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舊筏灣古道~探訪舊平和(比悠瑪)

  • 出發日期
    2021/03/06
  • 回程日期
    2021/03/06
  • 相關路線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在舊筏灣古道午餐多次,舒爽的柳杉林下,高山宜人的氛圍及幽靜的空間,總是僻靜了俗事紛擾。

179e12e40319c2d84f424fd67116936a.jpg

這條昔日舊泰武部落與舊筏灣部落的聯絡道路稱之為「筏灣泰武步道」,又名「平和古道」,在2009年被莫拉克颱風摧毀後,步道封閉多年,許多地方已被大自然回收,漫草沒徑。這幾年慢慢有一些走過的足跡,又聽聞朋友說路已打通,危險路段山友已架繩,剛好伙伴約去走走,那就來趟懷古幽情古道舊社行。

或許是想到即將有機會到舊平和探訪,上到北大武舊登時竟不覺疲累,還巧遇了當初協助打通這條古道的菁蓉姊。菁蓉姊送我們到下切點之前即告別,這裡是展望最好的開闊點,可以看到蔚藍穹蒼中北大武山被雲朵簇擁著,閑適從容的氣度不愧是排灣族的聖山。

28a64f9e5ce546a74279094fceb2c249.jpg

下切的岩壁濕滑難行,感恩有架繩可攀附,也有一些腳點可踩踏,大家小心翼翼地下到溪溝,通過此行最困難的路段,其餘間歇仍有一些潮濕的溝壑地形,但大致平緩好走,過了3000公尺的木樁後,古道更是愈來愈順暢,這裡開始可以見到耕地區的疊石,沿山坡層層堆疊,而這也預告著舊社不遠了。

0b78f0ccb4d077668765c56e82fb2bb0.jpg

ae4592c8fe7699761df0511201eded8b.jpg2dc00ae007df73b958a2d69e75489064.jpg不久就來到四岔路口的開闊地,這裡可以通達舊萬安、舊平和、舊筏灣和舊泰武,是早期平和部落族人迎送親友的地方。我們往右看到樹上有著藍天隊的鐵牌「往平和社」,比對地圖,應該在十幾分鐘就能到達舊平和,不禁加快腳步往前邁進。

4188e849bf8906772caf93eb7764c6be.jpg

25fd0bc19a1f2904ac9e8d74c03dfb0b.jpg舊平和部落早期有一百二十餘戶,總人數五百餘人,屬於大型部落。社路修整良好,很多倒木都已被鋸開,地上也散落著近期剛被砍除的葉子,可見族人常常回來舊社。經過路邊一個水泥槽後,第一間家屋就到了,像是守衛小屋般戍守著舊社入口。接著平坦的開闊地躍入眼中,推測是昔日駐在所或教育所的區域,但未見任何遺構,往下方走不久,就看到一棟家屋,砌石牆高過人身,旁邊就是「國語碑」。我們找了個石板擺上檳榔米酒和香菸,先恭敬地禮拜山神與祖靈,表明來意,等著祖靈品嚐時先來觀察國語碑上的刻字。

d2c07ba88839008dd620fc010fdabc0b.jpg

第一間家屋像是守衛小屋般戍守著舊社入口。

489e1179d17972706fd415665c31d0db.jpg

平坦的開闊地推測是昔日駐在所或教育所的區域,但未見任何遺構

f52cc1f1f591c12b179bd126d1eab07b.jpg

找了個石板擺上檳榔米酒和香菸,先恭敬地禮拜山神與祖靈表明來意。

62c5973fd756d7576d315ec21e0e5654.jpg國語碑,我曾經在笠頂山見過一次,這次在舊佳平又與歷史相遇,背面刻著「記念皇紀二千六百年」與笠頂山的一樣,是同時期的產物。皇紀二千六百年即1940年,昭和15年,此時期正是日本皇民化運動(1937年至1945年),在日本少數民族以及殖民地族群,推行的一系列日本化的種種同化政策,希望讓這些族群認同日本與日本天皇。國語碑的設立,見證了那個時代強烈要求台灣人說國語(日語)的狀態,「國語家庭」享受許多特惠,例如:公家機關得以優先任用、食物配給較多,連子女在升學競爭上也佔優勢。

94136eac57d7a6916dbf63772bdb6427.jpg

8858ee0793d0f3f436a0d86ead1a676f.jpg不知道這間位於國語碑旁頗巨大的家屋是否為頭目家屋?後牆密密麻麻井然有序的疊石可見其繁複的工法,整個牆面也較一般看到的家屋較為長。舉目環視,周遭雖可見到許多矗立石板、疊石牆垣,但大都隱沒在荒草與倒木之中,擔心誤入家屋冒犯祖靈及雜草纏身,我們在附近看一下則往上返回族人休憩的場所。心裡疑惑著舊平和理當有許多族人返鄉整理,但家屋群怎會崩落的如此殘破,幾乎都快被草林淹沒吞食了,不若我曾探訪過位居深山野嶺中的舊古樓或者內文社等還可見到許多家屋遺址。

86c40ff53528c0a77d7b4c7d5feee382.jpg

526a72e2572b75c4f26c22ecec8aeacf.jpg離開舊社時,再次回望了一會兒,安安靜靜的,只有鳥兒的鳴唱此起彼落。原路折返踏上古道,短暫的小雨驅散了燠熱,但春天的南部山區仍是讓大家汗流浹背,途中經過鈍頭蛇呼呼大睡的柳杉,這小傢伙像是沒有移動過地蜷縮在樹洞裡,不擾牠清夢,我們快速地離去。午後的路徑更潮濕,也讓山林綠意更深濃,霧氣開始聚攏,舊社彷彿已在霧夢的後方隱匿了。

ed436e203088f7dc02047089ea62c746.jpg

c8928f7248e3d374febaf418ae360f9d.jpg

伏石蕨

d42b671864ad75b0928cd7425cbba95b.jpg

朋友補充說明這種在耕地旁的石板有兩個功用,一是防上面邊坡雨水直接沖刷下面耕地,二是防山豬進去耕地搗亂。


6098d5f04240c107b9688753ca57ce9d.jpg被餵食過的藍腹鷴,不太怕人! 唉!
7237fae0453d4f283f69c73769508a61.jpg5c1b6793dee4c3e6c776f40526505f4f.jpg古道連接了過去與現在,連接了記憶與情感,是條有故事的路,你會知道這些疊石是有意義的,你會感受到前人篳路藍縷的辛勞,也會更珍惜每次可以走上探訪的機緣。期待有機會再訪那深山中的石板屋!

ab90d286d58744a834162adcec14d99b.jpg

注意! 進入舊社務必抱持虔敬的態度,尊重在地原住民的文化、禁忌與權益。勿隨意翻動舊社物品。

行程記錄

0755 停車場起登

0825 日湯真岔路

0900 舊登

1129 四叉路口

1145 -1225探訪舊平和

1330 離開舊平和返程

1340 四岔路口

1550 舊登

1710 停車場

附註

這是笠頂山的國語碑,背面的字也是一樣

5616af83032bbcb49a34bbdd3d452ab4.jpg

皇民化資料引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A%87%E6%B0%91%E5%8C%96%E9%81%8B%E5%8B%95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