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簡單的簡單指引 成就你我登山的方向
北區郊山達人-藍天隊隊長江啟祥專訪
經常走訪北區郊山的山友們,多半都曾看過這樣的牌子:紅白色的方框寫著藍天隊和叉路方向、時間等資訊,讓人不用再多做遲疑、放心地跟著指標取往自己的目的地;又或是在腿痠腳軟的關鍵時刻,信了指標上所寫的終點所需時間,拼出最後的氣力繼續往前走……
這些,走過路過,你我也許都曾享用,但你知道牌子的主人究竟是誰?且為什麼會這麼做嗎?現在就讓健行筆記為你揭曉!
依然充滿活力的藍天隊現任隊長-江啟祥
緣起藍天隊 踏足北郊三十載
隸屬於中華山岳協會底下的一支小隊,藍天登山隊,起初是由三位熱愛登山的詹氏兄弟與其他愛山的夥伴於民國73年共同創立。第一任隊長為詹氏兄弟中排行老七的詹清波先生,也是現任隊長江啟祥的登山師父。從東北角到北橫,粗分成大大小小三十幾區,每條稜線上幾乎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而走過了北部郊山-踏查開路的黃金年代,時至今日,每個周末隊內仍會有三十幾位成員一起相約爬山、維繫情誼!
江啟祥及師父詹清波持建中登山社旗幟留影(江啟祥提供)
爽朗的江啟祥自承,讀國中時,自己就已非常喜歡大自然,想當個農夫也很羨慕能夠一直親近山林的人。放假時間幾乎都往山裡跑,一開始踏入山旅就是跟著岳界的前輩走,到後來慢慢大夥一起尋覓基點、綁路條、做路標、印製地圖冊彷彿也是一連串偶然的過程。「既然我們是在走前人走的路,我們就應該把路整理好,讓大家可以繼續使用,不是嗎?」從江啟祥口中說來,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從以前到現在,江啟祥說:「放假待在家裡會頭痛哪,出去就好啦!」(江啟祥提供)
那些年的登山裝扮,帥勁不減啊!下方照片的最右邊為江啟祥。(江啟祥提供)
解密!藍天隊名稱與標誌
而說到藍天隊命名的緣由? 江啟祥秒回的一句:「因為好天氣啊!」直白道盡所有愛爬山的人每次上山前的渴望哪,畢竟誰不喜歡藍天白雲的好天氣呢!至於隊徽的設計,就算看過無數次路標路牌,不解釋不明白啊!原來隊徽裡三角形中間的的標誌,其實是那時候的詹氏兄弟和日本亞細亞航空借來使用的,難怪讓許多山友感覺有點眼熟,至於那個讓人摸不著頭緒的「JANE 7」所代表的意義正是詹清波先生的姓氏以及排行老七的意思!
藍天隊路標條。最上方的三角形內為與當時的日本亞細亞航空借用的標誌。(江啟祥提供)
指標的誕生與新生
就決定是你了!
然而當初綁路條、做指標-單純服務山友們的小舉動,一路走來並非沒有招致批判的聲音,曾被投訴過、檢舉過,也被不歡迎登山客經過的農家擋下去路。但江啟祥說,首先我國的登山環境可能就和其他國家不同,不可能完全搬移國外的作業模式,特別是在藍天隊經常走訪的北部郊山路線,芒草箭竹叢、雜木林,甚至是常見的駁坎遺跡等,環境上恐怕不一定都適用設木樁、塗油漆、刮樹皮、綁彈簧等方式,最後幾經思考、綜合起來,他們還是選擇了「固定路牌」!
竟然可以在山下見到簡潔大方的路牌本尊們,覺得不可思議!(江啟祥提供)
路牌的演變過程
而最早其實是在民國70幾年時,由一群同屬華航單位的登山隊伍,利用飛機修復廠的廢材在山上固定路牌,藍天隊才開始仿效這樣的方式。最早他們採用的是白鐵製的路牌,但因重量較重,且購置、攜帶、固定起來較費功,後來便改用大型的白色墊板,請工廠裁切成指定大小,搭配外圍紅色醒目噴漆,再手寫上重要資訊。現今仍悄悄發揮功用、普遍使用中的便是沿襲至今的白色墊板,只是紅色噴漆也已改成方便剪裁的紅色貼布膠帶啦!
