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110.10.29 天氣:陰雨
12:05走過風吹輪隔水圳橋上金福宮,走到瓜山國小前公車站想搭公車,幾呎之遙的步道上有金瓜石醫院舊址、祈堂老街(金瓜石老街)及日據時代的英軍戰俘營等景點。索性再走上戰俘營穿過祈堂老街至金瓜石搭車。
1942年8月,首批盟軍戰俘抵達台灣,台灣當時稱之為「福爾摩沙」。此後3年更多的戰俘來此為日軍從事奴役工作,當時總計有15個戰俘營散布島上各處,1942年11越戰俘陸續抵達金瓜石戰俘營,開始在附近銅礦礦坑工作。
日軍對待島上的戰俘們非常無情,強迫他們從事苦役,只供給少許食物,動輒加以毆打;對於傷病患者更是毫無醫藥治療。直到1945年8月15日二次大戰結束前,島上4300多名戰俘就有超過十分之一的人數死於飢餓、疾病、毒打及過度操勞。
金瓜石戰俘營原址於1990年再度被發掘,1997年5樂在此舉行追思儀式,與會者一致提議設立紀念碑,以紀念曾在此地及島上其它戰俘營歷經折磨的戰俘們。紀念碑於1997年11月23日舉行落成典禮,並有3位當年的戰俘來台參加。
這座公園將是永久的紀念地點,也是對所有在二次大戰期間曾在此地及島上其它戰俘營受盡苦爛的戰俘們永遠的致敬。(資料來自台灣戰俘紀念協會)
1944年末期日軍藉口為便利戰俘至礦場工作,從戰俘營後方通到礦場挖掘了一隧道,實際上這是準備大屠殺的陰謀。根據日軍司令部訓令如美軍登陸攻打台灣時,將全部戰俘集中坑道內殺害,不准留任何痕跡。該訓令文原文於1946年被戰俘調查當局查獲兩份,其中一份至今尚留存華盛頓美軍檔案中。
上述陰謀由一位同情戰俘的台灣籍警衛秘密告知六位戰俘,所幸美軍沒有登陸攻打台灣,戰俘稍後被遣送至台北附近的集中營直到日軍投降。此紀念碑的建立是為了追念監禁於此的戰俘與那些同情戰俘、見義勇為的台籍人士。時至今日戰俘營遺址只剩僅存的門柱及部分圍牆。
金瓜石銅山俗稱祈堂腳,緣於擁有一座百年聖廟勸濟堂(又叫祈堂廟),是昔日金瓜石的精華地區,因而有「金瓜石銀座」之雅稱。昔日擁有居民六千餘人,人群接踵摩肩於途,商肆店鋪林立於旁。舉凡西醫醫院、中醫藥鋪、雜貨店、鐘錶店、布店、服裝店、製餅店、製冰冷飲店、理髮店、牛肉豬肉店、酒家、餐飲店、農會等民生設施,一應具全。
祈堂腳熱鬧震天不亞於都市繁華,但在台金公司因礦脈枯竭而採取裁員、停工後,居民賴以維生的生計一夜之間消失,因而居民紛紛遷徙他鄉,祈堂腳自此由繁華歸於沉寂,其後又因火災及颱風山洪摧毀,更加劇祈堂腳的落寞,如今只剩一百多戶居民仍守於故鄉。
街道冷清大部分是大門深鎖,街道下達最低處的內九份溪,有一座水泥橋誇過溪谷,而這座橋叫座「銀座橋」,因此地有「金瓜石銀座」之雅稱,故此橋叫銀座橋。橋頭旁還有一家雜貨店開著門做生意,顧店的阿婆回頭看了我這少數的迷途遊客,回頭再看著他的電視,好像沒人經過一樣的自然及悠閒。
金瓜石老街又稱「祈堂老街」,老街從黃金博物館區石階下去經過金瓜石醫院舊址,下底內九份溪後再沿著山勢陡上。老街的長度雖短但卻是貫穿金瓜石聚落最主要的道路,路面寬約五公尺,路旁櫛比鱗次的黑色油毛氈屋舍可是以前金瓜石的金店面,如今整條老街只剩下街底的甘仔店(舊店)與對面的咖啡屋(新店)外,可說別無他店了。
這是以前金瓜石醫院的舊址現被拆除擴建為停車場。金瓜石醫院於西元1933年日本鑛業株式會社取得金瓜石礦產後,創立臺灣鑛業株式會社,並大量增資擴建,原有的金瓜石 醫院即為當時 所建。
醫院設有內科、外科、婦產科、牙科、眼科及耳鼻喉科等,醫師及護士多為日本人,亦有少數台籍醫師。醫院另備有X光室、簡易手術室、檢驗室、傳染病室及藥局等,是一頗具規模的綜合醫院,水準在周邊地區僅次於基隆醫院,在瑞芳地區四個鄉鎮中最有名氣,在當時交通不便,雙溪、貢寮、牡丹等地居民,均不辭路途遙遠到金瓜石求診。醫院榮景延續至光復初期,1950年代以後院務日漸沉寂,隨著台金公司於1987年結束營運,1989年醫院也走入歷史。1994年因醫院屋舍殘破失修而拆除,僅餘空曠廣場及醫院殘留的牆基可堪追憶。
旅遊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