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路線
*現役雨鞋組合:三和牌雨鞋+Superfeet鞋墊+Alex護踝
初次上來和大家分享裝備,是因為看到Superfeet鞋墊在募集心得,回想起來,自己的雨鞋組合算是蠻難搞的,嘗試了數種雨鞋的組合搭配方式,花了至少六七年的時間才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組合,覺得這段心路歷程很有趣,可以跟大家分享供大家參考。
*因為爬山時都很狼狽,所以找不太到動作好看又穿雨鞋時的照片,姑且先用這兩張以示證明自己是雨鞋派
學生時期,我一直不務正業,學校待不住一直往外跑,大四的時候,因為畢製壓力大到頻頻翹課(對不起我的指導教授),那時候開始接觸登山,整個豁然開朗,還加入了校外單位的登山訓練的課程,也在初階和中階訓練的過程,不斷學習嘗試,也是在這個過程認識了Superfeet鞋墊,那時候Superfeet在我們社團中的學長姐算是有不少的好評,但那時還是窮學生,光買登山背包、登山杖、登山鞋、出行程的車資就要吃土了,就沒有特別強烈的契機讓我投資在鞋墊上。
社團的訓練課程著重在中級山,登山鞋根本讓我跌的狗吃屎,更不用說肌耐力和行進技巧都是菜鳥級,我們同學之間掀起了買雨鞋的風潮,大概9.9成的人都改穿雨鞋,很多學長姊也分享雨鞋的搭配方式給我們參考。
原則上就是:雨鞋要大1-2號、鞋墊另外加、加兩層襪子再加護踝。
*這是我的鞋墊演進史(從左到右)
- 第一次組合:雨鞋+軟鞋墊(兩雙襪+繃帶當護踝)
我去後火車站的雨鞋店,試穿之後決定買大一號就夠了(因為我的腳很小,再大一號會太啷),並聽了雨鞋店阿姨的話,買了最便宜200塊的軟鞋墊,看起來足弓位置有凸起支撐、試穿也很軟很舒適,所以週末就穿去上課,護踝因為也沒有預算,所以用繃帶代替,結果繃帶太薄沒有把我的腳卡住,腳趾一直往前頂到,腳後跟一直晃動,足底像踩健康步道那麼痛,那次週末下山,慘到懷疑人生。
- 第二次組合:雨鞋+拖鞋鞋墊(實驗失敗組)
為了省錢,我試用那種泡棉拖鞋和藍白拖當鞋墊,因為學長姐都推說便宜又好穿,但因為我的鞋子空間比別人小(腳小又只大一號),放進去厚度都太高,腳放進去會太擠,所以又用美工刀削薄,搞了兩個晚上,宣告放棄,還好成本低所以不太心痛。
- 第三次組合:雨鞋+兩雙一般運動鞋鞋墊(一雙健行襪+護踝)
這次上課算是吸取之前的教訓,也會參考同學搭配適應的心得,因為也還在適應雨鞋,所以忍痛升級Alex交叉式護踝,但至少護踝的成效不錯,腳不再亂滑動,但走到一半腳會腫脹,鞋內空間變擠,兩雙襪子就脫掉一雙,才好走許多,至於鞋底的感覺一樣走完腳底很痛,但我想說訓練課程的間很久,腳底痛都蠻正常的吧(反正同學大家都會喊腳痛),這樣也持續了幾堂課。
- 第四次組合:雨鞋+薄鞋墊+迪卡儂鞋墊(一雙健行襪+護踝)
因為聽助教一直推Superfeet,說鞋底較硬又足弓支撐,講的我很心動,但對那時候要打四份工的窮學生我還是太貴,某天去逛迪卡儂的時候發現構造類似的鞋墊,價格好像也才400左右吧。那次行程出去,我覺得體驗優秀許多,後來發現我腳後跟容易磨到起水泡,只要在整裝時在那個位置貼上宜拉膠布(超推,比OK蹦或水泡貼好用太多),就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還是略有晃動,我在生活百貨買了最薄的鞋墊放在迪卡儂鞋墊最底下,就成了那時候我很滿意的雨鞋組合,這樣的爬山生活,也持續了好一陣子,體能、肌力、技巧、技能、知識都有所提升,可以說是我目前生命中最豐盛的一段日子。
