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21/04/30
-
回程日期2021/05/01
-
相關路線
四神湯這個路線名稱取的很好玩,如果只單講神代山,可能不太有人知道祂在哪,但如果說到加羅湖,應該就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這次走訪的路線,就在加羅湖的北方直線距離大約四五公里的位置。路線名稱所代表的是神代山、神代池、神代神木和加羅神社。當中尤以神社最有可看點。就像早期泉漳移民,將過去在中國的信仰帶到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台灣開發林業資源的日本人,也將家鄉的神祇帶到太平山,當作一種心靈的寄托,鎮座於大正七年(1918)的加羅神社於焉產生。於是,我們來探訪經過了一百年後的神社風光與舊太平的榮景。
神代神木、神代池、神代山、和加羅神社 |
歷史豐富 ★★★★
潮濕程度 ★★★★★
危險地形 ★
找路功力 ★★
沿途垃圾 😍
路線:四神湯,留茂安登山口A進A出
目標:神代山、神代池、神代神木和加羅神社(舊太平神社)
留茂安登山口 |
行程紀錄
Day 1
04:30 台北集合出發
06:30 留茂安登山口(海拔600M),台七甲12.2K路牌正對面(無布條,公路邊竹林走上去就對了,要小心不要弄壞別人的作物)我們到訪的前兩天因為鋒面報到,山徑超~級~濕滑,幾乎是走兩步滑一步,幸好有些路段還有前人留下來的繩子,不然滑成這樣真的是很難施力。大概上升100公尺後,才會陸續看到布條。
07:30 香蕉園
07:40 又一個香蕉園
前半段基本上都是一路陡上,只有這兩個香蕉園附近比較平,因為布條不太多,順著香蕉園旁邊走就對了,路跡都還算好認。
07:45 展望點
08:20 山徑邊山字基點
過了農作物區後,就是很標準的中級山林相 |
08:40 接到林道(海拔約1250M)。雖然說是林道,但由於荒廢已久,各種植物已經重新佔據原本就屬於它們的地方,雜草(?)叢生,只剩下小徑可辨識。此處要仔細看左手邊的繩子,先順著繩子往上走一點,接到寬稜上。
08:55 寬稜,超高的蕨海+芒草+倒木中找路。
09:00 500障礙倒木區,穿過這堆倒木區後,就是寬闊(但潮濕)好走的林道
倒木區 |
很寬的林道,但植物已經長回來,只剩小徑可以辨識 |
嘉蘭造林中心牌 |
10:00 嘉蘭造林中心牌,過了倒木區後的林道四周都是人造林,蟲鳴鳥叫不斷,是非常熱鬧的森林。(沿路大概聽到四五種鳥聲,五色鳥、冠羽畫眉、棕噪眉、竹雞等)
10:30 岔路,右手是神代山西北峰(下茂安橋),往左手林道續行。(右手的布條比左邊明顯,小心別被布條誤導)
10:35 小水源。從起登到現在,我們都沒有休息,因為沿路太濕了,完全找不到一個可以放背包坐下來的地方,剛好遇到這個水源點,直接把地布拿出來用。而且這個點竟然有4G訊號,直接吃午餐大休!
雖然鋪了地布,但林道真的太濕,結果躺完褲子都濕了 |
12:00 出發
12:50 神代神木岔路,可以看到神木就在林道下方。
12:55 神代神木。神木雖然不是很高,但很胖,根據資料,這棵檜木樹齡約2700年,我們只有兩個人完全沒辦法合抱,但繞樹一圈也很過癮!
