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芝楓樹湖古道探杜氏祖居厝地連走面天古道上二子山西東峰下十八彎古道

  • 莫利(mori)
  • 1,697 次點閱
  • 7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車程百六戛之茶園

        三芝車埕百六戛地區,海拔在400公尺以上,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早在清朝道光十年(1830)郭安與許祈車埕半天寮《杜賣契》,已提到:「五股大租銀歷年陸角,係公茶園抵額,交黃青雲完納。」此為三芝地區最早的種茶文獻記載,當時這裡到處種滿了茶樹,茶園範圍更遠及面天山、二子坪一帶。後經日人延續對茶葉的推展並改良,到了1920年「十年臺灣茶業獎勵計畫」,在此風潮下當地人許文德,遂於1929年成立了一家佔地50甲「車埕茶業公司」(註1)。

         2022.08.20參加藍天隊行程,於淡水天元宮集合後,行車北新路三段(101公路)再右轉「觀光果園」產道進入到達慈德廟(蘇許仙童公)在此附近停車,整裝開始步行到「跤頭趺崙步道」,跤頭趺以台語發音是膝蓋的意思。此入口為跤頭趺崙步道尾段,第一入口在大溪7號民宅,由此上去走花崗石步道,左側有鐵軌,隨後到達一民宅,再往右山徑進入楓樹湖古道,續行不久即見到一「炭窯遺址」(註2),可見證前述此處早期這裡茶園密佈。遇分叉路右上往楓樹湖古道水管路,取左下杜聰明祖居厝地(註3)。

杜氏還是陳氏祖居厝地?

        今日的重頭戲是「杜氏祖居厝地」之清理,此古厝遺址占地頗大,經一番清理完畢後,再往上又發現一「炭窯遺址」。再次見證昔日此處種茶為主要的經濟來源。下山時江隊長與車程聚落與當地人聊天,談起該古厝遺址應該是姓陳的,並有權狀為憑。由此祖居厝地過溪往上有一明治壬寅年(1902) 杜氏古墓,由其墓碑可看到「榮德公」的字樣,確認實為杜聰明父親之墓無誤,由於此處離祖居厝址很近,加上故居就在不遠的車程45號,因此才會自2014.10.4年起誤認其杜氏祖居厝地。

        另查陳氏家族自道光七年(1827)起在車埕地區已有多份古地契,1933年《三芝庄要覽》中詩歌更提到:「贈種茶先覺者:百六戛茶種最先,陳盧兩氏着先鞭。翁李呂高步其後, 鄭信吳堂與並肩。贈故李仰先生:北山茶業李先生,良種栽培久着名。世世茶家多仰望, 先知先覺要褒旌。」由此詩歌可得知陳氏家族為三芝最早種茶的二個家族之一,移民來台應超過200年以上,故前述古厝遺址應是陳氏祖居厝地。

百六戛聚落:

      百六戛在清朝時期稱為百六碶(砌),日治時代亦有百六刻、百六隙等不同稱呼,光復後卻被誤稱為「巴拉卡」。清朝「百六碶」聚落又分為百六碶(砌)頂與百六碶(砌)腳二個聚落: 百六碶腳約在現今車程50號這一帶,而百六碶頂約在「阿和土雞城」這一帶。

       由杜氏古墓往上就接產道,該產道往左下出車埕大溪橋頭(101公路),續往右上,即遇一分叉路,一路往左上,ㄧ路往右下路,取右路到石屋,再由其旁走水泥階梯路,接上先前往左上路,續行產道底,有一大水槽,過一公司田溪水泥橋,走上坡路往巴拉卡水管路,出百拉卡公路(101甲)6.5K,再沿公路續行到6.7K處,取左上過「邱氏塋園 」,續上於7K「阿和土雞城」午餐。

面天古道:

       登山前輩林宗聖在其所著「陽明山十大傳奇」一書,則將大屯山鞍部經大屯主峰、大屯坪、二子坪、面天坪,出新北投的這條路線,稱之為「面天古道」。

       午餐過後,進入「面天古道」,沿途可見金花石蒜園,遇分叉路若直行往面天坪,取左上二子山,在此稍作休息。隨後隊友來報路旁附近亦有一「炭窯遺址」。二子山,當地人稱「百六戛山」,為日治時期登山者所取名,沿用迄今。往二子山的路非常陡峭,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上到二子山 西峰 海拔884M,再往前行二子山東峰海拔 895M。下坡路往二子坪步道。

十八彎古道及百六戛古道

         十八彎古道及百六戛古道,二路為往昔北新莊及竹子湖居民往來主要道路,二古道有部分路段重疊。十八彎古道,自草濫仔(今大屯自然公園)出發,經貓頭,再下至百六碶腳的古道,沿途在冷水空仔附近,因途中經十八個灣,被當地人稱作「十八彎仔路」,或稱河南仔路;為日軍演習所經路線。而百六戛古道,為百六碶古道之誤,約闢建於1816 年,因山路陡峭,原居民用一段一段的筆筒樹幹鋪設台階,總計162 階,後來改用石塊鋪設 (註4)。

        由大屯自然公園出發,走十八彎古道,途中去參訪一寓所,據說是昔日某將軍的家?折回一路下坡到車程50號,過後再循早上路下階梯,至杜氏古墓,轉楓樹湖古道經跤頭趺崙步道,往左下產道回到慈德廟(蘇許仙童公)取車回家。

註1: 據當地人口述資資料,車埕百六戛地區當時到處種滿了茶樹,種植面積遠及面天山、二子坪一帶。並經由茶販收購後轉賣至台北茶行,再外銷英國,另由一份明治二十八年(1895)八月中《淡水支廳行政事務及管內概況報告(臺北縣)》中《芝蘭三保目算測圖》中可得知從當時三芝土地公埔庄、新庄仔庄,到淡水興福寮庄、小坪頂庄、後厝庄等處丘陵聚落有不少的茶園分布。

註2: 據文獻記載:台灣醫學之父及第一位博士杜聰明(1893-1986),為三芝鄉車埕村百六戛腳人,祖籍為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人,先祖於乾隆42年(1777)來台。杜聰明父親杜日鳳號榮德公,務農為業;長兄杜生財,精於漢學,曾設私塾,日治時代為北新庄區長;次兄杜家齊,曾任台北縣淡水鎮長。

註3:炭窯遺址:早期在陽明山區於茶寮內粗製茶業後交由茶販出售,烘培茶業需用大量的相思木炭,因此通常會在茶園附近設置炭窯。

註4: 百六戛附近地名:

(1)車埕:地形開闊,彷彿可讓牛車迴轉且放置的平坦之地。

(2)貓頭:位於大屯自然公園的西側,為枕頭山南邊的緩坡,遠望如貓伏於地,頭在東,尾在西,因而得名。

(3.)大屯自然公園:舊稱草濫仔,以草濫溪為界分為前後濫,前濫為鞍部測候所一帶,後濫為大屯自然公園一帶。後濫有座稱為破埤仔的小池,1985年6月擴建為自然公園,並添設環湖木棧道,成為遊憩據點。

參考資料:

1. 陽明山國家公園全區古道調查 計畫主持人 李瑞宗  民國88年6月15日

2. 淡基橫斷古道自然及人文資源調查研究 計畫主持人 李瑞宗  民國93年12月14日

3. 陽明山地區地名探源與調查研究研究 民國97年12月

 連結: 相片 地圖 及 GPX檔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