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21/07/04
-
回程日期2021/07/04
-
相關路線
坪頂古圳是台北市最有名氣的圳路健行路線,炎炎夏日走在水圳上,頓時之間也消暑不少,坪頂共有三條水圳,均從內雙溪上游引水灌溉,都已經超過百年的歷史,最悠久的古圳則已經超過180年。今天我要講的故事,除了介紹坪頂地區的水圳外,還會告訴大家臺灣水圳的有趣歷史。
坪頂古圳步道的登山口,在士林至善路三段370巷底,全程都是完善的石階步道,步道上有兩座橋樑跨越內雙溪,分別是「田尾仔橋」和「桃仔腳橋」,二座橋過了橋左邊都有叉路,可以下到內雙溪戲水。
下到內雙溪的小徑上,發現有一株樹上爬了六七隻獨角仙,近距離對其中一隻拍了特寫。獨角仙在生物學上屬於金龜子的親戚,又稱為「雙叉犀金龜」,以樹木的汁液為食。
內雙溪水質很清澈,水流也尚稱平緩,是夏天戲水的良好地點,隨手拿幾顆石頭來堆疊,當做我拍溪水的標的,不過倒無心疊出一個人形的樣子。平等里因為沒有水源可以耕種,於是先民們從內雙溪引水灌溉,前後開發了三條圳路,來灌溉平等里的農作物。
過了桃仔腳橋後,山路就開始往上爬升,最先遇到的第一條圳路稱為「登峰圳」,為三條圳路中最晚興建的,是在1909年由「吳超卿」出資所興建,因其本名為「吳登峰」而命名。水圳長度為七公里,並開鑿長達400公尺的山洞,穿過鵝尾山送水到坪頂的農田。
在臺灣總督府檔案內還可以找到登峰圳的完工公文,這寫得相當工整的毛筆字,清楚地記載著完工日期是1911年2月21日。另外我也查到其他的文件,紀錄施工期間共耗時一年四個月,總花費6,586元,其中隧道開鑿費佔比超過四成,共花費2,753元。
隨著石階路再往上爬,山路會和第二條圳路交會,這一條水圳稱為「坪頂新圳」,建於1849年,已經有超過170年的歷史了,當年是附近的農民約70人所共同集資興建,水圳長度約4公里,同樣也開鑿山洞穿過鵝尾山,山洞的長度約300公尺。
繼續山路再往上走,會和第一條圳路交會,這一條水圳稱為「坪頂古圳」,興建於1835年,歷史已經超過180年了,也是坪頂地區歷史最悠久的水圳,當時是由在地人林錦仲、林玄文和劉聯輝等三人出資興建,水圳長度約3公里,山洞長度則約為60公尺。
這裡就是坪頂古圳穿過鵝尾山的山洞口,石碣上刻有「坪頂古圳」四字,當年水圳雖都是用人工開鑿,不過一百多年來仍然運作良好,迄今還灌溉大約60公頃的農田,是台北市第一個被登錄為「文化景觀」的珍貴資產。
步道的最高點為平等里的「清風亭」,可再由「大崎頭步道」下山形成一個O型,途中會經過台北非常少見的梯田景觀,遇到一位當地農民告訴我,他們的祖先好幾代都在這裡農耕,至少已經超過百年以上,而他七十幾歲的父親,也是閒不下來,都會在至善路登山口販賣自種的農作物,這一家人讓我看到一種堅持的生命力。
臺灣土地早期以農耕為主,所以從18世紀後水圳的開設,就與農業的發展密不可分,但也產生了不少的爭議,例如農民之間的水權分配、圳路「水租」的收取等,從明清檔案裡面的公文書和古契約中,就可以發現有許多與水圳有關的糾紛,如圖的公文就是1881年後龍黃姓農民因被「攔截圳水」而告上官府的案件。
早期的水利制度尚不健全,水圳的管理大致沿襲民間慣例,原則上出錢出力建設水圳者,才有用水的權利,就算土地就在圳路旁,也不得私自取水使用。至於維護的費用分攤,則以分水量的多寡來決定「水租」。即便如此,還是常會發生糾紛,甚至有人抗繳水租,導致農業灌溉效率不彰。
眼看水租爭議層出不窮,日本時代台中縣知事「木下周一」在1899年致函臺灣總督府,建議乾脆發布律令,運用徵收國稅的方式,來強制徵收水租,以避免有人藉機不願繳納,導致水圳運作不良。木下知事可以視為是水圳法制化的濫觴,不過他僅提議將水圳的「水租」法制化。
當時總督府的行政長官「後藤新平」讀了信函後,覺得很有道理,但認為若只將「水租」納入法律,尚不足以解決問題,應該更進一步將埤圳「組合化」(法人化),於是總督府便著手研擬「臺灣公共埤圳規則」,將私人擁有的埤圳法人化,不料卻引起地方強烈的質疑與反對,擔心會影響民間的財產與權利。
這排山倒海的反對聲浪並沒有讓後藤新平打退堂鼓,心意已決的他還是將草案送到日本中央審議,由於日本政府也擔心與臺灣的舊習慣不符,並不完全贊成所有條文,幾經協調後採用折衷的版本,在1901年7月正式發布「臺灣公共埤圳規則」,後來又幾度修法,最終將水圳的管理法人化,圖為當年發布法令時的公文。
「臺灣公共埤圳規則」發布實施之後,水圳由私人產業轉而設立法人管理,並且由官府做裁決,等於是將水資源的分配,由國家權力來取代少數人決定,或許有些人認為某種程度上,是殖民政府加強了對資源的控制,不過總體而言,確實提升了整體農業灌溉的運作效率,這埤圳的法人化也成為現代「農田水利會」的前身。
法律正式實施之後,整合了士林、天母、北投和石牌的埤圳,其中也包括了坪頂古圳,共同成立了「八芝蘭水利組合」俾以管理。至1940年2月,台北市北區的八大水利組合則全部合併成為「七星水利組合」,國民政府時期則改稱為「七星農田水利會」,均維持法人的型態,直到2020年則改納入農委會之公務機關。
平等里有先民出資建圳,繼而有識之士改良了水利制度,再加上許多人投入管理,所以才有了這三條水圳的誕生,並在良好的管理下,平等里一躍成為台北市最有名的花卉、蔬菜、水果和休閒農業的重鎮,每年春天的櫻花季更是最迷人的季節,吸引許多遊客上山賞花。期待坪頂古圳的水還會繼續地流著,灌溉著山上的這片世外桃源,讓每年的櫻花都會綻放迷人的花卉與生機。
至善路三段370巷登山口->田尾仔橋->桃仔腳橋->陶然亭->內雙溪溪底->陶然亭->登峰圳->坪頂新圳->坪頂古圳->坪頂古圳山洞口->清風亭->大崎頭步道->梯田景觀->至善路->福德廟->登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