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20/06/27
-
回程日期2020/06/27
-
相關路線
-
相關山岳
總督嶺步道是基隆的一座小山,登山客可能嫌它不太具挑戰性,而不太被山友所青睞,不過其實它的風景出奇的壯觀美麗,可以說是基隆海岸的一處賞景秘境。
這裡有一個總督府石柱,是這個步道名稱的由來,山雖然不高,但卻是有個極為響亮的名號,到底為什麼會有這樁石柱,石柱的後面有什麼樣的故事?且聽我娓娓道來。
總督嶺步道登山口可以從基隆深澳坑路141巷進入,其的名稱由來,就是因為照片這一樁石柱,石柱四面分別刻上「總督府」、「明治三十五年六月三日」、「一區域標」及「第五號」等字樣,遍查網路資訊,大家都只知道這是總督府所設立,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今天就讓我來解開這石柱代表的密碼。
山頂發現一顆寫著「陸」的基石,代表這裡屬於陸軍的設施。另外旁邊也有一個坑洞遺跡,網路上稱過去曾設立砲台,不過我考證相關資料,這裡並沒有設置砲台的紀錄,只有查到1901年至1924年在深澳坑有設立「輕掩蓋機槍掩體及人員隱蔽部」,所以這裡應該只是做為機槍的陣地。
山頂有一處平台,名稱為「觀日坪」,空間很寬闊,過去可能是一處練兵場,這裡的視野非常漂亮,往西邊望可以看到陽明山群峰,往北望是海天一色的海洋,基隆嶼則孤懸在海面上,往東邊望則是基隆山與東北海岸群峰,可稱得上是一個風景十分漂亮的觀景點。
往北望是海天一色的的海洋與孤懸海面的基隆嶼,因為居高臨下視野廣闊,所以過去做為軍事管制區,可以運用機槍箝制來自海上的敵人。不過鄰近山區蓋了很多大型的社區住宅,多少破壞自然的和諧美感。
到底這個石碑隱含著什麼樣的意涵?就讓我還來解開石碑裡的關鍵密碼吧。
日本時代的初期,因為臺灣未完全平定,所以常需要調動軍隊,所以依據「臺灣總督府條例」,總督府下除了督導民政業務外,也統轄軍政業務,簡單說就是臺灣的軍隊是歸總督府所指揮,而且台灣總督也是由中將或上將等武官擔任。這個石柱在1902年由總督府所設立,當時的臺灣總督是「兒玉源太郎」,軍階為「陸軍大將」(上將),代表這座小山當年是總督府管轄的軍事管制區。
那「一區域標」是什麼意思呢?原來在1899年制訂的「要塞地帶法」規定,在重要的軍事要塞450公尺內,就稱為第一區,在1360公尺內則稱為第二區,在4090公尺內則稱為第三區。根據該法令,第一區域內管制最為嚴格,非經許可不得攝影、測量、視察和漁獵和挖掘砂土等。第二和第三區域,規定略有放寬,可以漁獵和挖掘砂土,但仍不得攝影測量和視察等行為,違者最高可以處一年徒刑。
答案揭曉,這樁石碑就是告訴你,小心!你已經進入最高機密的軍事管制區,若有刺探或拍照等不當行為,你就準備去吃牢飯吧。真的有人因此而受罰嗎?據我查到1924年就有一件違法被告發的事件,有一本出版刊物「基隆誌」就是沒有取得許可,違法刊載軍事禁區的照片,被警察署提起告訴。所幸現在這裡已經不再是軍事管制區,可以自由自在地拍照了。
這樁總督府石柱,還代表著一個重要的訊息,也就是台灣的軍事,當時乃是由總督府所轄管,不過到了1919年8月,總督府官制進行了重大的變革,總督府僅限管理「民政」業務,軍事業務則另設立「台灣軍司令部」專責辦理,且歸日本中央所管,換句話說總督府不再具有「軍權」,台灣總督也從此改任用文官。圖為1919年正式宣布台灣軍司令部開始運作的公文。
最後一任的武官台灣總督,名字叫做「明石元二郎」,出生於福岡,1918年6月受指派為台灣第七任總督,1919年8月總督府改制,台灣軍正式成立,也由明石兼任第一任「台灣軍司令官」,明石元二郎在台灣總督任內雖然僅一年四個月,但是他被評價為對臺灣貢獻最大的一位總督。
他的治台理念,是把台灣視為「東洋的心臟」,故他極力發展產業,並加強與南洋的經濟聯結,而且他也認為應該尊重臺灣的文化和民情,才能達成合作雙贏。明石總督在任內創立了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台電的前身),也決定開發日月潭水力發電、建設「烏山頭水庫」、「海線縱貫鐵路」、西部縱貫道路和擴建高雄港等,這些建設無一不是臺灣步入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圖為明石1919年發布第一號律令「台灣電力株式會社令」,宣佈官民合資的台電正式成立。
當初要成立台電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為了這件事情,明石還特地回東京向當局爭取預算,但因為日本政府的財政也很困窘,最後只好決定採用官民合資的方式成立,也是由他親自在東京舉辦招商說明會,才將民股募集完成,圖是當年的台電株式會社大樓,建築很有氣勢和特色,二戰時不幸被炸毀,國民政府時期改建成為現在的國防部博愛大樓。
此外,明石總督還改革了三審司法制度、制訂臺灣森林法,保護臺灣的森林免於濫伐、實施臺灣教育令,讓臺灣的學子也能就讀帝國大學,並成立華南銀行等,許許多多的制度改革,都奠定了臺灣現代化的發展基礎。
但很不幸地,他上任時剛好「西班牙流感」正在流行,沒想到他1919年7月也因此染疫,並且高燒至40.5度而引發嚴重肺炎。最後10月病逝於返回日本述職時,成為唯一一位任期內死亡的台灣總督。
他的遺言是希望死後能夠葬在臺灣,成為庇佑臺灣之魂,所以遵照明石的遺願,死後他的遺體運送回臺灣,並在台北新公園(今228公園)舉辦喪禮,吸引超過10萬的民眾來送他最後一程。
死後的明石總督葬在台北的「三板橋」,其安葬之地當時是日本人專屬的墓園,包括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的母親也葬在這裡。照片為當時明石的墳墓。
這處墓園在國民政府時期,因為缺乏維護而逐漸聚集許多違建,明石的墓地也被淹沒在違建戶之間,由於位於台北市精華地段,對於市容和安全衛生均有妨害,歷經多任的台北市長均無法完全解決。
最後終於在1997年由時任市長的陳水扁完成拆遷,改建為林森公園,明石的墓園則遷至新北市三芝,重建天日的明石墓園鳥居,則仍保留在公園內的一角。
明石元二郎並非在台灣土生土長,但是他深愛臺灣,鞠躬盡瘁貢獻這塊土地與人民,短短的執政期間,卻奠定臺灣未來數十年的發展基礎,人民也不是傻瓜,不論是哪一國人,只要深愛這片土地,就會獲得這片土地和人民的愛戴。
明石的墓碑上刻有這麼一首詩,是由他生前所作:「十年作客轉忘家,西水歐山孤劍斜,路入台灣波影靜,春風初憶故園花」。道盡了他的情感流露的真性情,百年雖然過去了,但鳥居仍依舊矗立著,彷彿明石的魂魄還在堅持崗位,護衛著這塊他珍愛的土地。
深澳坑路141巷登山口->總督府石碑->五坑山(深澳坑山)->機槍陣地遺址->觀日坪->夫妻樹->五坑湖->深澳坑路109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