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狗岩--一趟尋幽探古的路線 2022/7/13

  • 恩仔
  • 4,444 次點閱
  • 14 次拍手
  • 出發日期
    2022/07/13
  • 回程日期
    2022/07/13
  • 相關路線
  • 相關山岳
    牧水社山 、陀優恩山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天狗岩--一趟尋幽探古的路線    2022/7/13

        盼了好久好久的天狗岩,今日終於圓夢,從綠水合流步道口(綠水步道)進入,走了一O型,雖然汗如雨下,但沿路的遺跡、駁坎,令人目不暇給。

簡要行程

D0(7/12)

10:00離開家→14:40抵綠水車宿

D1(7/13)全長約9.7K,上升、下降約1100M,費時約9小時(含休息)

5:00綠水合流步道口(綠水步道)→5:35蕃童教育所遺址→7:45牧水社山→分遣所駁坎→8:10忠魂碑→牧水社駁坎石牆→牧水社遺址→10:00天狗岩→伊波厚社→馬黑揚社→陀優恩社(陀優恩山)→12:10綠水文山步道(往綠水2K)→13:45綠水地質館


         由於 2015年有山友無意間找到日治時期大正年間(1912至1926年)出刊的繪葉書《斷崖上的蕃人》註記「花蓮港廳下名物天狗岩」『註1』,因此念念不忘想來拜訪它。天狗岩的歷史得從日治時代開始說起,在20世紀初期被發現,但後來消失了很多年,直至2015年才又被登山客發現,據說天狗岩因突出的岩石像天狗的鼻子而名。

e13bd6f9cdea4d66c49a8ac05856fbbe.png

昭和4年海鼠山分遣隊守備隊長西末吉大尉於花蓮港廳下天狗岩與愛犬合影。

引自「花蓮分屯海鼠山分遣隊-西末吉寫真帖 照片」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花蓮分屯海鼠山分遣隊—西末吉寫真帖》全書簡介 (ntmofa.gov.tw)

        一早5:00離開綠水地質館,往綠水合流步道口走,進入綠水步道,順著步道往前,抵步道底進入芒草叢,發現偏離航跡,往右修正後,再接上平坦的步道,5:40抵合流蕃童教育所遺址,腹地很大,大門(路徑右邊)、台階及圍籬砌石清楚可見。

5540208f0b0cd45d0ae662dbfd269cd7.jpg

綠水合流步道口

65a04ed76b03dd519478e88eadc7a845.jpg

合流駐在所遺址

8ed160acc731c1253c878426bddb425a.jpg

合流蕃童教育所遺址

438e48985878396bf9e3c97400e3a674.jpg

合流駐在所遺址

         合流位於荖西溪和立霧溪匯流口西側的高地上,距離公路數十公尺落差的平台上,是今日綠水合流步道的終點。看合流舊社的規模及駁坎遺留下來的工法,日軍於大正五年(1916年)在此地建立蕃童教育所,可見此地之重要性。

fb2960daa7b8c41dd87e1b16470baf99.jpg

合流

         合流露營區裡的合流地名解說石碑。合流與綠水同為立霧溪下切河谷所造成的河階地,此處為立霧溪與其支流荖西溪匯流之處,故稱為合流。日治時期設有合流警官駐在所,規模很大,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作為美軍戰俘營。這裡是合歡越嶺道與海鼠山支線的交會點,1914年(大正3年)太魯閣戰爭結束後,為了撫慰戰爭中殉難與病死的日本軍警,在合流北方的牧水山上立了一個忠魂碑。在牧水山之北的海鼠山,日本陸軍曾留著一個中隊鎮守,名為「海鼠山分遣隊」,包括有砲兵小隊並飼養戰馬,所以也稱跑馬場、馬場。隔年闢建由合流(舊名荖西)經海鼠山、蓮花池(舊名蘇瓦沙魯)至梅園(舊名瓦黑爾台)的警備道,稱為「合流梅園道路」。

以上出處:

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618832&IndexCode=Culture_Place

