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寮卯澳越嶺萊萊連走馬崗極東上三貂角燈塔下天堂路O行

  • 莫利(mori)
  • 1,397 次點閱
  • 10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淡蘭古道最北端路線

         萊萊越嶺路,是1979年濱海公路未通車前,卯澳與萊萊居民間往來舊路,為淡蘭古道最北端路線,在日治時代的《台灣堡圖》已清楚畫出此路。此舊路藍天隊於2017年3月已開通,可惜拜訪者寥寥可數(註1)。

        2022.12.18參加藍推隊行程由「卯澳驛站」舊址停車場出發,路經「利洋宮」,為當地的居民的信仰中心,是臺灣少見主祀魚籃觀音的廟宇。續上來到濱海公路(台2線),越過馬路後,再往右行到約106.6K處,往左即見到指標往「福卯古道南線」,循此泥土產道前行,產道變小轉為山徑,由此進入古道沿「坑內溪」右側而行,到達石砌土地公廟,稍作休息。休息片刻後,往回走一小段路,再往右越過「坑內溪」,緩上稜路,路的右側下方發現一「炭窯遺址」。此炭窯因年代久遠,只剩下一個坑洞,未見到周遭的護窯疊石,經大夥一番清理,拍照後收工。 

         續往上行越過「萊萊山」205峰前鞍部,此鞍部有明顯人工鑿痕,確認此處為昔日越嶺點無誤(註2)。右上稜線通往「隆隆山」,取左下方有一開闊地,有指標直行往「三貂角燈塔」,取右下越嶺古道。此段越嶺路,因荒廢已久,加上東北角長年雨水沖蝕之故,使得路徑變得陡峭崎嶇不平。續下出現另一條小溪溝,沿此溪而行,途中見到一掉落的碩大虎頭蜂窩,最後一段陡降路,出口處為台2線約110.1K處。

從魔鬼洗衣板到臺灣極東點

        「萊萊」地名由來,據傳為清道光年間平埔族潘姓來此開墾並命名,惟其實際意義現已不可考。「萊萊」最著名莫過於海蝕平台的地質景觀,其海邊一道道隆起的奇岩,井然有序的平行排列,讚人嘖嘖稱奇,因此有人稱此為「魔鬼洗衣板」。這裡同時也是東北角最佳的磯釣場所。 

        越過台2線到對面的「舊草嶺環狀自行道」,沿此道往北行經110K里程牌,續行不久取有右走水泥路進入,來到「蓬萊街11號」民宅,其旁有間福德廟,續往左行經「蓬萊街7號」,取右下過一片榕樹林,這裡就是萊萊的海邊,映入眼簾是一片廣闊無痕、鬼斧神工的海蝕平台,這裡看到的龜山島,似乎近在呎尺。穿過這片平台,再往左上走木棧路,又回到自行車道,續行為「四角窟景觀台」,再往右向海邊方向走去,經廢棄「九孔養殖場」,其附近有間工寮,在此午餐,戲稱此處為「馬崗餐廳」,這裡實為「臺灣極東點」。

上三貂角燈塔下天堂路

       「馬崗」,原稱為「卯岡」,因由卯澳綿延至此形成山崗而得名,為台灣最東邊的漁港。查日治時代的地圖,有「碼崗」、「媽公」、「媽岡」等不同得稱呼,推測取其諧音。到了光復後才使用現在這個名稱。馬崗和卯澳皆以石頭厝聞名,是東北角特色建築,當地人與海共生的生活智慧值得永續保存。

       午餐過後起身,經「馬崗安檢所」、「馬崗漁港」,轉入「江家石頭厝」(馬崗街11、12號),此石頭厝在2019年成為馬崗第一件文化資產。經此巷道出來,可見一「吉和宮」的廟宇,此廟為卯澳利洋宮分靈亦祭祀魚籃觀音,斜對面即是「馬崗市民活動中心」,循此道路續行,穿越台2線公路,走登上步道經一涼亭,即來到「三貂角燈塔」,此燈塔於1935年完成並發光(註3)。參觀燈塔後,由後方墓園道路前行,經貢寮第11、12公墓園區,取右下路的盡頭,再經過幾處墓地,右轉下天堂路(昔日當地人出殯抬棺上山的便道),路上發現1972年代生產的礙子,往後亦出現舊石階,此路確為昔日舊越嶺路,再度下到台2線,由此回到早上停車處。

連結-- 相片 地圖 GPX檔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