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熱門排行

山學筆記🦌#32 | 探勘相關知識彙總

  • BingHeng Le
  • 8,974 次點閱
  • 27 次拍手
  • 出發日期
    2022/05/01
  • 回程日期
    2022/05/02
  • 相關路線
    探勘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專欄目的: 登山相關知識博大精深,故擬彙整目前所學相關登山知識,利往後快速瀏覽並分享給喜愛登山的同好,一同交流。若有說明錯誤之處,惠請指教。山學筆記系列文章,點此連結

登山進階技能:生火、讀圖、砍路、判位、架繩、確保、迫降等。
登山進階危機處理:野獸、小黑蚊、水蛭、隱翅蟲、八腳怪等。
探勘可能遇到地形:黃藤牆、芒草海、箭竹海、荊棘谷、垂直岩壁、斷稜、植被茂盛、小地形等。

ff8d15d67c4caa033b43477a8f170642.png

基礎繩結:

「單結(死結)」、「接繩結」、「摩擦結」與「雙套結」

  • 去記憶那個結型,理解它,比較不容易打錯
  • 常常使用常練習、到反射動作
名稱
用途
口訣
補充
雙套結
用於固定支點
綁法一(套)
1)打兩個圈
2)後來的線永遠在下方
3)第二個圈在第一個上
綁法二(繞)
1) 逆時鐘繞
2) 後來的線永遠在上方
  • 綁營釘、固定石頭、做固定點、搭天幕
  • 繩尾至少要留一個拳距以上
平結
兩繩相接,延長
上者恆上、下者恆下
  • 繩尾至少要留一個拳距以上
營繩結
調節鬆緊,摩擦結
1) 同方向繞三圈、
2) 兩圈左、一圈右
  • 綁營釘、固定石頭、做固定點、搭天幕
普魯士結
調節位置、摩擦結
1)同方向纏繞、對稱
2)左右各兩圈
3)跨繩涵蓋四股繩
4)朝自己繞
  • 不同口徑繩互相做摩擦點的時候使用
  • 一條比較粗的輔助繩來做主繩綁在兩棵樹上,我想要用一條細的繩子去連接天幕帳讓它可以在這條主繩,上面移動。


f3639028853be64049df1373162d13ae.png

天幕搭設(兩棵樹之間):

1) 找到「兩個支點」:兩棵樹之間。
2) 抓一下「高度」:兩股的繩子固定在我希望的高度。
3) 樹木用「營繩結」固定、四個端點去打營繩結(繩距1/2-2/3)打營釘,天幕成平面狀。

天幕搭設(兩登山杖之間):

1) 找到「兩個支點」:兩登山杖之間,兩個人一起搭較佳。
2) 抓一下「範圍」:先把營繩穿過主要的錨點直接取繩子的中段然後穿過天幕帳的錨點,然後過來之後
兩股繞過登山杖的杖尖然後反折去套過它,一端繩子約4M長。
3) 營繩與地面角度「45」,兩股各「45」:用「營繩結(繩距1/2-2/3)」固定。
4)另一端繩子若比較短,要分兩股打繩結,都要留一個拳距的繩尾它比較不容易鬆脫,登山杖的杖尖纏繞兩圈或三圈都可以。
5) 另一側可以用登山杖再撐高。

宿營地選址:

1) 選擇平坦地形,並將帳篷搭設於避風處 。
2) 紮營前一定要先整地 ( 將岩石、樹根、樹枝、碎石移除,避免刮刺破帳篷 )。
3) 避免將帳篷搭在雷區上 ( 低窪易積水處、沙地、排水路徑、蟻穴、山壁、滑坡、粗大樹枝下、河流轉彎處 )。
4) 蒐集落葉鋪在營地上,除了使地形更平坦外,還有些許阻隔地面濕氣的效果。
5) 寧可選擇一高一低的斜面,也不要讓帳篷中間有低窪處蓄水。
6) 若遇地形限制,讓頭睡在高處會比較舒服。
7) 下雨時選擇稍斜的地面,避免帳篷周遭積水。若眼睛看不出明顯的高低起伏,則可用植被的茂密程度判別。
區域經常積水,植被一定長得很差。
8) 溪谷紮營,選地勢高,遠離河床 ( 至少 60 米 ) 的地方。且必須是能快速往兩岸高地撤離的點。隨時注意氣候狀況 ( 上游烏雲密布 ),一下雨立即撤離,避免溪水暴漲。有長青苔的地方相對安全,沒青苔就是偶爾會走水。(溪谷水線:植物倒塌痕、土石變色的警戒線,代表這條溪流經常承受的滿雨量。)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登山筆記