神木岔路,基本上站在林道上就可以看到神木 |
神木正面 |
神木背面,兩側差超多 |
這個區域舊稱眠腦(Minnao),是泰雅族語中意指森林茂盛的地方。成片鬱鬱蒼蒼的原始森林,富含了大量的紅檜與扁柏。過去伐木世紀中的鏈鋸下的倖存者,可能因為樹身不夠筆直(長得比較醜?),反而成為現代人口中的神木,沿途走來,林道周邊雖然有非常多的再生林,但也有更多被砍伐過後殘留的巨大樹頭。他們沒有離去,仍然站在原地,戍守一方,甚至成為下一個世代,身上各種小苗的養分。於是,林道沿線不時看到這些像八爪章魚般的二代木的痕跡。
走在嘉平林道上,絕大多數是在茂密的森林中,甚少看到這麼大一片陽光灑下來 |
神代池 |
13:10 回到岔路,續行林道。
13:30 神代池岔路,現場有營地痕跡,前人砍了一堆芒草鋪地。
13:35 神代池。本來想繞著湖邊走一圈,但現地水路很廣,而且湖邊苔原超軟,感覺很像踩在彈簧床上,只不過這邊踩下去會滲水,一不小心還有可能跌進去(水裡還有蛇)。
雖然此地隱身在荒煙蔓草之中,但也因為少了吵雜的人聲,更顯得寧靜優美,加上池水倒映四周樹影,如果有空拍機的話,看起來應該會是一顆閃耀光澤的綠寶石吧!而且神代池也是蘭陽溪其中一個源頭,順著出水口一路往下會接到加蘭溪,最後匯流進蘭陽溪,成為灌溉、孕育蘭陽平原最主要的河川。此刻,真感覺到空氣中的養分,整個山區的樹木把水聚集在此處,站在源頭,只有感恩,走進這片森林,踩在大自然織成的綠色地毯上,這種感覺恐怕是都市公園永遠無法比擬的。
13:50 回到岔路,續行林道。
14:05 三岔路,神代池、神代山、加羅神社。往神社的方向,有一個很大的營地,一樣有前人鋪了很多芒草,附近有活水源和看天池。
丟背包後,往神代山走。往神代山方向的路徑已離開林道,大致沿著山溝邊的水源,一路平坡到登山口後再往上爬。
岔路附近的營地4T*4,照片右手邊有水池 |
14:20 往神代山的路上,有另一個岔路,感覺是跟神代池相接,但我們沒去探。
14:25 往神代山的登山口
14:35 神代山三角點(海拔1566M),無展望,山頂另外有一條岔路,很像是通往十字路山。這條十神縱走,也是經典的中級山路線,路線內除了有駐在所可以看,神代山附近還有一個傳說中的神代谷,先前雖然有在中級山社團看到前輩的紀錄,但因為不是此行的目的,所以我們也沒去探看看。不過神代谷是鹿野忠雄踏入台灣深山之旅的第一步(採集曙鳳蝶 ),我也蠻期待有一天可以跟著這位博物學家的腳步,看看他所謂的桃色之夢會不會也出現在我眼前。
因為前幾天有下雨,結果林道都變成這種爛泥巴路 |
記錄上說的轉角營地,超濕 |
14:47 回到登山口
15:00 回到岔路丟背包的地方,續行林道,往加羅神社。
15:25 到紀錄上說的「轉角營地」,不過林道實在太濕了,根本完全沒辦法在這邊紮營,遂繼續往加羅神社走,打算隨意找適合的地方當營地。
15:35 在林道上發現一個相對乾燥的位置,開始建設營地C1。
這個臨時營地大概只能一頂兩人帳,但還算乾爽,鋪上芒草後非常舒服 |
第一水源地 |
15:30 抵達第一水源地,山壁活水。從我們落腳的營地到這個水源,大約十分鐘。
15:40 回到營地C1,今天沿路都沒有遇到任何人,我們完全包場啦!!
Day 2
06:00 拔營,輕裝出發加羅神社。
06:10 昨天的第一水源
06:35 第二水源,也是活水,水量比第一水源更多。
第二水源地 |
06:49 第三水源,一樣是活水。
07:00 小崩塌地,底下也有活水,這條路線真的超級不缺水!