最上方的大型方框用於標示山頭,第二個紅邊長方形用於標示小地名,最下方左右箭頭的用來標示岔路。(江啟祥提供)
新舊包辦 隨身攜帶
但不管是怎樣的材料都會有一定年限,在外面曝晒雨淋久了,路牌一般也只能撐個7、8年左右,塑膠路標條的壽命更短。且樹木本身會長大,固定的時候都會預留一定空間。幾十年的開路經歷下來,他們不曾刻意破壞山徑原始的景象或造成單一樹木的死亡,反倒是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常讓短短幾年不走的路再度陷入荒煙漫草,徒留已經被樹木撐壞的路牌,喪失安全引路的使命。這也讓他們上山總是攜帶著空白路牌,不管是新路踏查,還是舊路新走,有需要,路牌拿出來就開始重新固定上去!
基點百百種,同樣是礦務課的刻字「礦」,1000號以內是日治時代的金字旁,光復後是政府建設廳的石字旁!(江啟祥提供)
而看著桌上琳瑯滿目的各式路牌,江啟祥並未詳細去區分各年份的路牌長相,如果山友們想要滿足蒐集的樂趣,從他口中傾巢而出的基點小常識倒是族繁不及備載!從基點的種類:三角點(一等二等三等)、圖根點(源自省政府、總督府、專賣局、礦務課、殖產局…)到設立單位、材質等,都各有不同編號、不同刻字、守著不同的歷史緣由。近年來,他們也會將自製的路牌發給少部份的登山隊伍,讓他們同樣沿襲開路、做路、製作指標的公益精神為民服務,頗有讓後輩接力的意味!
當年同步刊載於報紙和「台灣山岳」雜誌的人物專訪 (江啟祥提供)
持續改良 為使用者著想
細心的山友也許也會發現,部份路牌近期旁邊也會加上若干橘紅色醒目布條,讓指標的存在更清晰。山頂的三角點旁,寫著山頭名稱、標高等、面積較大的方型路牌,也順應往來民眾拍照的方便,從定點固定改為用一條繩子綁著掛在一旁。想拍照拿起來隨你怎麼拍,用畢再放回原位就可以了。而問到路牌上標示出的時間一事…江啟祥大笑:「當然都是我們親自走過、估算出來的,但是僅供參考啦!有時路況改變等等都會影響,但是有寫還是會讓大家比較安心嘛,所以你沒看我們都有寫『大約』、『大約』啊!」我與眼前的這位前輩相視而笑。除了不斷改良、精進,以符合大眾的使用需求和指示作用的最高準則,不意外的,這樣一位樂天、永遠年輕、充滿熱忱,又帶有些許頑皮的登山人,讓大眾認識與記得的,或許是那總是一瞥而過的路標路牌,但它背後的精髓顯然不僅僅於此啊!
當年的江啟祥帶著妻兒一起上山的幸福合照(江啟祥提供)
開路使出渾身解數 無私只為分享
開路工具與分工
如果再回到藍天隊開路的一身本領,隊內自有一套一進山裡、自動到位的分工模式!在山下,常常僅能以地圖和有限的資料研擬好從哪裡進、哪裡出,踏入山區後,行進的原則就是盡量不分開行動、當天往返不摸黑。一行人30人左右,經常是前段的人手拿草刀砍路,中段的人協助判位、拿掉剛砍伐下來的樹枝草葉、整理出更清楚的路跡,再由其餘的人綁路條、做出指標等。身上工具每次都會攜帶的是:雨鞋、草刀、鋸子、繩子、定位用的指北針、GPS及釘指標的工具等。來得及的路線一天就能踏查完畢,或者更有甚者花費三、四次以上都不為過!
如果沒有人特別整理過,除了無數雜草、倒木…你絕對看不出此處曾是藍染產業的菁礐遺址,被埋沒的歷史成了一段很雜很雜的路徑,平時登山客可能巴不得花5秒就踏過!
小休的同時,藍天隊的成員們操起草刀、聚集枯枝雜葉,專心地開始整理。
整理完成的菁礐池,是古時臨溪修建的藍染建設,上上下下大夥一併整理了或深或淺、或圓或方共4個池子。看到古早的遺址顯露出它真正的模樣,著實讓人開心!
固定上新的路牌,外加醒目的橘色標條,這樣人們就不會錯過了!
