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慈湖龍過脈~打鐵寮賞桐趣

  • Straybirds
  • 3,375 次點閱
  • 7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打鐵寮古道位於大溪三層附近,是昔日大溪與復興巴陵之間往來的聯絡道路。古道沿途建造三座橋樑,分別為太平橋、濟安橋和東興橋,是這條古道最吸引人的景點。其中東興橋保存狀況最為良好,修築工法也相當特別。據說當初是以糯米飯、黑糖及石灰拌成黏著劑建成,是台灣目前僅存的幾座糯米橋之一,至今仍然十分堅固。

東興橋~糯米橋

濟安橋

太平橋

早年大漢溪河運暢通,船隻可由淡水航行至大溪,因而成為台灣最內陸的港口、重要的集散中心。環繞大溪四通八達的古道,說明了在內陸河域的大港口時代,古道是如何扮演大溪發展的開路前鋒角色。

(圖取自達文西瓜藝文館)

打鐵寮古道因緊鄰慈湖陵寢,早年長期受到軍事管制,人煙稀少,因此得以保留原始的林相風貌。徜徉於古道林蔭間,春夏之際,五月可賞雪白桐花,八月則有最美的東亞百合~艷紅鹿子百合可以觀賞。古道高點還可眺望後慈湖的迷人湖光山色,賞花觀景,一次滿足。

一般要到打鐵寮古道,可由國道三號下大溪交流道,經112甲縣道往大溪市區接台7線,於3.5公里處左手邊可見「打鐵寮古道」指標,轉進鄉間小路,道路狹窄, 會車不易,約六百公尺,至路底入口處的一處鐵皮民宅設有收費停車場(每次50元)。

打鐵寮古道的入口就從民宅旁的水泥斜坡道而下。經過一段竹林後,約幾十公尺,可看到路左側有一大正十五年(1926年) 所立的建橋紀念碑,碑文字跡斑駁,內容大略提及建橋緣由及捐贈者姓名及金額。

續行不遠即會經過太平橋及濟安橋,隨後進入林蔭步道中,步道係由石塊所堆砌鋪設石頭路及平緩舒適的森林泥徑,交錯組合而成,此段步道平緩易走,古意盎然,只有在到達鞍部廢棄碉堡前有一小段較長的爬坡路段。 

到達鞍部有一廢棄碉堡,此處有岔路可通往草嶺山,下至慈湖停車場(約四十分鐘),古道則由碉堡左側木棧道循稜而上。

循鞍部稜線向上,又遇岔路,可通往石厝坑山(約四十分鐘),不取。依指標往白石山方向,古道開始下切草嶺溪,山徑繞行於山腰, 蜿蜒而陡下,有些路段設有繩索以為輔助。這段山路宛若龍盤於山腰,被稱做「龍過脈」。林間可遠眺後慈湖優美的湖光山色,令人忘卻山行的辛勞。

下切至溪谷前有一大片坍塌,造成草嶺溪有一堰塞池,池中甚至有幾朵蓮花,搖曳生姿。

接著就是平緩的溪畔路,古道漸漸貼近溪流,溪岸有巨石,須扶繩而過,附近多嶙峋怪石。往前走約一、兩分鐘,出現岔路,直行為農家小徑, 古道在此處須越溪。越過溪流後,經一小段爬升後,不久即到東興橋。

本步道最有名的東興橋(按砌建糯米橋是用人工先把大石頭切砌成方塊狀,一塊一塊由下往上疊,石縫也得用人工填補。用的黏著劑是糯米漿:紅糖要煮到像漿糊一樣,再加入煮過的糯米粉、海菜粉以及石灰、黏土等材料,再打均勻做成黏著劑。傳統糯米橋,就是採取這麼繁雜的手續,一步一步築起來的。)

此行的目的在賞桐,所以山行致此即折返,白石山就留待七夕艷紅鹿子百合花開時,再來造訪,回程再細細觀賞桐花如竹蜻蜓般飄落的姿態,踩在桐花道上,增添些許浪漫氣息~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