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21/11/28
-
回程日期2021/11/28
-
相關路線涼山古道
【古道尋碑】
國語碑,是日本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的表彰,見證了那個時代下強烈要求台灣人說國語(日語)的狀態。語言是一個民俗的魂魄,尤其在一些沒有文字的族群裡,透過口耳相傳更是傳遞起源脈絡等非常重要的媒介。
第一次見到國語碑是2020年12月在笠頂山徑的途中,及膝高的石碑一面刻著「國語碑」,一面刻著「皇紀二千六百年」,引發我的好奇心,原來附近曾經有蕃童教育所。第二次是2021年的三月份,循著舊筏灣古道至舊平和(比悠瑪),在一間疑似頭目家屋旁看見半人高的國語碑,大大的國語碑三個字,氣派工整地刻在雕鑿好的圓潤大石上,背面刻著「記念皇紀二千六百年」(即1940年,昭和15年),似乎見證著舊平和部落的繁華與落寞。這類時代的產物,在國民政府時期很多日本的碑碣都被刻意破壞,現存者已不多,能在舊社中尚不至傾倒毀壞,不被荒草掩沒,能見到彷彿與歷史相遇。
笠頂山國語碑
舊平和國語碑
後來,在朋友的分享中,發現涼山有兩顆國語碑,我默默在心裡收藏,待機緣成熟定會一訪。總是這麼地突如其來,想著去哪兒走走好呢?一年後,國語碑像是在召喚著我,立馬安排一探究竟。第一顆國語碑就在活動中心附近,一面刻著「國語碑」,一面刻著「瑪家鄉涼山村遷村六十週年紀念 皇紀二千六百年」等字句,落款一九九五年二月立,到底這個是後來仿製的,還是遷村時把原碑加刻遷村紀念立在現今位置上,不得而知。過了國語碑,我們進入依著山勢而建的涼山部落,正逢週日教堂做禮拜,微微細雨中,安安靜靜的只有偶爾貓咪走過的踅聲。通過村莊轉往涼山古道,雨也漸漸停歇,然而路徑已被芒萁掩沒,翠綠疊嶂、交相掩映,不僅是詩意,也是濕意。雨季過後,加上疫情肆虐,大自然慢慢地回收路徑,一來感到歡欣野性十足,二來卻感到濕透的褲管水已漸漸滲透到鞋襪裡。
涼山國語碑
涼山國語碑另一面
涼山部落
路徑已被芒萁掩沒,翠綠疊嶂、交相掩映,大自然慢慢地回收路徑。
第二顆國語碑在哪呢?看著地圖應該就在附近,但舉目所見一片芒草漫漫,與朋友照片所示差別甚大。我不死心只好努力鑽進芒草中,原以為古道狀況良好沒有帶刀,只能把登山杖左揮右劈殺出一條血路(被芒草割傷),伙伴從另一面尋找過來,幾乎身陷難纏的芒草海裡,突然,我發現有兩個石階,興奮地大叫應該就在這裡了。繼續奮力撥開柔軟卻強韌的芒草,一番清理後石碑顯現在台階的上方,終於找到了!石碑在一座砌石上,加上石碑的高度大約有175公分左右,而這個龐然大物,竟然被芒草整個包圍住,以致我一到這附近完全無法察覺。第一次憑己之力找到目標物,頓時有考古學家魂上身,雖然這顆石碑仿造的成分很高,因為一面無刻痕以白漆寫上「皇紀OOO年紀念」中間約有三個字已模糊不清(但若是其他國語碑中間應需有四個字為兩千六百),另一面更是只有白漆的痕跡完全無法成字,且也是寫上並未有刻痕,但我仍然非常開心完成今天兩顆國語碑的拜訪。
發現兩個石階
終於找到石碑
這顆石碑仿造的成分很高
依照軌跡檔繼續前進,但愈走愈感奇怪,朋友說古道好走,怎麼現在障礙物這麼多?刺竹依依不捨地鉤住我們,芒萁再度遮蔽了路徑,腰繞的路徑還有小崩塌,既要小心纏人的藤蔓,又要小心鬆動的土石,還要忍受飢腸轆轆的折磨,直到過了中午,才找到一處乾溪溝午餐。看著彼此狼狽的身軀,相視一笑,這個午餐特別美味啊!但我們還挺喜歡這樣的路。
走著走著,看到了巨大的石頭上寫著涼山古道,前方迎接我們的是康莊大道,路旁還有幾間使用中的工寮,堆滿了柴薪,慢慢接上了勞吾勞吾產步道,我們先轉往涼山的圖根點前進。經過了幾座墳墓先敬禮致意,以為圖根點會在最高的位置,竟然又是隱藏在林間,可惜尋找不久即發現,看來今天是找上癮了,興味盎然。再度折回勞吾勞吾產步道,沿途有藍底黃邊的鐵排上寫著排灣語,總共有三張,推測與當地的景觀特性或物種有關,請教中排灣的朋友,但涼山是北排灣,與中排灣口音不同,所以只能推測而尚未得到確切答案。探索沿途所見所聞,也真是山行的趣事與學習。
工寮
涼山圖根點(總督府補點)
勞吾勞吾產步道
最後來到了涼山瀑布,一卷白練仿若從天而降, 大珠小珠飛濺而起,揚起了我們愉悅的心情,回想今日在古道上尋碑的過程,令人會心一笑。有人說這個世界上已經無險可探,每個地方都幾乎已有人跡,但我想探險並非都是具體形象的,創造自己在生活上、在山行中,在思想上的探險,像是為生命注入新的能量,餘韻繚繞,回味無窮。
涼山古道涼山瀑布O型
0937 起登
1018 古道入口
1238 -1324 乾溪溝午餐
1350 涼山古道入口碑
1408 勞吾勞吾步道
1545 -1615涼山瀑布
1700 停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