然後兩年前,我的腳受傷了。這個受傷說起來也很妙,那次才走完南港山和象山,下山途中腳非常不對勁,雙腳痛到不行,位置在膝關節外側下方的小腿(以前膝關節副韌帶撕裂過,我知道絕對不是那種痛),後來我陸續去了好幾間復健科,醫生都超鳥都說就發炎電療紅外線、又再換其他運動專門復建科,我才知道是髂脛束症候群(ITBS),推測是穿了太緊的壓力褲,因為那次是第一次穿。原本預計下週的北大武就取消了,後來復健、訓練、物理治療、陸陸續續試著爬山,爬山幾乎只要超過三個小時、跑步超過半小時,ITBS又會復發,那時候真的很身心都很痛苦,所有朋友的行程我都不能跟,跟了也拖累隊伍,正式成為邊緣人。
*鞋墊正面
*鞋墊背面(Superfeet有名的就是在鞋杯的結構)
- 第五次組合:雨鞋+Superfeet鞋墊+患處貼紮(一雙健行襪+護踝)
於是登山活動停擺了許久,去年的時候,那時剛好同事是登山前輩,又推坑superfeet,說足弓支撐的位置很重要,其實不是只是填滿足弓那個空間而已,是支撐腳踝骨頭下方的位置,說他以前有足底筋膜炎的問題,剛穿的前一週很不習慣、因為比一般鞋墊硬,但後來默默的幾個月過去,某一天突然發現足底筋膜炎就沒再發作過(很多人都穿記憶鞋墊,但記憶鞋墊強調多軟多舒適,但其實無法穩定足部的位置,連帶著膝蓋、骨盆也會有更多的晃動,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蓋房子地基卻沒做好,更容易造成身體多部位痠痛,嚴重者甚至影響到運動傷害或失足的發生機率)。我開始針對鞋墊做功課,因為除了腳痛也有長期骨盆前傾、腰痛、無法久站久走等種種問題,經濟壓力也沒以前那麼大,腦波弱就買了。
*足弓支撐的位置,迪卡儂鞋墊比較前面,Superfeet在比較後面的位置,支撐的是腳踝正下方的骨骼,不是把腳底板的空隙填滿而已,正確的支撐可以讓身體重心更穩,Superfeet的鞋杯是依照足部醫療原理所設計,也有通過美國足部醫療協會認證
剛穿Superfeet時也很好笑,我自以為是高足弓所以買綠色經典款,越穿越覺得怪怪的,兩個月過去才發現原來我其實是中足弓XD,就把鞋墊送給高足弓的老媽,然後再買一雙紫色路跑碳纖鞋墊,覺得鞋墊的彈性、回饋感很好,跑步起來比以往輕鬆,時間也可以越跑越久,日常和跑步都有很不錯的體驗後,決定放進雨鞋和登山鞋試試,其實當初在選的時候,我原本以為我會選健行鞋墊,但因為那陣子比較常以跑步做訓練、而我目前因為復健中也不會長時間登山,而且如果之後會再添購雨鞋專用鞋墊的話,我應該會選經典款藍色中足弓的,因為經典款比較適合雨鞋,雨鞋很軟、而經典款的鞋墊泡棉比較硬,雨鞋那種腳底按摩感比較不明顯,走久會比較舒服,但因為那時候用綠色款的高足弓不對,而後來是想先用路跑鞋墊,所以暫時沒有買經典款)。
然後就開始腳癢了,前輩約去走綠水文山步道,說很簡單適合復健(下山最後踢一個小時的柏油路才知道自己被騙),那陣子剛好接觸到貼紮所以也為髂脛束和臀大肌進行貼紮,加上Superfeet鞋墊,那一次意外的是,五個小時的行程,ITBS都沒有復發。
身為一個痛痛人,這鞋墊真的是一大福音,覺得纏疾這麼久,有這樣的進步到眼淚無法自己,沒在誇張,不能爬山真的要我的命,以前同學都已經飛去走大小鬼清水大山,我還在跟三小時內的小郊山奮鬥,後來朋友們都漸漸沒再聯絡,他們在進步只有我在退步,那種感覺真的很煎熬很寂寞,所以心境很像是在谷底看到一絲曙光。當然不是說換了鞋墊就一勞永逸,因為心態上也開始轉變,更積極的去復健和訓練,其實ITBS的問題還是會反覆發作,我會走不同路線去測試比較,路線、地形、落差、鞋墊、登山杖、體能、環境都會交互影響,有一次誤入高強度溯溪行程當然就發作(想說去玩水而已,而且誰穿溯溪鞋會加鞋墊QQ),但儘管如此,腳痛發作的頻率持續在下降中,我盡力抱持著正向的態度去面對傷痛、去解決問題,總之現在每天都穿這雙鞋墊,已經回不去了~
希望Superfeet鞋墊能陪伴我到腳康復,我真的好想念那段爬山的日子~
是說要一直抽換鞋墊好麻煩,是否該用五倍券再去買一雙XD
*附上我的心靈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