非親自走過,那些僅存在少數地圖與少數人回憶裡的古道只能憑空揣測,更多時候,在山裡遇上蜂螫、恙蟲咬、迷途,或者不巧天黑了,一群人緊急就地待一晚生火取暖,每一條路線走來艱辛,卻也成了如今津津樂道的難忘趣事!而完成全區大部分路徑探查的毅力與恆心,後來也化成一筆筆珍貴的地圖資訊,甚至印製成冊、半送半賣地讓其他山友周知!
江啟祥說:「因為習慣出門都會帶刀,刀就是我們的枴杖啊!」(江啟祥提供)
印製成冊的豐富登山圖資檢索圖集,現在還是買的到喔!(江啟祥提供)
有限的資源 沒有終點的志業
路線本身的選擇上,一開始是以找基點、獨立標竿等目的為主,說是探勘性質,隊長本人十分謙虛,說是近代北部山域開路探查的先鋒,許多登山人可就是有目共睹了哪!
因為早期的登山資料相當欠缺,當年江啟祥一群人開路使用的還是更早於經建版本的軍用地圖,及部分源自地政事務所的檢測資料。從事前的路線構想、資料蒐集,到實地行程中的來回判位、砍路、紀錄、製作路標,再到訪問當地人家、確認紙本與口述歷史中間的差距、反覆辯證,找尋鄉誌、古地圖中的蛛絲馬跡,儼然是在做一門嚴謹的學問來著!那麼多看似與登山毫不相干的山下功課,如此費時費工,目的說穿了卻簡單到不行:「只為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條路線啊!」
「你越是找不出來那個地方,越是想去走啊!」(江啟祥提供)
「路」都開好了 不怕你來走
如果說人類最原始的好奇心,讓他們一群人不斷地往山裡追尋、拼湊出古道完整的樣貌,那麼大費周章沿途固定路牌、整理路徑的初衷又是什麼呢?答案已經出現過了:分享以外還是分享哪,而這也是訪談中最常聽見江啟祥提及的兩個字!
當年的江啟祥,雖已接下隊長一職,卻是十人左右的開路團體中年紀最小的(江啟祥提供)
開路三十幾年來,藍天隊大多都是依循著既有路底去做整理和修復,可能是農路、獵徑或軍用道路,不管是原本脆弱的地形塌毀了,或是受到自然的反撲,草長了、路被埋沒,隊員們親身走過,若非能讓自己和其他人安全往返的清晰路徑,就會動手整理。「我們有試過,就算我們花幾個鐘頭開路,後面的人平均只須要走三分之一的時間!我們沒有所謂的『秘境』,我們能走別人也能走,越多人走越好,我們就是希望分享啊!」
與前後隊友互相溝通,開路也是一件需要團隊合作的工程哪!
做路的現場,也會有陡崖或窄徑瘦稜,要顧自己還要顧著修築路線,十分辛苦,他們卻甘之如飴!
做路做到心坎裡 想的永遠比你多
除草也好、綁繩子也好,還有最為人所辨識出來的固定路牌一事,無非是希望替路徑維護一個更好的使用狀態,不想讓好不容易現蹤的古道淪為曇花一現的煙火,而是能夠源遠流長地被使用下去!對於山徑本身的用心,還有無私的奉公精神無一不體現在他們做路的細節裡!
不只是自己能過就好,把路整理好,這樣自己和後人都能享用(江啟祥提供)
即將要過的小溪,藍天隊的大哥們立馬把繩子拿出來綁,方便後人安全渡溪
倘若遇見困難地形需要做確保,有人問綁好的繩子為何使用完不收回來,江啟祥笑回:「欸你自己走都有困難了,還要把繩子收回來?!」上到登頂的平坦地或基點,也總是會把腹地清出多一些空間,讓後來的山友可以休息或是好好欣賞風景。其餘的時候,除草伐枝,在不過度破壞原始環境的前提下,只開出大約一米、人身可以過就好的寬度,砍也只砍刀能伸到的長度。對於部分人士的批評,江啟祥覺得遺憾,也覺得有些是矯枉過正!
拿出工具包裡的空白路標牌和筆,眾人在一旁休息,江啟祥則細心地寫上指引的資訊
拆掉舊的指標,固定上新的。有些路線,藍天隊按時一年會去修徑整路一次!