07:18 雨量計
07:30 加羅神社岔路,這個岔路蠻乾燥的,現場也有芒草鋪地的營地痕跡。往左下坡去本趟行程的重點,加羅神社啦!沿途都有布條,完全沒有找路的問題。
加羅神社岔路,也非常適合當營地4T*4 |
路上超多二代木形成的樹洞,每一個樹洞都幾乎跟人一樣高 |
加羅神社的主殿平臺 |
08:00 加羅神社,我們在神社玩了兩小時,除了大部分紀錄上說的神社主體,還一直往下探到第五層平台。(p.s. 終於遇到一對從四季過來的情侶,剛好路線跟我們相反,他們說沿路也沒遇到其他隊伍😆)
主殿平台旁邊,不知道什麼東西的基座 |
近看主殿平台 |
鳥居座 |
倒下的鳥居 |
從御手洗到主殿平台的全景 |
參道階梯 |
網路上的紀錄大多著重在神社的遺跡,主殿的平台、駁坎、御手洗、鳥居座、殘存的鳥居,和參道階梯等,這些都非常完整,但因為我在爬紀錄時發現一張舊照片,當中可以發現神社下方其實還有很大一片聚落,因為是特地來看歷史,我們穿越重重的草堆,一路探到第五層平臺。每層平臺的大小不一,用階梯或坡道相連。第一層的駁坎最寬,但雜草太密,沒辦法判斷建築物的痕跡。第二層的建築物的地基最完整,站在中間還可以明顯看出格局。依照資料來看,這個地區擁有小學校、俱樂部、宿泊所、郵局等,台車則從聚落下方穿越。可惜我的史料準備的仍舊不夠豐富,在這個龐大的遺址群中,所看到的遺構或殘跡,都只能猜測,無法確定這個格局或居所的實際用途,雖然有遺憾,但也正好當作下次再訪的契機。
參道階梯的下一個平台,有好幾個這種造型的水泥遺構,想不出來是什麼用途😂 |
舊太平,畫面左邊可以看到鳥居,就是因為這張照片,感覺神社下方還有好多可以探索東西 |
附近看到的各種日本時代的酒瓶、瓷器等 |
第二層平臺的建物地基,如果不是因為在現場看著遺構畫格局,回家整理照片時還真看不出所以然😂 |
而且門口感覺好像有水溝,和可能是水管的東西 |
平台間都有連接的樓梯 |
或斜坡 |
樓梯的大小也都不一定 |
一般來說順著山徑走到舊太平,最先遇到的會是位於最高點的加羅神社,由上而下依序是主殿平台(兩側各有一個圓形遺構)、本殿遺址、主殿參道,順著鳥居下的28階階梯往下走,左右都有連接通道。右邊的通道會接到一處很陡的山坡,還可以聽到下方的溪水聲。左邊的通道則可以一直往下探,每層平臺都可以看到各種日式的酒瓶,殘存的瓷器、瓷杯,甚至還看到便座,不過紀錄上說的鐵道枕木我們倒是沒找到。如果是喜歡人文歷史的山友,很推薦四週巡禮一下,但記得不要把遺物帶走,把驚喜留給下一個來造訪的人!
現場也有很多TR磚* |
TR磚:
TR是「台灣煉瓦(Taiwan Renga)株式會社」的英文縮寫,紅磚而烙印著TR二字,代表它是出自台灣煉瓦的有印良品。S磚則是另一家煉瓦大廠「英商撒木耳會社」(Samuel & Samuel Company)的頂級出品。在日治時期,縱貫鐵路以及全台灣北中南東重要的官方建築和高級民營建築,幾乎都看它們表演。如果說TR磚與S磚「統治」了20世紀上半葉的台灣建材,也不算誇張,是台灣有製磚產業以來,至今為止最讚的兩種磚。(參考:華山)
09:40 回到神社主殿平台吃午餐。
10:00 離開神社,往上爬回岔路。
10:23 在森林內看到纜線,去程可能因為角度問題,竟然沒發現。
10:35 抵達加羅神社岔路。
11:35 回到我們丟大背包的地方(去程走了1.5小時,回程竟然1小時就結束)沿來時路回程。
12:15 神代山岔路
12:23 神代池岔路
12:37 神代神木岔路
14:00 昨天的500障礙倒木區
14:12 離開林道,接到留茂安稜線路。
15:40 留茂安登山口。本次也平安下山了,感謝山神!謝謝夥伴!
