發日期
    2023/02/07
  • 回程日期
    2023/02/07
  • 相關路線
    台北植物園與南海學園與植物園等古蹟-台北市中正古蹟巡禮篇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台北植物園與南海學園與植物園等古蹟-台北市中正古蹟巡禮篇

日期:112.02.07

台北市中正區的台北植物園、南海學園與植物園周遭,有許多歷史建築被台北市政府或中央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或國定古蹟,2/7午後去尋訪這些古蹟,計參訪了龍口町「塵芥燒却場」等13處的古蹟:

古蹟簡介:

1、龍口町「塵芥燒却場」:和平西路二段104巷內

龍口町「塵芥燒却場」(垃圾焚化廠)為臺北市役所於1932-1933年興建完成三處大型垃圾焚化廠之一,為目前僅存的一座,當時採用「岩本式燒卻爐」,以耐火磚砌成拱形,後方連結共同煙道與煙囪,垃圾可直接載運至上方傾倒口,後因汙染與衛生等問題,於新設三處大垃圾焚化廠後停用;塵芥燒却場遺址於植物園西側的巷道內,焚化廠建築尚稱完整,遺跡未整理且無解說牌等,惟四周被違建包圍。

2、臺北植物園腊葉館:南海路植物園西側(南海路53號)

植物園臘葉館於1924年興建,原為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臘葉館」,

當時成為臺灣第一座專為貯藏植物臘葉標本而興建之標本館,是臺灣林業研究與植物資源調查的發祥地;光復為隸屬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2008年台北市政府公告為市定古蹟,珍貴的臘葉標本現已移至現代化的植物標本館現址修復為展示館;抵達時腊葉館未開放只能在外拍照。

3、欽差行臺:南海路植物園西側(南海路53號)

古蹟原稱「臺灣布政使司衙門」,後修正為「欽差行臺」,當時建物於布政使司衙門西側(於臺北城內西北角),由臺灣巡撫於光緒18年興建,為外地高級官員來臺北時之旅館及宴會、會議之用;日治時代一度作為臺灣總督府使用,共有七任總督在欽差行臺辦公,總督府新廈落成後欽差行臺逐漸荒廢,多數建物被遷移或拆除,僅移置至植物園內欽差行臺部分建物留存,現為國定古蹟;欽差行臺於2005年由林業試驗所接管,目前閉館整修中,有圍籬只能在外拍照。

◎南門町三二三:南海路植物園內

南門町三二三於台北植物園荷花池畔,日治昭和初期(1930年代)興建,當時原為茶屋,原址「台北州台北市南門町六丁目三二三番地」,後來就以「南門町三二三」命名。由於年久失修逐漸荒廢,近年由知名建築師郭中端和和堀込憲二教授協助下,修復其舊有日式建築樣貌,並請日本由本長野縣的庭園家小口基實先生設計日式枯山水庭園;週二休館日為開放只能在外拍照,此建築未被指定為古蹟。

 

4、獻堂館:南海路45號

獻堂館在1950年代建成,為兩層樓的四合院式建築,建築風格為中國宮殿形式,具有紅柱綠瓦,於2007年被列為臺北市歷史建築。獻堂館係以林獻堂為名,其由林家建祠獻予政府;最初由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使用,1957年改由國立音樂研究所在此,1960年音研所裁撤後產權由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接收,但同年中華民國孔孟學會成立後就撥供學會無償使用,至2016年底孔孟學會才遷出,交還教育廣播電台使用;獻堂館目前為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管理,為政府相關機關的辦公場所,只能在中庭拍照。

 

5、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南海路41號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最初於1960年3月開播,電台位於國立臺灣科學館內,但同年因颱風導致部分機房傾倒,故在南海學園內另地新建電台建築。現今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台北總台的建物係在1963年完工啟用,位於獻堂館隔壁,建築為具有綠屋瓦的四層樓建築,於2009年被列為臺北市歷史建築;目前為辦公場所未開放參觀。

6、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南海路47號

國立藝術館成立於1957年,原址為日治時期興建之建功神社,後改建為中國北方宮殿樣式建築,神社的鳥居、側邊的廊道都被政府拆除,建功神社主殿改成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之南海藝廊展覽室,神社本殿圓頂式屋頂被改建成覆黃瓦的圓形攢尖頂,類似北京天壇的「祈年殿」,故又俗稱為「小天壇」,其後方有一座仿中國宮殿式建築則是在1960年增建的,目前為南海藝壇;1955年完工中央圖書館於此復館,至1986年遷出後移交國立教育資料館,後又改由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使用,作為南海書院,定期舉辦藝文表演及展覽,並開放民眾參觀。