江啟祥本身登山經驗豐富,對於開路流程、路徑辨別、錯綜複雜的取徑技巧,信手拈來都是一長串寶貴知識,但這樣一位登山人心心念念的,三句不離分享,五句不離安全,考慮到的卻從來不只有他自己。「只要有人持續在走,固定執行除草整路的工作,加上適當的指標,那這就是一個安全的步道啦!」
期盼官方力量扶助 民間努力不懈怠
經常被邀請去市府單位、林務局等開會的江啟祥也感嘆,與其讓民間的登山團體去綁路條或做指標卻又引發反彈,如果公家機關願意編列固定的預算、動用官方的機具和人力去整治規劃,再由用路的一般民眾、山友或志工團體定時巡視、適時監督回報,他本人認為才是最實際的做法,也非常樂見其成!
現在即使有極少數步道看得見來自官方的努力,但做了防迷地樁,為何不順便做岔路指標,做了指標,為何不一併除草整徑;一面希望仰賴志工團體承擔除草整路的責任,卻同時蓋好步道就丟著,不願正視龐雜山徑牽涉到的多元面向和可行性,反而劃定範圍和種種禁令、就是不希望「活動力太高」的登山客們走在非他們規定的路線上;花費大把經費、以進口石材和枕木建成步道,卻未考慮國內的氣候條件,不僅修繕不易,且走起來生硬窒礙、容易滑倒,遠不如百年來先民使用至今的手作步道來的自然舒適……
如果僅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他們,會覺得真傻啊;以一個參與者的角度試著體會,則會覺得台灣的山有這麼一群傻子存在,真的很讓人欣慰!
這些頗為無奈的建言與直指官僚心態作祟的沉痛呼籲,多年下來並不見太多起色,政府為民眾創造更好更宏觀之登山環境的決心,遠如隔山的展望。不難理解,起身憑藉自己的雙手、自己的方式和其他愛山人分享步道,最後就成了江啟祥一群人篩選下來最務實的作法了!
北部路線集大成 出版圖集怎麼買?
秉持著一貫的初衷:資訊分享,目前藍天隊出版的著作有【大台北地區-登山健行路線圖解】、【大台北地區郊山-紙上登山導遊專輯】第一至第十二冊,和【台灣三角點明細】。現今在許多郊山步道入口看見的鐵製大型告示牌上的地圖,就是當年北市府選用了他們的圖集製作而成的!
有時一張地圖上的所有路線要先全部走過,就需要半年,而一本圖輯裡就有100多頁。(江啟祥提供)
在那個電腦、科技都還不是那麼發達的年代,眾前輩土法煉鋼編纂成的一頁頁手繪路線圖,令人驚艷!大約每兩年,他們就會把期間走過的地圖和路線資料紙本化,各人不求名不求利,貢獻同一個目標下所需的各種專長。雖然現在差不多已飽和的資料庫,及網路閱讀、新型圖資工具的潮流,讓這樣的產出逐漸式微,但有興趣的山友們依然可在中華山岳協會、登山友、登山補給店購得。隊長說:「200頁以內的50塊,超過200頁的100塊啦!」沒有成本等功利計算,單純讓使用者付費,重點只想讓更多人享受爬山的快樂呀!
最想與健行筆記的山友們分享的話?
「就是要分享啊,然後一起作義工吧!」江啟祥說。
互相分享,讓登山的人們和自然環境獲得更開放、更便利、更安全的正向循環。路,從來就不會天生那麼好,一定是有人整理過才能讓後面的人走的方便、走的安全。刀具本身具有一定風險並不建議攜帶,但若有山友團體願意,在謹慎使用的前提下,登山時順便以一般花剪和鋸子等工具砍去路徑上多餘的草枝,不過順手而已!與其等待其他人付出行動,他鼓勵大家何不從自身做起呢?
不吝於分享資訊,更不吝於帶人爬山,這是藍天隊傳承至今的原則(江啟祥提供)
一路的登山歲月裡,江啟祥沒有最難忘的開路經驗,沒有最鍾愛的特定山區,只有被好奇心和對山的熱忱不斷驅使的實際行動!訪談的最後,問起近期的登山行程,他從協助千里步道協會繼續探查淡蘭古道主支線,說到台北天際線步道計畫,再到北部古道的土地公廟大調查…那神采奕奕的眼神,我們知道:他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