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路線
原本沒有打算要寫這一篇文章,因為我已經寫過不少篇關於親子健行安全提醒。但眼看事情在媒體上愈演愈烈,除了網友們一致的抨擊外,也不乏醫師們為這一個事件撰寫文章。為了弄清楚事情的原委,晨爸開始一路滑著PTT 搜尋被網友截下,已被刪除的原文。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個家庭帶著3歲的孩子朝登玉山的夢想之路邁進,回到家後將這個艱辛的過程寫成一篇文章。這也沒什麼,只要有完備的登山計畫,擬訂撤退規則,以安全為最優先考量,並規畫讓孩子享受旅程,親子健行上玉山是一件很美的事情。
那為什麼他們會被群起圍剿呢?當我閱讀完這夫妻倆的文章後,我理解了。輕率的態度,忽視裝備的重要性 (連風雨衣都沒有帶),未在排雲山莊訂餐、也未租用睡袋…等(自己完全沒有準備),對路線未做完整認識,最後發現他們體能也嚴重不足,並將旅程多著眼於父母的欲望…。言盡於此,其實我已經細數完所有他們所犯的錯誤,加上許多專家的評論,也不差我一篇了。所以我撰寫此文的目的,是想帶著大家回到帶孩子爬山的原點和初衷。
安全才是親子健行最首要的事
記得去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記錄片:赤手登峰,一位傳統攀岩的好手,為了追尋自己的攀登夢想及內心深處的平靜,他選擇了挑戰徒手攀登優勝美地公園之酋長岩。影片中除了令人緊張興奮的攀登過程,還有他在親情與夢想之間的重大抉擇。對於觀賞電影的我來說,也同時檢視了自己心之所向。攀岩家、登山家或各樣極限運動家因著各種不同原因,捨下當時的安全防護,而完成壯舉或失去生命,這些行動所帶來的生命及哲學意義值得我們借鏡,但不該成為父母帶孩子上山的方式。要知道,極限運動家們並不是以莽撞的冒險行為來從事活動,而是經年累月的練習及地形探勘,才敢勇於嘗試未知的領域,這才是身為父母們在帶孩子上山前應學習的態度。我要說的其實是:「身為成人的你,為了自己的冒險旅程而將自身置於險地,那是你個人的選擇,但是帶孩子爬山就該盡力讓全家保有安全的旅程。」
以下是我認為在帶孩子上山之前,父母們應有的準備:
登山計畫書:現今的資訊取得方法比過去容易的多,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為每一個行程撰寫計畫書呢?不管是路線、地形、水源、沿途的明顯標示,我們都能在健行筆記或其他網路平台找到資源,關於氣候,中央氣象局也有人性化的天氣預報App供參考,甚至可以使用手機下載GPX路跡,以防止迷途事件發生。再將糧食計畫、裝備及撤退計畫填入就是一份完整的計畫書,為了全家人的安全,我們能不做嗎?
計畫書內容:
- 車程計畫:登山口位置,集合、接駁及回程相關資訊。
- 路線時程表:為每個明確標示位置訂下預計抵達時間。
- 裝備檢點表:針對不同類形的行程,攜帶合適的裝備,並在出發前確實檢視。
- 天氣預報:隨時觀望氣候的變化,在預計出發日的前三天準確率較高。
- 糧食計畫:每餐的糧食規畫及攜帶量,了解路途中哪裡有水源可供飲用。
- 地圖:將地圖讀熟,了解將會在哪些岔路或明顯標示轉向,並了解每段路的地形狀況。
- 撤退計畫:為撤退規畫最合適、安全的路線。
裝備:事件中母親的文章提及,一路上有無數的山友勸他們一家人撤退,卻無法撼動他們的心志,我要說的是:他們決心令人激賞,卻又無知莽撞。為什麼山友會在第一眼看到當事人就認為他們不該上山?因為裝備。父親穿著牛仔褲,母親著逛街的羽絨大衣,帶著3歲小孩走在玉山步道上,山友們當然會費盡唇舌,是為了希望他們能夠平安下山。每個領域有每個領域合適的裝備,就像不會有人穿著球鞋攀上酋長岩是一樣的道理。在帶孩子上山前,有認真了解過該穿什麼樣的衣服,頭燈、雨具及其他無數裝備,我們都有準備好嗎?