18299778dcc9aef6ecca7b5410e6326c.png

山岳行進:

1) 盡量「放慢速度」,維持在「有氧運動」的狀態,你的行進起來會比較省力:走比較慢的情況下,讓你自己的喘度維持在你舒適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把自子喘度分 1 到 10 級分 (控制在六分內)。
2)上坡「呼吸」:揹比較重的情況下,上坡比較喘,會試著踩一步吸, 踩一步吐。
3) 盡量縮小「步距」:跨步越小,會越省力。越不容易滑倒。跨大步的時候,你肌肉拉得越長,就更容易斷裂。跨大步腳踩的角度,接觸地板的角度會變大,其實摩擦力就會下降。
4) 「盡量體溫」不要過熱:體溫每上升 1 度,心跳每分鐘會多跳 5 下,更容易疲勞。你身體過熱,會大量出汗,• 身體的電解質容易失衡,輕微的脫水,衣服被汗水浸濕會更容易因為吹到風而失溫或感到寒冷。體溫太高可以透過穿脫衣物調整。
5) 使用「登山杖」:上坡杖尖放在身體的側邊或後面,把自己往前推的感覺。切記不要放在前面,如同阻力。下坡放在身體前側,幫助制動還有剎車,也可以把它放在身體的兩側幫助身體平衡。
6) 上坡善用「休息步」:盡量把軸心腳打直,再跨出下一步。
7) 下坡善用「重心轉換」:先把重心交到前腳轉換成軸心腳,把重心垂直於地面再交出下一隻腳。往前放腳往前 放腳,這樣子你比較不容易滑倒。
7c1662f9a624636999a2125bb1ec7b29.png

地圖判位:

1) 錯蹤複雜的密林中,無法獲得較多的遠方定位點,小地形判識就成了重要的定位依據。
2) 進入密林前,盡可能預先定好方位角。觀察好下一個相對較高的樹木作目標點,一段段推進。
3) 有路不穿越叢林(開路會多耗費 5 倍時間)。
4) 路線選擇:大路>小路>獸路>開路; 高>低;天黑不入林、夜晚不進谷。
5) 水源不穩、不確定的情況。開菜單、挑食材時,盡量選擇耗水量少、輕便簡單的料理為主。
6) 技術裝備:主繩、扁帶、大D、上下降器、普魯士繩、岩盔、吊帶。
- 刀:草格、開山刀、柴刀、小剪刀
- 鋸子:折合鋼鋸 ( 鋒刃左右分開 )、線鋸
- 繩子:視路線情況攜帶。
7) 路線規劃:定位山頭 ➜ 沿著稜線預畫軌跡(盡量走稜線,計算行走的公里數,多畫幾條軌跡作備案) ➜ Google Earth (畫好的軌跡導入 Google Earth,登山 APP 匯出軌跡時,選擇 KMZ 檔,利用 Google Earth 的 3D 畫面,清楚確認未來會遇到的所有地形 ( 谷地、平原、密林、崩塌、瘦稜、斷稜、斷崖 ,可能的紮營地點。)

更新註記:補充原始出處,感謝前輩分享詳完整連結)
8) 風險管理:若尚無探勘經驗,則將傳統路線的移動速度 X 2,現場再視行走狀況調整。探勘行程最怕摸黑,在一切都是未知的情況下摸黑容易出事。
9 ) 隊伍挑選:留守( 探勘經驗豐富、知識豐富,知道該提供什麼資訊給你 )、找路的人、過溪的人、過大地形的人、會架繩的人、會開路的人。
10) 腰繞定位:只能從稜線轉折處確定位置。沿途連續定位,才能在最短時間發現路程與地圖預定路線不同。
11) 高山判位:爬高山時,沿途不定期在稜線上對照等高線地形圖 ( 山頭形態、稜線走勢、河川流向 )。讓自己看著等高線地圖,就能想像出山岳立體的模樣。
12) 中級山判位:踩過路徑陡緩、稜線寬度、鞍部大小、林相改變、人造建築、前人紀錄,推測自己位置。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登山筆記
5e8c498346a1f69b993a86bb96e6ae64.png