太平山初現!
1914年,台灣總督府派遣技師,在警務人員的陪同下,以蘭陽溪左岸為據點,深入四季、眠腦、三星山一帶進行調查,發現整片山林的參天巨木,當中又以檜木的比例最高,自此展開太平山林業故事。而且太平山這個名字,並不是特定的一座山,而是泛指這個區域,當時主任技師中里氏,將蕃語直譯,且因為佐久間總督五年討伐告終,取天下歸於太平之意。
太平山在哪?
太平山林場自開發之初至森林事業轉型,有兩個主要的開發區域,分別為舊太平山、新太平山,以及二戰結束後才正式生產的大元山分場。
舊太平山(1914-1936年),指的是最早進行林業開發的多望溪西南岸之加羅山區。以土場為起點,蘭台為開拓站,小規模的沿著多望溪西南岸上游,順往加羅山、四季一代進行開發生產。
新太平山,則是1937年開發地轉移到位於蘭陽溪上游、和平溪、南澳溪茂興線上的給里洛山、三星山、獨立山一帶,也就是我們今日熟悉的太平山,林木生產直至1982年,因應林業政策轉型,結束直營伐木事業。(資料參考: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林業的榮景與悲歌
每條林道其實都是一條時間軸,它紀錄了殖民時代為了奪取森林資源,而壓迫原住民的歷史;到了國民政府時期,為了產業發展,需要有很多資金,賺取外匯而擴展砍伐面積;後來環保意識抬頭,為了保存這塊土地,而禁伐禁採,轉型成生態教育現場。所有的林場幾乎都有類似的歷史點滴,而日治時期的三大林場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在台灣更是有其特殊的歷史位置,不管它在哪一個世代,都有其使命。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歷史風華後,此處不論是歷史遺跡、人文故事或是殘留下來的檜木林,都非常值得來拜訪!
(如果對另外兩個林場有興趣,可參考我的另外兩個記錄>>>尋找消失的八仙山林場鐵道、豐阿O型縱走與眠月線)
後記
這次行程,除了神社周遭讓人驚艷,最讓我感到不可思議和震驚的有兩件事。
第一件,沿途我沒看到任何一張小白花或近期的人為垃圾!
這樣說雖然有點奇怪,但爬山這麼久以來,因為疫情大家都無法出國,結果所有人都往戶外、往山林去,導致「有人的地方就有垃圾」,而四神湯這條路線,雖然不是非常熱門,但從2014被發現以來,網路上的記錄也不在少數,但沿途我真的一張衛生紙都沒看到😍,也沒有那種看起來很年輕(?)的垃圾,真是太感動了!!如果不是這邊有人在維護步道,就是來走這條路線的人太有水準!!!希望未來來此地走訪的每一位,都可以好好維護這個環境,讓後人都可以享受這種單純又乾淨的森林!!!
第二件,第二天早上起床時,我不經意地轉頭跟夥伴說「昨天怎麼這麼多人從旁邊走過?!」,結果,夥伴冷冷的回答「昨天哪有人...」。ㄟ...雖然這不是我第一次在山上遇到這種狀況,但因為夥伴的回答完全不在我預期內,結果我整個人都毛起來......只能說,幸好昨天紮營時,我有好好的跟四面八方的祖靈和森林小夥伴打聲招呼「不好意思借我們打擾一夜」,不然我可能又要跟海鼠山那次一樣,被嚇到睡不著囧。
交通:
留茂安登山口前有公車站牌,共兩路1745, 1751,可從宜蘭轉運站開始搭,到留茂安下車。不過我們是自行開車,登山口對面的雕像大概有三四個停車位。
住宿:
登山口斜對面左邊就是茂安村社區活動中心,有現成的遮雨棚,但是台七甲凌晨的菜車可能會很吵,只適合躺下就睡死的夥伴😂
書籍參考與資料,和更多照片往這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