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爬山:接納孩子的每一個感受

  • 2,267 次點閱
  • 9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81404067767a6c56602064a0ebba38bf.jpg

「如果感覺到累了要說出來,然後自己休息一下。」
「我累了!」幼稚園小班的男孩,立刻笑著說
「真的嗎?這麼快!那你休息一下。」我驚訝的回應
「那你們要等我!」擔憂的提醒著正在前進的我們
「會啊,你慢慢休息,我們會在前面平緩一點的地方等你。」
「好了!我休息好了!」其實不到十秒鐘,他就休息好了⋯

與孩子一起親近自然,是正在實踐的一件事情,但與他們一同翻過海拔,倒是第一次體驗。過程中有相當多的體悟與感受,待沈澱之後能夠細膩的敘述下來⋯。原先,我們預計與兩個孩子,是大班與小班的姊弟,完成一趟高島縱走,也就是從高台山連走到島田山。選擇這趟路線,是考慮到途中會經過腹地廣大的柳杉森林,與乖張曲折的杜鵑純林。這兩處自然景色,我們一致認為孩子們到達時一定會有特別的感受,因為我們自己也很喜歡那裡的氛圍。還設想到,如果抵達後,要在那裡享用午餐,多一些放風時間,好讓孩子們自己可以與大自然產生感情和互動。最初,我們整個構想就是「自然與自然」。這核心價值就是:允許孩子能夠自然地與大自然有所連結。

a817bf0da4887e4faad3beab8ff6b0c0.jpg

關於允許與徵詢,可以說是我們與孩子相處時秉持的原則,這不光只是件原則,還得落實到我們與孩子互動的每一件事上。所以在第一次與他們爬山的過程裡,於登山口開始攀登前便提及了:如果有感覺到累,就自己停下來休息一會、如果覺得有點冷,就自己從背包裡拿出外套、肚子餓了渴了,就跟我們說,我們會等你們吃完再繼續行程。一切都循著孩子的需要,一切都照著他們的步調進行,僅是因為這是孩子與大自然相處的過程,我們認為自己的角色並不能干擾這一切的發生,不能從他們身上剝奪這些體悟與經驗。他們不再需要聽從我們的指令行事,而是從現在開始,讓身體與大自然充分的互動後,聽從內心的感受與身體的感覺。如果你感覺到累了,那就是真的累了,不需要否認,只需要接納這份累的感覺,然後試著表達出來讓我們知道。

ba9df83bde7407f512e26864b3ebf9e2.jpg

由於一切依著孩子們的步調,與內心的感受前進,我們並沒有抵達當初自己設想的預定地,卻也從他們的視野裡重新認識了這片森林。當他們沈浸在哪,我們就跟著沈浸在哪;當他們發現有趣的事物,我們就與他們一起感受自然裡那些有趣的事物;當他們累了,我們便就地休息閒聊著話;當他們露著燦爛的笑容,我們就能感受到在自然裡的美、悸動與喜悅。在孩子的世界裡,是沒有目的地的,他們是享受其中的代表,是沈浸當下的表率,永遠都在路途上睜著雙眼發現新奇有趣的萬物。有目的性的、替未來著想擔憂的⋯,是受社會化後腦袋裡的產物,所以在年紀越小的孩子身上,越感受不到無法抵達目的地時的那種遺憾、懊悔、怨懟與自責。換句話說,目的對孩子而言並無意義,他們能感受到的只有過程裡的每一個當下。還就讀幼稚園小班的男孩,返程時疑惑的問我:

「為什麼累的時候要和你們說?」
「為什麼累的時候要說呀?這是一個好問題,我想想⋯」
「對呀,為什麼要和你說?」他看著我,充滿問號的樣子
「因為你自己身體上的感受,我並不能感受到,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知道你到底累不累。」接續著說:
「所以如果你說了很累,那我們就可以一起休息一下。」

f9a5cc2319c52266dd39b49749d39851.jpg

傾聽,就是這麼一回事,當我們願意傾聽,孩子就願意表達內心的感受與想法。這是一個我從未想過的問題,而藉由他們的問題,也讓我思索起,什麼時候我們會開始意識到「讓孩子感受身體與心理,並且嘗試表達」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而當他們願意鼓起勇氣說出口時,我們願不願意相信他們所說的一切?孩子就是大自然,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不是嗎?那我們會怎麼與自然相處?我們會允許他們自由枝展像森林裡的樹?還是修剪整齊像盆栽裡供人展示?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