421021867e9b82192499262f097a6ae9.jpg

合流駐在所

合流駐在所

         日治時期的「蕃地」是被排除在殖民地法律之外的區域,警察是部落中最高統治階級、帝國授權的執行者,為了「防範」、「教化」原住民而大量設立駐在所於各部落中,還肩負當地產業、行政、衛生醫療上的任務,企圖達到完全掌控蕃地並有效統治的目的。而大正3年(1914)的太魯閣戰爭讓太魯閣族人歸順日方,由此開始開鑿連通各部落間的道路與設立駐在所監視太魯閣族族人。合流駐在所位於荖西溪與塔次基里溪(今立霧溪)交匯處,標高400餘公尺,附設有蕃童教育所、管轄4蕃社203名太魯閣族族人,由16名警察組成。

以上出處:

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506349&IndexCode=Culture_Object

         5:55離開蕃童教育所遺址後,進入石瀑區,坡度開始變陡,6:15抵展望處,俯瞰底下的荖西溪竟是乾涸的;6:25上到岩石區,陡峭的岩稜巨石累累,視野開闊,俯瞰荖西溪溪谷,四周的大斷崖山、塔山與富田等山展望很棒。看到一突出的巨石後要左轉,沿著碎石坡邊緣橫渡進樹林。之後續往稜線爬坡,經幾處駁坎,上稜後有岔路,取左後不遠,7:45即抵牧水社山,亦稱牧水山,位於花蓮縣秀林鄉,海鼠山的肩稜尾,海拔876公尺,有顆6369號三等三角點。

51c094f37f1d9bcf147424334eba419a.jpg

石瀑區

123e1740c9f8d74ea4b02038874b73de.jpg

石瀑區

460d86488b7c6989dbd63e1d485798b8.jpg

陡上往岩石區

322b49953230968ff32071c88c178364.jpg

俯瞰荖西溪

1d94097cf13b869a1783172f27eabac2.jpg

岩石區

079b609a39df880ac80bb9960bc91312.jpg

岩石區

be9015dd64c60a447909ac6cb99cef99.jpg

岩石區

1471548490169ed79f97a31a241273bf.jpg

岩石區巨石

bffe0d14573861dc8f9f91453abcb679.jpg

岩石區展望

06bb466fee06578d3fd7cb755e527083.jpg

駁坎遺址

55510a16050894fc8b7597b0ab3e7be4.jpg

駁坎遺址

8d8c9399d29037db6e0b57b2592a3a7a.jpg

牧水社山

         原路回至叉路,取左山徑往忠魂碑,大平台地有許多駁坎與巨石,忠魂碑不在山徑旁,走約60公尺取左下,8:10抵忠魂碑『註2』,海拔886公尺,為日據時代1914為紀念太魯閣戰役戰死病歿的將士們,會在此舉行的招魂祭所立。忠魂碑旁邊有一大片堆疊整齊壯觀的駁坎石牆,為牧水社駁坎,個人認為是第2次看到超大的駁坎牆,第1次則是2014/1/2舊萬山鐵道石板牆遺跡