撤退:帶孩子爬山的旅途中,永遠都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山永遠都在,(嘉明)湖也不會輕易的乾涸;這次天氣不好!這個崩塌我沒把握帶孩子通過!孩子有點不舒服,是否為高山症? 只要有任何影響安全的因素,撤退永遠是親子健行中的首要選項。朋友以這事件例,留言給我說:「如果以晨晨登山隊的標準,孩子的鞋子掉到難以撿到的地方 (撿拾有可能造成無法回復的風險),應該就會撤退了!」他說對了,我們確實會因此撤退。你有為你們家定義撤退標準嗎?有為每個一行程思考過撤退路線嗎?
高山症:玉山每年都有因高山症而離世的人,而大部份針對此事評論的醫生,也用數據說明了高山症對於孩子的風險。我認為帶孩子上高山,父母們絕對要認真看待此事,但也不用因此視帶孩子上高山為畏途。針對高山症的預防,從晨爸所寫「第一次親子健行好好玩」書中有提及:
- 維持好的體能狀態,平時就該運動,培養上山的體力。
- 睡眠充足,在上山前三天,讓全家人都有足夠的睡眠。
- 感冒、身體狀況不佳,不要勉強上山。
- 高度適應,在2000公尺左右睡一晚進行高度適應,在超過2000公尺海拔,避免單日健行上升800公尺。
- 平時就引導孩子,明確的說出自己身體感受,才能在山上判斷孩子的身體狀況。
- 健行過程隨時觀察孩子的身體及心理情況。
- 頭部頸部保暖,不要吹風受涼。
- 遇到任何疑似高山症情況,都要直接判定為高山症,應馬上下撤。
此案的父親從凌晨1點鐘出發,開車至東埔,然後從塔塔加直接走至排雲山莊,除了沒有足夠的睡眠外,加上單日上升海拔3400公尺,是將全家人置於高山症的風險中。
換個角度想,以上的安全考量不也是每位親近山林的人們應具備的態度嗎?以此為鑑,讓等我們下山的家人安心,也讓社會資源用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
父母的心態
你帶著孩子爬山的初衷是什麼?晨爸曾經詢問過親子健行社團裡的父母們,因而收集到大量的理由,不管是有目標性的或是想要改變現況的,都是父母們對於孩子本身及親子關係的期待:讓全家人遠離3C,從爬山中改善過敏體質,建立健康強壯的身體,培養孩子勇敢及獨立的性格,學習慢活的生活態度,親子關係更緊密…等,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初衷。
帶孩子爬山,絕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用來炫耀的工具。
不管是郊山、中級山或高山,請父母先放下登頂及收集山頭的想法,想想你們帶孩子一起爬山的初衷,並試著與孩子一起享受過程。
孩子的想法
在眾多評論文章中,我比較不認同的是:「孩子被帶到山上,是因為他們沒有決定的權力,所以是無辜被虐的。」
當事人的情況,我確實不知,所以無法評論。但用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這句話,等於讓努力帶著孩子翻山越嶺的父母們被誤解,我實在不能接受。
我所看到的是,許多親子健行家庭在每次的行程中,充份讓孩子參與準備及決策。我們理解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要懂得尊重他們;孩子也在旅程中漸漸懂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不該因為年紀小就要他人禮讓自己。
所以回應那句評論,他們不是沒有決定的權力,我們在每次的行程中學習,找到親子之間的平衡點。更進一步,在孩子往後的人生裡,我們依然會尊重他,尊重他們選擇人生方向的權力。
晨晨3歲時 自己走到松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