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蘭古道系列(四)福卯古道南北線O行:順訪傳說中「絲線吊銅鐘」

  • 莫利(mori)
  • 1,649 次點閱
  • 9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福卯古道,為往昔福隆居民往來卯澳之間的古道,亦可稱為嶐嶐古道,為淡蘭古道之支線。早期由福隆前往宜蘭若不走嶐嶺古道,也可藉由福卯古道南線再翻越三貂角稜線下萊萊前去,惟此路因較為迂遠,自嘉慶年間嶐嶺古道成為官道後,除當地人會使用外,已少為人行,加上台2線濱海公路開通後,萊萊古道遂致荒廢。

       福隆,在日治時代的《臺灣堡圖》中並無福隆地名。此地區舊稱「嶐嶐」,其地名來源疑為將「嶐」轉為「隆」,並加上代表吉祥的「福」字。遲至清光緒7年(1881)的吳洽記與吳漢水等兄弟的《分鬮書合約字》,才出現「福隆庄」的地名。大正13年(1924)宜蘭線鐵路開通後,此處設有一站名為「澳底驛」,當地人為區分澳底和澳底驛,因此將原先澳底地區稱為「舊澳底」,澳底驛地區稱「新澳底」,到了民國35年因設有福隆村,於是便將火車站名改為「福隆站」。

       卯澳,是位於東北角附近的一個古老漁村,該漁村以「石頭古厝」著稱。由海上的船,觀看這個灣澳,其左為萊萊山,右為荖蘭山,中間是凹入灣澳,形似卯字,故名卯澳。卯澳,因位置較為偏遠,雖附近有三貂角燈塔熱門的打卡景點,惟知名度遠不及福隆和澳底。但近年來經當地社區居民努力下,目前卯澳已發展出一套不同海洋產官學的特色。在此設立了全國第一處栽培漁業示範駐點-「卯澳海洋驛站」,俾利推廣東北角特產-石花菜及寒天系統展品。又境內的福連國小,為全台灣位置最東的學校,該校長期發展海洋教育,浮潛為該校特色課程之一,每位學生畢業前除要學會浮潛基本技巧,也要學會無裝備下潛,才能潛至卯澳灣底拿到勇士狀。

      現今福卯古道分為北、中(主)、南三線。本次由「卯澳海洋驛站」出發,由南線沿坑內溪進入,不久可見古樸石砌的土地公廟,續上即是內烘瀑布,瀑頂有個天然滑水道,應是夏日清涼好去處。由此上稜有個當地人所說「絲線吊銅鐘」的陰宅吉穴。據堪輿學說明是由稜線連接成一座圓形山頂而形成的自然景觀。此稜線往左到此剛好斷稜,往下剛好有個明治戊申年(1908)的吳媽古墓,是否就是哪個銅鐘,或是往下方看地形像個銅鐘就不得而知?

       原路折回來到一個展望點休息午餐,再此遇到宜蘭來的山友。午餐過後往下行,沿途可見昔日舊厝、梯田遺跡,就來到一三角埤塘,又稱為「隆隆池」,有分岔路右往中線,取左行來到一個五叉路口,若直行往荖蘭山,山頂據說是三貂社昔日祭天的平台,左下往嶐嶐古道可到福隆車站,左上往嶐嶐山稜線,此段就是山界所說「雪山尾稜」,取左下拉開鐵門,經靈鷲山的儲水槽及蓄水池,續下階梯路穿越台2線,回到驛站結束此行。

連結--- 地圖  相片 紀錄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