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金山傳說與大粗坑古道

  • 莫利(mori)
  • 1,484 次點閱
  • 11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 ▓ 歷史與傳說

    大粗坑古道為往昔大粗坑居民聯絡侯硐及九份之舊路。大粗坑早期以盛產金礦聞名,並與九分、金瓜石,合稱為「瑞芳三金山」,全盛時期曾有一千多人在此居住,因此有「小美國」之稱現今古道上還留有侯硐國小大山分校遺跡及古道入口附近台灣最後金礦「昇福坑」。

    基隆金山之傳說遠在西荷時代以前已存在,據1684年諸羅知縣季麒光所著《臺灣雜記》有詳細描述:「金山在雞籠三朝溪後山,主產金,有大如拳者,有長如尺者,番人拾金在手,則雷鳴於上,氣之即止。小者亦間有取出,山下水中沙金碎如屑。」後因清廷認為開採並無實益,而全面禁止,加上原住民謹守產地秘密,使得基隆金山之傳說,於清末以前仍是一團迷霧。

       1890年劉銘傳興建基隆到臺北鐵路,築路工人在架設七堵橋時無意中發現砂金,自此才揭開基隆有金山神秘之面紗。這時來自四面八方蜂擁而至的淘金客,一時多達數千人,溯基隆河而上,果然在大粗坑找到金礦。清廷為應付此盛況,於是在1892年2月於瑞芳開辦「金砂局」。

     同年12月間浙江人池志徵到該局訪友,在其所著《全台遊記》描述當時的淘金情景:「局在雞籠內山。距雞籠北十里曰七堵、八堵,凡十里至暖暖、瑞芳,二十里內皆金山。山氣磅磚蔥厚,左右岩溪,溪水映日,流砂閃耀。每日淘沙者約數千人。溪中時有山人小舟、伐木作薪、載往艋艦者。滿山奇花異草,綠陰繽紛,男女紅辮綠衫,歌唱自樂,真仙境也。」。

     1895年9月日人延續舊制於瑞芳設置「砂金署」。並於1896年9月頒布「台灣鑛業規則」,同年10月間以基隆山為界,分為九份及金瓜石兩鑛區,而九份瑞芳鑛區由藤田傳三郎取礦權,範圍包括九份庄、大粗坑庄、小粗坑庄、大竿林庄等地。嗣後顏雲年於1905年包租該區鑛埸經營,直到1918年10月才以「雲泉商會」名義取得藤田組全部鑛權。該會又於1920年合併了煤、金兩大事業,更名為「臺陽礦業株式會社」。

    光復後,臺陽礦業公司將其礦場部分轉由劉明之振山實業社所承包,這時大粗坑金礦產量已太不如前,到了民國60年代產量已盡枯竭。而大山分校成立於民國38年,也因前述原因人口大量外移,於民國67年遭致廢校的命運,至於古道口附近的「昇福坑」,雖於民國77年再度開鑛,但也僅是曇花一現,到了民國89年大粗坑的金礦開採終於畫下了句點。

▓ ▓山林記事

    2022年5月8日,一個晴雨不定的日子,由侯硐車站下車後,直行往甕仔橋,過橋左轉入九芎橋路,隨後看到金字碑指示牌,再右轉進入經侯硐國小舊址,續上有分岔路,右往金字碑古道,往左上行經大正2年(1913)百年福德宮,一路循產道而行經半嶺路4號,路底民宅旁即「大粗坑觀光步道」由此過橋轉入土產道盡頭有個「昇福坑」的金礦坑,原路折回。

    回到民旁旁不過橋即往左上走花崗岩的步道,來到一座「萬善堂」的有應公廟,後方有個石碑,碑文內容:「金盈發 蔡紅毛 潘炳燭 尤阿朋 蘇盛 蘇先致 仝叩謝 明治四十二年歲在己酉孟冬之月立」,1909年設的碑,這五位應該是當時鼎鼎有名的金礦老闆,此碑應該和開闢這條道路有關。續上通過個崩塌地無礙,就來昔日大粗坑聚落,為名作家兼導演吳念真的故鄉,「多桑」、「戀戀風塵」等電影曾在此拍攝。這裡有間「大德宮」,目前有來自基隆江先生負責。和江先生閒談,得到一個資訊,大粗坑全盛有很多雙溪柑腳的移民。廟旁兩層樓即是侯硐國小大山分校遺址,續上天梯橋,接上產道出102公路約19K處。

▓ ▓交通資訊

1.火車: 搭電聯車至侯硐車站下車。

2.公車: 瑞芳車站下車,搭F813線(雙溪-瑞芳免費巴士)至九芎橋里民活動中心站下車或搭基隆客運808公車至芎橋理站下。

3.開車: 國道一轉大華交流道接62快速道路到瑞芳後再左往侯硐方向至金字碑古道附近可停車或往九份方向走102公路過樹梅坪約19K處產道下去。

連結--- 地圖及相片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