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熱門排行

通霄虎頭山:日俄戰爭紀念碑的秘辛

  • 邱求慧
  • 10,110 次點閱
  • 32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台灣有個獨一無二的日俄戰爭紀念碑,這個碑就豎立在通霄的「虎頭山」頂,為什麼明明戰爭發生在千里之外,怎麼會將紀念碑設在台灣?這其中竟有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秘辛。

苗栗縣通霄鎮的虎頭山雖然不高,但是卻有360度的廣闊視野,且讓我向大家介紹這一座山的美景,並且訴說山頂這個紀念碑的故事。

81b2bec6c5cd8bdf0a36e4b1e30a1ee5.jpg

通霄神社位於虎頭山公園內,設立於日本時代的1937年,原來是祭祀天照大神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戰後全台各地神社多遭破壞,通霄神社則是很難得地被完整保留下來,但是神社被改為閩式「燕翹脊屋頂」,還在屋脊上加上一個國民黨徽,形成非常特異的造型,2002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33f42fdeea4f5856916095b4c1063742.jpg

在公園內還有一座刻有「虎嶼觀潮」的石碑,因為虎頭山雖然海拔不高,但是附近數十公里內,這座山還是具有最佳的制高點,可以一覽無遺地遠眺通霄外海的波濤,故過去被列為苗栗八景之一。

eb96261fcfd6c614093ebc0647ef8899.jpg

通霄虎頭山海拔僅93公尺,山頂卻有二等三角點與三等三角點各一顆,此外還有一座「光復紀念埤」(埤為碑字之誤)。這座紀念碑在戰前,其實稱為「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露就是指俄國,因為過去日本稱俄國為「露西亞」,是全台灣唯一紀念「日俄戰爭」的石碑,造型像一個朝天的砲管,砲身還放置一個船錨,設計造型相當有特色。

656f4dc89928ac200ea345a554f09402.jpg

日俄戰爭發生在千里之外,通霄怎麼會有其紀念碑?這個緣由要從甲午戰爭後講起,由於日本和俄羅斯都在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滿州地區的主導權,兩國發生了不少的衝突,1904年2月8日雙方艦隊正式開火引發戰爭,當時俄國是世界的強權,陸軍人數遠多於日本,海軍的艦艇數量也比日本多二倍以上,這場戰爭初期大家普遍都看衰日本。圖為虎頭山遠眺通霄外海的景色。

2ff8eb41a0b0ef6be4e14001d13be3f5.jpg

沒想到日俄戰爭一開戰,日本首先在朝鮮的「鴨綠江會戰」擊敗俄國陸軍,又在遼東半島攻陷了俄軍的旅順基地,雖然日軍傷亡也很慘重,不過整體戰況取得優勢。更重要的是在海戰方面,俄軍的艦隊都停泊在旅順港內,由於日軍已經占據制高點,運用山砲及日艦聯合轟炸下,整個俄軍的艦隊近乎被全滅,圖為當時旅順港內沉沒傾覆的俄國軍艦。

13e21eeaf6ceeb44f5b9d6dc766d19b5.jpg

這時候俄皇尼古拉二世下令,調派俄軍最強的「波羅的海艦隊」由歐洲馳援東亞,由於當時英國和日本聯盟,而蘇伊士運河受英國控制而不准通行,波羅的海艦隊只好大老遠繞經非洲的好望角,當艦隊接近東南亞海域時,位於通霄的虎頭山因為視野良好,就設立瞭望台日夜嚴密監測台灣海峽,以便見到俄軍艦隊的蹤跡時,立刻可向日本通報進行備戰。圖為當時航行的波羅的海艦隊。

95482f5a300d4bdf86a1bd94b820b957.jpg

俄國戰事雖區居劣勢,但還是期待波羅的海艦隊抵達後,戰況可以反敗為勝,所以遲遲不願投降。經過了七個月漫長的等待,1905年5月27日艦隊終於抵達日本對馬海峽,但是在凌晨被日本偵查艦「信濃丸」發現,趕緊發出了通知的電報(如圖),並且連夜整備迎戰,在當日下午2時雙方開始激烈砲戰,俄艦長期航行已經非常疲累,再加上日艦的布陣較為優勢,才經過不到24小時的交戰,俄軍艦隊竟然就被打到幾乎全軍覆沒,翌日俄國艦隊司令還被俘虜,最後只好放棄抵抗開始協議停戰。

b0eb0cfd80eec27d719dadd117e43111.jpg

日俄戰爭是自19世紀起,極少數亞洲國家戰勝歐美國家的戰役,日本的國際地位因此大幅提升,反之當時的俄國原為歐洲強權,經此打擊就此一蹶不振,國內開始爆發一連串的革命,直接導致最後沙皇被推翻,建立蘇維埃政權。圖為1905年雙方簽訂「樸資茅斯條約」的照片。

