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大飯店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後灣以海鹽文化走出自己的路

作者:李育琴

恆春半島西側的後灣村,過去幾年因陸蟹棲地上的大型飯店開發案引起爭議,保育與開發間的拉扯頻上新聞版面,也讓更多人認識到這個傳統漁村聚落面臨的困境和轉型。面對飯店業者提出以開發帶動社區產業的經濟誘因,當地保育團體力抗業者提出「生態旅遊」的發展想像,認為大型飯店開發不僅破壞珍貴的陸蟹棲地,更會將恆春半島的觀光資源帶向不永續的末路。

「生態旅遊」近年成為恆春半島的熱門辭彙,在墾管處和專業團隊的積極輔導下,恆春半島社區生態旅遊陸續起步,博得掌聲。這種兼顧環境生態保護和遊憩休閒的旅遊方式,對於生態敏感地區是值得推廣的發展方式,讓社區民眾在保育自然資源的同時,也能獲得經濟收益,社區產業得以永續發展。

後灣與其他恆春半島生態旅遊社區不同的是,在墾管處還未進入社區推廣輔導時,當地居民就已經開始做生態旅遊了。

後灣豆腐小學堂。攝影:李育琴


一面擋開發、一面積極擘劃未來

源於保護家鄉環境的初心,一面抵擋大型開發案、一面思考另一條社區該走的路,由後灣居民「黑貓姐」楊美雲和夥伴成立的後灣人文暨生態自然保育協會,從生態環境和後灣人文歷史導覽切入,帶著遊客認識當地珍貴的陸蟹生態和鄰近的龜山遺址。在導覽解說的同時,也讓遊客協助後灣海域淨灘,並且品嘗在地風味菜。

一路走來,這樣的模式漸漸讓更多人認識後灣,關注這個傳統小漁村在恆春半島的定位和發展。拒絕了大飯店的進駐開發,傳統漁村就沒有發展的可能嗎?

近二年,黑貓姐和夥伴們開始「後灣豆腐小學堂」的推廣,這項讓遊客認識恆春半島海鹽文化的體驗遊程,在過去幾年的嘗試中很受好評,把半島居民掃鹽、煮鹽的傳統文化,發展成讓遊客深度認識後灣、了解環境土地議題的體驗遊程。

珊瑚礁岩的壺穴是過去半島居民收集海鹽和鹽鹵的場域。攝影:李育琴。


從頭發掘半島居民的海鹽史

七、八年前,黑貓姐為了推廣海鹽文化,走訪社區訪談耆老,尋找過去人們使用海鹽的方式。根據她在恆春半島所做的調查,從前原住民居住在此地時,就有到海邊取鹽使用的歷史。

「透過田調發掘以前祖先如何找鹽、如何去珊瑚礁岩把鹽拿回來,如何用鹽鹵做豆腐,」黑貓姐回憶道,「小時候家人生活在一起時,媽媽還會去海邊掃鹽,拿鹽鹵回來曬鹽。」

半島的人們取鹽方式和台灣中部地區曬鹽場不同,他們必須走進海岸外的珊瑚礁岩,那裡因海浪沖蝕而形成的壺穴,蓄積了靜止的海水,在冬春無雨季節陽光照射下,海水蒸發,表面形成了鹽結晶,居民將結晶的海鹽和鹽鹵收集起來,帶回家製成食用鹽。

村民也有利用水泥構築曬鹽台以曝曬海鹽,他們將結晶鹽收集起來用竹篩過濾晾乾,稱為「掃鹽」;而潮池中未蒸發的海水又稱為鹽鹵,取回後加熱「煮鹽」,可取得較細緻的食用海鹽。剩下的鹵水則以瓶罐收集起來保存,可作為製作豆腐的凝固劑。

今天後灣村的年長婦女並沒有忘記海鹽要如何取用,只是市面上出現精鹽後,到海邊取鹽的過程太辛苦,慢慢的就不再去取了,食用海鹽的文化因此中斷。不過,經過黑貓姐的推廣,當地很多媽媽們又開始取海鹽利用,尤其冬季曬製蘿蔔乾等醃漬食品時,天然的海鹽是最佳調味劑。協會也出版了《落山風下的鹽花阿嬤》繪本,用故事向下一代傳承當地海鹽文化。

遊客在後灣體驗傳統煮鹽。圖片提供:楊美雲。


用海鹽述說土地與人的生命故事

「後灣豆腐小學堂」煮鹽和鹽鹵豆腐的製作體驗蔚為口碑。在解說恆春半島海鹽文化時,黑貓姐會跟遊客述說聚落的故事,有關土地與人的互動歷史。過去在政府禁私鹽、課鹽稅的時期,人們生活困苦該如何面對家前有鹽卻不得取用的痛苦;還有海鹽與傳統產業、在地食材、環境保護的相互關係。

「遊客喜歡聽故事,」黑貓姐說,「現在很多人都知道我們的土地面臨很多問題,可是公部門沒有拿出魄力,於是當我講這些土地的故事時,很多人很感動,總是給予鼓勵,說這條路要繼續走下去。」

食用海鹽取之於海洋,也要懂得保護海洋。「保護海洋就會有乾淨的鹽可用,」黑貓姐解釋,「我們靠海維生,使用它,如果海洋沒有污染,這個鹽就可以一直使用下去,污染了可能就無法吃到乾淨的海鹽。」

取之於海也要保護海洋,與社區民宿一起發動淨灘行動。照片提供:楊美雲。


環境是最重要的,即使是解說後灣潮間帶生態、海鹽文化,也總是把環境說在前面。她提到,去海邊取鹽鹵時,礁岩區滿是垃圾,海洋中的塑膠微粒也是一大問題。「我們的生活跟環境密不可分,然而我們在使用的當時卻忘了如何保護它,」黑貓姐拿海鹽來做環境教育,提醒人們使用如此天然的東西,應該要有永續利用的保護機制。


生態旅遊:社區共享、環境永續

在後灣豆腐小學堂體驗上課,黑貓姐不提供塑膠袋、寶特瓶,遊客要買豆腐、豆漿、醃蘿蔔等都使用回收的容器、玻璃瓶,這是她給人的鮮明形象。不過楊美雲說,儘管感動的人多,當要求民眾實際將減塑落實在生活中,或者要公部門在政策上把環境生態擺在前面,還是有一大段距離。

使用後灣海鹽製做當地風土食物,醃蘿蔔、味噌、豆腐乳等。攝影:李育琴。


欣慰的是,隨著黑貓姐的海鹽文化體驗受到注目,墾管處在輔導後灣社區組織發展生態旅遊時,海鹽豆腐DIY也成為一項重點活動。此外,墾管處試圖要將後灣陸蟹棲地劃設為生態保護區,讓飯店業者的開發案必須另尋他途,然面對地方政治壓力,官方保育力道仍有待努力。

墾丁每年吸引700萬觀光人潮,相較已過度開發的大街,臨近龜山和海生館的後灣,有著天然海灣和沙灘、寧靜的聚落氣息。回首2007年,保育團體為力抗財團大飯店,反對以經濟為口號奪取自然資源,提出了生態旅遊的發展方向,楊美雲認為,當時的訴求是有效而成功的。

如今後灣社區已開始走向生態旅遊,後灣逐漸為人所知、吸引遊客停留遊憩,楊美雲說,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更應思考生態旅遊所強調的社區共享、環境永續的目的和宗旨。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