6a6b1ba5f552d7420a841591b9aa8543.jpg

駁坎遺址

1a0adf63567780d83850ee204cdf848b.jpg

忠魂碑旁

97261de04ec5f2b0798af758db2a6190.jpg

忠魂碑

6ca17834b8d2d2166ed35058dd5afec9.jpg

忠魂碑旁駁坎石牆

e2d04b4bbe7f9f3d2d87399be8ff683b.jpg

忠魂碑旁駁坎石牆

7bb97d20f8144e1d532e1643335da1f0.jpg

往天狗岩

b83e68d0ef7098bff37ce60a28a91644.jpg

往天狗岩

bcb78813030628072401817d2e9a1fec.jpg

駁坎遺址

495efbbabc456eef4dbbc4af0a33b672.jpg

往天狗岩

79cbb6df81cd2b5a9a9958dfefd41193.jpg

往天狗岩--展望處

c4b4d1d9d69ba0dad3394c877e2222de.jpg

往天狗岩

263dd806bc77c53919e1c6422058ae59.jpg

往天狗岩--垂直陡上拉繩

7cae73f725bdc34d7d8546976b1b63aa.jpg

天狗岩

        續行經過牧水社遺址,之後便無止盡的陡上,接著進入比人高的芒草區,手指被割的十多處傷口,這段山路很難爬,幾近60-70度的破碎山徑,小心拉繩爬陡坡,是整個行程最艱難的路段,使盡全身力量拉繩不斷陡上,最後一段拉繩後,終於上抵坡度和緩的海鼠山稜線,10:00終於看到天狗岩了,從忠魂碑到天狗岩,花了一小時40分鐘;早已餓得肚子咕咕叫,趕緊泡咖啡吃午餐。

725ee81d0981bf691f8d1aeba846fdfb.jpg

天狗岩

87d3dc8cbc4d29aa422f1b7ab19137a5.jpg

天狗岩

         今日晴空萬里,天狗岩上展望佳,可望見太魯閣七雄(曉星山、三角錐山、二子山、豬股山、塔山、富田山、清水大山)的三角錐山、塔山、豬股山、富田山(又稱江口山),還可看到圓圓的佐久間山;天狗岩上往下看,可看見山下太魯閣峽谷及中橫公路。天狗岩隔著一個大縫隙,左邊還有個大石,因此為一石門景觀,因四周長滿雜木,不仔細看的話是不知道的;天狗岩已屹立了那麼久的時間,其實它是很牢固的,若要站在上方,得小心注意自身安全。

ad941eac4f7e04fc6b04a7be10a2c296.jpg

天狗岩展望

701176506ef1a7e1472848959610a46d.jpg

天狗岩展望

fd482eadc3880157a3eda7d51c0f0dd5.jpg

天狗岩石門

         說到太魯閣七雄,這些山因山形特殊、陡峭,被人們視為中級山中的王者,我們甚至不敢輕言說要登臨(除了清水大山);最左側像金字塔狀的山是三角錐山,太魯閣七雄老二,名列台灣百名山#078號,中級山之夢幻極品;正前方的塔山,太魯閣七雄老五,名列台灣百名山#079號,山友稱其為一等終極山(中級山);一旁的豬鼓山是以第七任花蓮港廳長「豬股松之助」 而命名,江口山則是以第五任花蓮港廳長「 江口良三郎」 而命名。接著右邊圓圓的佐久間山則是以佐久間佐馬太(別名研海)而命名。

d108dc4aaa8cd197b914319a7fb1ec8d.jpg

西南稜往綠水文山方向下山

0444f584d77e95405edfa1482942ddca.jpg

西南稜往綠水文山方向下山

751cd13fad6992cf1bff56d9f34e3e1e.jpg

索道纜車、引擎遺跡

9dbeb0d025131f89bace230dc42b9586.jpg西南稜往綠水文山方向下山

648313a641541324b9f73839c7eca859.jpg

西南稜往綠水文山方向下山

47b10e3896884ff3757622b812603174.jpg

西南稜往綠水文山方向下山

9b2f5f3641807420d3caf16d27367a8f.jpg

往綠水文山方向下山--駁坎遺址

91fe957f24ec500f4419b2ee02a10bad.jpg

往綠水文山方向下山--駁坎遺址

99390a71b6d9898fdcdf8f6578edb550.jpg

往綠水文山方向下山--駁坎遺址

         今日走來汗如雨下,抵天狗岩已是炎熱難耐,原本想去海鼠山駐在所『註3』,就留待下次是否有緣了。休息了1小時,11:00取西南稜往綠水文山方向下山,一路緩下坡,比起上山之路,好走太多了。11:20經索道纜車及引擎遺跡,猜想應是日治時期,在綠水曾設置流籠,來運送物資到海鼠山吧。沿路大岩石、駁坎多處,11:45經伊波厚社遺址,12:00抵馬黑揚社遺址。

fbddfc4cc5d20d4ce499da7ed2ebadb6.jpg

馬黑揚社遺址

馬黑揚部落 (Mkhiyang)導覽牌:

         「馬黑揚部落北面可直上海鼠山,南面隔著大沙溪與塔比多(天祥)相望;1914年太魯閣戰役後,台灣總督府在海鼠山設立陸軍駐守分遣隊,偕同警力維持部落山區穩定,當時勞軍團多從塔比多越過大沙溪,經馬黑揚直上海鼠山;隨著部落情勢漸趨穩定,海鼠山分遣隊經縮編後於1930 年 10 月撤離改由駐在所接管,這條塔比多到海鼠山道路乃漸趨荒廢」。馬黑揚部落曾是巫師聚居的地方,巫師與太魯閣族人的日常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不僅提供族人生活準則,也給予族人精神上的寄託。

bbdf5c776ec570587338b7c41e32dc43.jpg

馬黑揚社導覽牌

924c2f29fc99a169e5c8b3da2b75d303.jpg

馬黑揚社遺址

44d9ba5646adb88f361886156f9216b2.jpg

綠水文山步道展望

         馬黑揚部落遺址古道上有一頗具規模砌石駁坎,12:05接上綠水文山步道(2018/7/28走過),此處為綠水文山步道最高點,約在步道中間位置,南北向分界點,北向由文山而來,南向朝綠水而去,綠水文山步道部分路段屬日治時期理蕃道路,見證日本統治立霧溪流域的歷史,路上散落著部落的遺跡,日據時代斑駁的石牆。

a201298fa660d6fd8fe23d473af96a7f.jpg

綠水文山步道2K處

004a84b2b77b2648adb3fd17f4eb2064.jpg

綠水文山步道

50be41a104debb4ab18902ff1a9e371f.jpg

綠水文山步道展望天狗岩

4796ca3e3a93c5a1678a9bce850af19f.jpg

綠水文山步道

29a8ffe33b830e62f2cfd95db81c69a9.jpg

綠水文山步道展望天狗岩

         12:10抵綠水文山步道2K處,接下來都是走在步道上,12:20展望處可清晰看到天狗岩,想不到剛是從上面走下來的。12:30抵陀優恩社,有陀優恩社解說牌,為一大型駁坎區。

092e2bacf72de88d0565fa90deab6272.jpg

陀優恩社解說牌

8ef48677406d7677d5a4d03f30692ce9.jpg陀優恩社遺址

f725f587a87d26987883811ad0b44c2c.jpg陀優恩社遺址

         1914年「太魯閣戰役」之後,日本政府開始進行戰場清理,並同時開鑿聯絡各部落間的理蕃道路,施行「在地理蕃」政策,就地治理部落中的太魯閣族人,理蕃道路完成後,陸續於立霧溪流域設置42個「警察駐在所」以就近監控。陀優恩駐在所負責治理陀優恩及附近北馬黑揚和伊波厚三個部落。

         陀優恩(Doyon)駐在所位於標高800餘公尺處,管轄3蕃社、189名太魯閣族族人,由5名警察組成。戰後將此地改名為綠水。

73ba78708af52d369431273fd1b40e9c.jpg

陀優恩駐在所

以上出處:

https://culture.hccc.gov.tw/zh-tw/archives/detail/artwork-9519

       知曉附近有陀優恩山鑛務課基石,因此四處尋找,找了許久未果,本想放棄了,皇天不負苦心人,費了30分鐘,終於被我們找到了。陀優恩山海拔757公尺,有顆597號鑛務課基石,拍照後,續行下山,一路陡下,13:45終於回抵綠水地質館停車處。