ad26b568df79757ca5333f631b117c0d.jpg

戰後日本政府鑑於虎頭山的通信兵發現了俄艦的蹤跡,對於日俄戰爭貢獻很大,於是在此建造一座「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不過這件事其實有待商榷,因為根據俄方的文獻(如圖),當時波羅的海艦隊的航行路線,並沒有經過台灣海峽,而是駛經台灣的東部,不可能被虎頭山守軍看到,所以很可能是台灣的守軍虛報戰功,或者根本日本政府只是找一個藉口,趁機向台灣民眾宣揚打勝仗的民族優越感,而留下這一座疑點重重的紀念碑。

e064b58447fbc29037740647e56e3c90.jpg

提到日俄戰爭,大家耳熟能詳的家庭常備胃腸藥「正露丸」,其實以前叫做「征露丸」,就是以征討俄國為名的藥品。因為在甲午戰爭時,軍人病死的人還遠多於戰死,所以日本就不斷地在尋求解決之道,後來由一位陸軍教官發現「木餾油」製劑有抑菌的效果,被認為可以治療當時軍中盛行的「腳氣病」,於是在日俄戰爭時便大量配發給士兵服用。

7a640f11b0b9733e2835da5d1bed88f4.jpg

沒想到這藥品後來證實對腳氣病根本沒有療效,反倒對於防止腹瀉卻有顯著效果,戰後便被標榜為戰勝俄國的萬能神藥,所以吸引許多藥廠爭相生產,很快地就變成家庭的常備良藥。後來征露丸也在台灣、中國和韓國等各地廣為風行,二戰結束後,為避免造成國際紛爭,故改名為「正露丸」,直到今天還是頗受到普遍的歡迎,圖為二戰時的照片,一位美軍坐在征露丸的廣告牌前。

8a7e73af396d70e8f5a85eb038d2f24f.jpg

講到正露丸,還要提到另一個民眾的常備良藥「龍角散」,龍角散的歷史又更為久遠,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是一位名叫「藤井玄淵」的御醫研發的止咳化痰藥,一直到1871年,第三代的「藤井正亭治」開始在東京設廠生產,初期的材料是以「龍骨粉」,也就是犀牛或大象的化石磨成粉製成,後來因為龍骨太過稀少,已經改用其他藥材取代了。

6b099cf9ff90e35c99a7b3d33399f246.jpg

另一種知名度很高的家庭常備藥就是「仁丹」,仁丹的歷史也是超過百年以上,最早是由日本人「森下博」所生產製造,這個藥物的發展和台灣還有點淵源,因為森下在甲午戰爭後曾於台灣服役,觀察到台灣人會含著一種清涼的藥丸,藉以降低感染疾病的機會,森下退伍回日本後,於是著手開發了一種紅色仁丹,並以援引台灣的經驗,宣稱服用仁丹可以預防疾病,在1905年開始銷售並獲得很大的市場成功。

9a3662d62e4c0a9744acedcb93d351f0.jpg

在1929年則改為銀粒的仁丹,至此之後幾乎就沒有太大的改變,直到現代仁丹依舊是暢銷的藥品,只是逐漸轉變為提神醒腦、暈車暈船等功效,不再特別強調其預防疾病的效果了。有趣的是「翹鬍子」的一直是仁丹的商標,很多人都以為是一個軍人,其實根據森下博自己的說法,他是想要創造向國際宣揚保健的形象,所以這位翹鬍子大哥其實是外交官而不是軍人。

903ddcfd287cc62a3925700f0b734748.jpg

早先台灣偏鄉地區的就醫相當不方便,於是有一種「寄藥包」的服務,大約在1930年代在台灣開始流行起來,當時負責送藥包的送藥生,騎著單車或機車穿梭在鄉間各地,負責到家戶去寄放各式的家庭常備藥,寄放是不需要費用的,只有真的使用藥品,下次再由送藥生負責補貨及收費,圖為當時的寄藥包明細表。

68c68912493f7e0dcd883e98a712a14f.jpg

這樣的寄藥包服務,從1930年代一直持續到1960年代,我小時候住在很偏僻的鄉下,經常半夜腹痛或感冒而取用藥包內的藥品,在那個醫療體系還不完善的年代,也因此緩解了生病的不適。如今健保制度已經非常完備,寄藥包服務自然已經成為歷史雲煙,但是在那個時代裡,藥品雖然不是那麼先進,但是送藥生串起了鄉下人情感的交流,解決無數人們的病痛,也帶給那一代人無限的懷念。

d4579768d707dbb05c13e954fef864fd.jpg

停車在通霄鎮綜合活動中心的路邊->通霄神社->虎頭山->虎頭山公園->綜合活動中心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