國立藝術館-海海劇場,此建築於1957年3月24日竣工,為兩層樓之鋼筋混凝土建築物,中央為六角形的挑高演藝廳;於2006年被列為臺北市歷史建築,目前為台北市熱門的藝術表演場地,排演時間不開放參觀。

 

7、南海學園科學館:南海路41號

國立臺灣科學館最初於1956年設立,於1959年南海學園的館舍完工後才遷至此處,建築造型仿北京天壇祈年殿,至1962年更名為「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後因空間不敷使用於2004年遷至位於台北市士林區的新館;本建築於2006年日公告為市定古蹟,於2008年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接管,於2015年作為「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展示及舉辦與文創、工藝、設計相關之活動;大門深鎖未開放參觀。

 

8、國立歷史博物館:南海路49號

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成立於1956年,館舍沿用日治時期1916年興建的商品陳列館,為一木造日式兩層樓建築,於1957年更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在1962年進一步改建為中國宮廷式建築,而後於1970年擴建為七層樓之建築;歷史博物館目前閉館大肆整修中,門口有2尊仰首的石獅。

 

9、建國中學紅樓:南海路56號

建國中學前身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校,係由創校於1898 年的「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四附屬學校」改制而成,當時僅供日人子弟就讀,於1907年今南海路現址籌建新校區;戰後政府將原有臺北一中、三中、四中之臺籍學生合併一校上課,,隔年教育部定名為「臺灣省立建國中學」,1967 年更名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建國中學紅樓創建於1908年左右,以紅磚為主的二層建築,外觀帶有仿文藝復興式樣,於南海路的校門口即可拍照。

 

10、原臺灣教育會館:南海路54號

原臺灣教育會館建於西元1930年,建築共三層、一樓為辦公區、集會區,二樓設有挑高三米展覽廳,建成後到2000年代初為臺灣藝術重要的展覽場所,光復初期亦曾為臺灣省臨時參議會之集會所,1958年由台北美國新聞處入駐,台美斷交後,易名為美國在台協會文化中心的美國新聞處,在臺灣教育及地方政治史上具有重要歷史紀念意義,並被列入台北市古蹟保存;後由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管理作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並開放民眾參觀。

 

11、原警察局中正二分局(牯嶺街小劇場):牯嶺街5巷2號(另含4與6號)

此建物建於1954年,於1959年增建第三樓層,曾為警察局第七分局、古亭分局、中正第二分局所使用,分局搬遷後經藝文界人士爭取,做為小劇場展演空間,為當時國內唯一定位為前衛劇場表演場所,抵達時劇場未開放只能在外拍照。

牯嶺街小劇場旁的牯嶺街5巷4、6號建築屬同一基地,日治時期拆除部分建物改建出張所,目前為平房的木造建築未整修,為保存完整性亦列為古蹟一併保存。

 

12、骨科醫院及住宅:寧波西街60-1號

此建築建於日治時期,並分為前後兩棟,前棟為日人開設的骨科診所,後棟則是作為醫師住所,當時地址為臺北市兒玉町三丁目;此建築屬日人財產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作為公務人員單身宿舍,前棟為臺灣省農林廳的單身宿舍,後棟為民政廳地政局高階長官宿舍,現為農委會漁業署內政部員工眷舍;於2007年被登錄為台北市市定古蹟,建築為木造兩層樓,目前閒置未整修。

 

13專賣局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4號

專賣局為台灣日治時期的公賣機關,設立於1901年,當時日人為控制鴉片、鹽、樟腦、菸、酒、火柴、度量衡及石油等重要民生物資,乃設置專賣局由殖民政府操控產銷大權,其收入為總督府最主要財源,戰後專賣局於1945年改組為「臺灣省專賣局」,於1947年再改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專賣局廳舍於1922年完工,為一棟文藝復興式紅磚建築,在1998年被登錄為國定古蹟,公賣局在2002年民營化作為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之前,一直為台灣專賣事業的中心,現今仍為臺灣菸酒公司的總部所在(南昌路一段1號)。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是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其中一個館區,位於專賣局斜對面(南昌路一段4號),其前身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北南門工場,建築中的紅樓(樟腦倉庫)興建於大正四年(1915年)、廳舍興建於大正二年(1913年)、水池(四百石貯水槽)興建於昭和四年(1929);戰後臺灣省專賣局接收,改稱「專賣局南門工廠」,於1947年1月改組為「臺灣樟腦公司」,改隸省政府農林廳林產管理局,工廠於1967年結束,原土地陸續興建了財政部財政大樓、中央銀行總部與勞工保險局總部(仰德大樓),1998年南門工廠及專賣局一同被內政部指定為國定古蹟。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