75e8506e3479ba6162c12f7d6bd4c0b9.jpg

陀優恩山

e253ee1a40c11b4a0b708daa71791dad.jpg

綠水文山步道

88845d50f977e5d2c5408e495b9d94de.jpg

綠水文山步道

deed114d0413f9bc7cb100026bbfc368.jpg

綠水文山步道

561c57cf4d64423c5b1d3f3f69632eb3.jpg

綠水文山步道

c398bac824b2cedad914c01b15cd98c1.jpg

綠水文山步道0.3K

30355087288cac9d9c4055ae2ba1cc34.jpg

綠水文山步道展望

387c99771e89888bcc43a4e762c04f20.jpg

綠水地質館

後記

1、此趟有著深厚的人文歷史及部落遺跡,沿途不乏自然、聚落、史蹟,走在古道上,在自然的氛圍中,俯瞰腳下蜿蜒而深淵的太魯閣峽谷、遠眺巍峨聳立的高山岩壁,是一場穿越現代到過往的古道豐富旅程。

2、我們用360度拍攝,就是以不同的角度來觀賞,如此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而辛苦的攀爬,雖然只是一個過程,但過程是比結果還要重要,就像攀登一座山岳,沿途的種種比登頂來得有意義多了。

『註1』花蓮港廳下名物天狗岩

         天狗岩曾出現在日治時期大正年間(1912至1926年)出刊的繪葉書中,有一張名為「斷崖上的蕃人」註記「花蓮港廳下名物天狗岩」。昭和2年(1927),太魯閣峽於《臺灣日日新報》所舉辦的臺灣八景票選活動中脫穎而出,慕名而來的遊客日漸增多,為了一睹其峽谷的壯麗與人文族群的特色,天狗岩因此成為當時太魯閣峽谷內的重要宣傳景點。

『註2』忠魂碑

         1914年,太魯閣戰爭局勢初步穩定後,當時駐紮於牧水社附近的日軍第二守備隊在第二聯隊隊長阿久津秀夫帶領下,於牧水社附近舉行祭奠戰死軍警的儀式。並以當地的天然大石為材料,建設了忠魂碑。碑文從上而下刻出「戰死病歿 忠魂碑」等字,但如今由於風化的關係,只有忠魂碑三字勉強可以辨識。在沉寂了數十年後,2012年才被重新找出。這座石碑附近還有規模龐大的駁坎等遺跡。

『註3』海鼠山駐在所

         海鼠為日文「海參」(ナマコ,Namako)之意,「山」這個字,日語念成「ヤマ」(Yama)。合起來便讀作「ナマコヤマ」(Namako Yama),據說日本人就是看到這座山地貌酷似海參寬平的身軀,才作如是命名。西元1915年太魯閣戰役結束後,為方便管理太魯閣族原住民,日軍在海鼠山稜線上平坦之處設立陸軍步兵分遣隊,並且在此駐紮三個中隊,分遣隊於西元1930年裁撤,並改制為海鼠山警官駐在所。海鼠山警備道連接合流部落與海鼠山警官駐在所,並延伸至巴奇干警官駐在所與蓮花池,直通今日中橫公路之迴頭彎。

       「海鼠山」另一稱呼「馬場」,源起當時的「太魯閣蕃討伐戰」,日軍警陣亡者多到須運來海鼠山安葬。戰後,日本陸軍當局刻意選擇風吹草低的海鼠山駐防砲兵中隊,並就地飼養五、六匹拖運大砲的軍備戰馬,這也就是「馬場」一名之由來。

9011e957ce4cd2031cc9ff4419e093b5.jpg

航跡檔

航跡檔

交通路線

從西部:行駛國道六號至終點,左轉台14線至霧社,接台14甲線至大禹嶺,於合歡山隧道口前右轉接台8線,再行駛至171.3K合流露營地即可停車,路徑起點位於停車場對面之綠水合流步道口。

從東部:行駛台9線至台魯閣大橋南端(新城)接台8線,西行至171.3K合流露營地即可停車,路徑起點位於停車場對面之綠水合流步道口。

https://suan1219.blogspot.com/2014/01/201411-5.html

新春第一炮萬山岩雕尋幽探古行  2014/1/1-5

https://suan1219.blogspot.com/2018/08/2018728.html

登碧綠神木旁焦土山及加碼綠水文山步道   2018/7/28

PS:更多內容請參閱:

Blog:恩戀山情

Facebook:恩言峰語

健行筆記:恩仔

 Instagram:anchen1219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