補給策略:

(一) 高熱量高營養價值。成年男每日約需攝取3500千卡熱量,含120 克蛋白質及各種維他命、礦物質等。

(二) 容易消化、可口又原狀即可食用的物品品質好易吸收有飽足感,平常吃慣的食物,而吃得下才有營養。

(三) 不變質﹝腐敗﹞容易調理,廢棄物少。節省時間、省燃料、水份、少垃圾、預調味、多種調理、不用化學藥品的防腐加工品及多用途的調味料。

(四) 輕量、體積小,背負及取用方便。不含水份,含包裝每人每日1-1.5 公斤左右糧食重量為宜,脫水、乾燥、濃縮品、 米等。

c91f6d5829f6045a87548abce8014743.png

水份補給注意事項:

人體最基本的營養,調節體溫,保持血液濃度,促進體內消化代謝之平衡,排出體內廢物,恢復疲勞。

(一) 人自每日食物中可攝取0.7 公升水份由體內葡萄糖脂肪燃燒可得0.3 公升。激烈的登山活動中每日可能由排汗及尿液耗失水份約10 公升。

(二) 人在過度疲勞時,排泄水份過多而發生脫水現象時,往往不自覺、無食慾而倦怠,如不及時補充水份,即可產脫水而致死。﹝熱衰竭也同﹞。

(三) 體重65 公斤成人在34 度戶外走一小時,可發汗400-600 毫升。

(四) 口渴時不可一時喝下大量白開水,因稀釋胃液及血液使身體鬆懈,喝添加少許鹽、糖、酸口味品較宜。 (1L 水 + 20 克糖 + 1 克鹽 +有機酸=鹹甜水)

  • 海拔3500公尺以上空氣中氧氣含量較平地減少1/3 左右。
  • 海拔3000公尺之地點沸點降低為攝氏87 度左右。
  • R.M.R. =基礎代謝的每分鐘氧氣消耗量(M.R) x 運動繼續時間x 本人的基礎代謝量
    30ccbf123103b8eb255ebb173a09a89b.png

參考資料:台灣國家公園網站

40e5b325ef93349df7ffdffef9035a5a.png

用火安全:

1) 非不得已避免生火,野地生火,會在土地留下永久的傷痕。避免直接在草地生火。
2) 國家公園區域內依法禁止營火,請注意森林防火。依據「森林法」規定:森林區域及森林保護區內,不得有引火行為。違反規定者處新臺幣12萬元以上60萬元以下罰鍰。
3) 「清出防火圈」:在預定生火、使用瓦斯爐的方圓 2~5 m 區域 ( 視風力大小決定 ),清除所有易燃物質 ( 避免火星延燒 )。要清到什麼都沒有,只有土,避免發生無可收拾的悲劇 ( 森林火災 )。若風勢猛烈,需將下風處的防火圈擴大至 5 m。
4) 「建立火坑」:向下挖掘 10~15 公分的火坑 ( 防止灰燼飛出 )。挖出的土,堆放在火坑邊緣 ( 防風、滅火、滅跡都很方便 ),並用石塊、較粗的濕木頭圍起 35 cm 的矩形空間。
5) 松針地底火:特別注意預定生火地點下方,是否有厚厚的松針覆蓋。當火大到一定程度,就會點燃下方的松針形成「地底火」。地底火會在你看不到的地方蔓延,最後變成森林大火。
6) 「挑選柴火」:
- 理想的發火柴:火種、木屑、松針、毬果、小木片、火媒棒(用鋒利的小刀,將細樹枝削成聖誕樹的樣子 ( 滿滿的薄木片 );用石頭、重物,將木柴敲成扁平狀 ( 露出裡面的纖維 ) 即可。)、松蘿、蘆葦花、紙張、麻繩、松柏(二葉松、五葉松尤佳)
-  理想的引火柴:接續發火柴產生的火花,快速燃燒的細柴 ( 筷子、鉛筆、拇指大小 )。數量越多越好,只怕不夠燒。下雨時,只有盡力提升火堆溫度,形成的高溫方可引燃潮濕木柴。箭竹、竹子是最好的引火柴 ( 有溼柴,無溼竹 )。枯箭竹不怕下雨,外溼內乾很容易起火。松針富含油脂,非常適合生火,尤其是下雨時。
- 乾燥木柴折斷時,會發出清脆的斷裂聲音。樹葉覆蓋下、洞穴中都有機會找到乾柴。將濕柴剖開,裡面通常是乾燥的。將濕柴放在火推旁烘乾,隔天即可使用。
- 理想的燃燒柴:直徑大於 3 cm,比引火柴更粗的木頭 ( 手臂粗 )。真正可以作為燃料,變成炭火的木材,木質堅硬者佳。

