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的清晨,豐鄉瀑布還潺潺傾訴著山丘的寂靜,我來到人煙稀落的橫山大山背。瀑布掛在路旁小山壁,雖非大家閨秀,清澈泉音仍空靈悅耳。瀑布不遠處有座糯米古橋 ,儘管雜草蔓延遮覆,橋下小溪依舊為它涓涓吟唱。
豐鄉瀑布(附近有停車場)
瀑布不遠處的 糯米橋
今天的目的是騎龍古道 。開車上大山背人文生態館,停車場櫻花楓樹紅艷迎人,這僻靜的山區,並非想像的寂寥。
人文生態館(豐鄉國小)
路旁楓樹
停車場
小黃睡夢正甜
人文生態館尚未開門,看花賞景之餘,從解說牌得知此地是漫畫家劉興欽老師的故鄉與小學母校,真令人不勝欣喜。無意中,竟來到仰慕的名人成長地。懷著偶得的喜悅,我走進也許是漫畫家小時曾踏過、奔跑、追逐過的古道。
古道入口是杉木林(圖中二號入口)
古道自是穿梭山丘間 ,樸素平凡,若要提特色,幾座垂垂老矣的糯米窄橋,倒是多過別處。橋已老 ,卻仍舊堅固屹立,是在守候什麼嗎?我猜想,那遙遠的孩童爛漫笑語聲,也許還在它老人家耳裡回蕩。
糯米橋一
步道
楊家石柱屋(地圖所標示,無人居住。)
不久來到一處楓香林,景緻倒是清幽,滿樹紅葉時 ,想必能增添古道風采。
楓林段
過楓林再往上
看到 楊家舊雞舍
古道不長 ,穿過楓林 ,見一廢棄的磚牆,即到楊家石屋。走上階梯,小狗吠叫相迎,一位長者聞聲步出石屋 ,我點頭示意,老人家也和藹招呼。長者是古厝主人之一,生於斯長於斯,後來離鄉就業,晚年才又回歸故里。他說小時候就是走古道去小學讀書(現在的人文生態館),國中則更需走將近兩個小時來回竹東上課,冬天都得攜帶燈火照路。早時的艱辛,幸福的後輩豈能明瞭?不過,也許是年少的鍛鍊,長者早逾古希,身體依舊健朗。這古樸的三合院紅瓦石屋,歲數已超過百年,長者熱心的向我敘說老家建造歷史,引我進廳堂參觀石屋內部,我也向他探詢昔日山中生活的點滴…。
楊家石屋
屋前視野開闊,青山疊翠。
連綿山巒環抱下,紅瓦三合院更顯樸實溫婉。
炊煙裊裊的日子 ,是許多年長者記憶中溫暖的鄉愁。
座落山巒中的紅瓦石厝,屋色已隨歲月褪去鮮豔,樸實懇切的人情,卻依舊伴著老屋宇,在平淡的古道上微微散發暖意。
告別長者與古厝 ,返回古道我想著:已習慣異地城鎮生活的長者 ,為何會在暮年回到這生活不便的山中?古道、老屋、老者,或許彼此相伴數十年的情愫,再也無可比擬。
回程:
楓香林
山頭的大楓樹
石板小徑
糯米橋之二
糯米橋之三
停車場的楓香
回到小學,應說是大山背人文生態館,我進去參觀蘊育漫畫家的昔日園地。其實我並不愛看漫畫 ,卻於年輕時在書店看到劉老師的鄉土漫畫就愛不釋手,漫畫背景是早期的臺灣鄉村,內容生動有趣卻又富含教育意義。現在館中仍簡單陳列展示劉老師的作品,而園地雖迷你 ,創意的裝置卻能觸動人心。
櫻花張著紅紅喜幛
感人小語
文創氣息濃厚的裝置
祝福旅人的詩句
面朝大山,相看兩不厭,青山多嫵媚!
小學回憶
教室設有餐廳與展示館
一道山中小澗,幾座糯米舊橋,古老的石屋,曾經的小學校,幾近遺忘在如流的時光中;一條平凡的古道,彎身來回,輕輕串起,串起的還有那過往的溫馨人文小事。走一趟騎龍古道,讓今日的小事,成為每個人明日的故事。
~~~~~~~~~~~~~~~~~~~~~~
下午時間尚早,於是到內灣回味那久遠記憶中的野薑花粽,還有走走尚未走過的內彎吊橋 。
路旁小村的櫻花
先到內灣吊橋
煙霧朦朧
也似山中佳人
吊橋下 ,美麗的油羅溪。
溪床上芒花點點
過吊橋,走到竹籬 碧綠處,返回老街品嚐野薑花粽,滿口芳香踏上歸途。
感恩語:
早期農村鄉土的樸實人情,是臺灣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