一級材:直徑 0.2~0.5 cm。

二級材:直徑 1~1.5 cm。

三級材:直徑 3 cm。

- 建議架柴技巧:生火點用石頭、粗木頭圍繞。使空氣流通 ( 在迎風面留一個缺口 ) 以利風勢助燃。

錐形、塔形(塔形中柱斜著插,面對風向)、井字形(能產生較大的光源)、星形(省燃料,適合守夜)

- 乾柴最好一次找齊,細柴預留越多越好。在生火前,將手邊的木柴分類,掌握手邊的燃料數量。( 入夜後儘量避免離開營地 )
- 朽木、枯葉、綠芽、樹皮(富含水分,有煙無火)都不建議使用。

軟木 ( 針葉木 ):松、杉、樺木
硬木 ( 闊葉木 ):相思木、樟木、櫟樹
易燃不耐久,為初期燃料 ( 發火柴、引火柴 ),
燃燒後餘炭不多。
不易燃、火力大、持久耐燒,燒完後留有許多炭火,為後期基本燃料 ( **燃燒柴** )。
木質疏鬆、年輪明顯、富油質。
木質堅硬、含碳量高。

7) 「生火技巧」:
-  沒有把握 ( 發火柴、引火柴、燃燒柴蒐集不夠多 ) ,不要輕易點火。
-  火坑內舖上細枝,放置發火柴,並於四週放一圈引火柴。記得迎風面留小缺口 ( 讓風助長火勢 )。
-   起火後,從小木頭開始添加,架柴時記得留給火苗呼吸的空間。吹火時,讓自己的呼氣又細又長。
-  火生起來之後,四周記得放點遮蔽物擋風。
- 將木頭粗的那一端往上擺,比較容易燒起來 ( 火往上燒 )。
- 燃燒過的木頭變成木炭,可以移出火堆,冷卻後儲存備用。之後用木炭生火就容易多了。
- 有空時,一定要練習在雨中生火。

隔絕法:架柴前,先將石頭、粗柴、較乾的枝條草葉鋪在火坑中,隔絕地面溼氣。
棚架法:在火堆上方做一個木架。燒的木材擺在木架上,最上方可用闊葉來遮雨,避免雨水直接淋在火堆上,同時又可將濕的木材預先烤乾,隨時抽取放入火堆。

8) 「滅跡技巧」:
 - 木材剛好燒完,自然熄滅最好。將餘炭用石頭敲碎,並捏成和沙子一樣細的粉末,盡可能大範圍吹散,讓其回歸自然。(若用水澆熄火源,餘炭會變得難以捏碎,處理起來很麻煩。)
- 將處理完畢的灰燼,用火坑旁的泥土覆蓋,並於澆水後用雙腳踏實。最後,以手掌貼近滅跡後的地面,感受溫度。毫無溫熱感,才算真正結束生火儀式。
9) 「生火救助」:

白煙
( 晴空、溪谷、森林茂密區域 ):將蕨類、綠葉 ( 含水 ) 的樹枝,覆蓋在火堆上
黑煙
( 陰天、空曠地、岩石區、雪地 ):燒塑膠、橡膠、衣物、枯草。

- 選擇頭頂空曠 ( 煙才能直直往上竄、直升機也比較好發現你 ) 的開闊地 ( 稜線、山頂 )
- 清除、淨空距離火源(下風處)五公尺以內的雜草、易燃物品 ( 避免一不小心釀成森林火災 )。
- 聽到、看到直升機時,放入引燃物後蓋上新鮮樹葉,待產生大量濃煙時再掀開,施放狼煙。
- 被直升機發現後,請立即滅火。直升機降落引起的氣流,可能將火苗吹向四周,繼而引發火災。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登山筆記

ae6551887647c781f3cdf56f4fb6a323.pngIG: binghunglee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