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於臉譜 《貼就有效:學會肌能系貼紮,從此不痠不痛,不再運動傷害!》
近年來常見運動場上或復健治療時,許多人會在皮膚上貼著彩色的彈性貼布,引起不少好奇的眼光與注意,如此繽紛色彩的貼布,到底是做什麼用的呢?
其實這些看似酷炫又有保健效果的彩色貼布,是由日本的加瀨建造博士(Dr.Kenzo Kase)於1982年發明的肌能系貼布(Kinesio Tex)。這種貼布和一般常見的藥性貼布不同,它是不含藥物,且具有極佳彈性的貼布。又和一般受傷後使用的彈性繃帶不同,不需要層層包裹。
所以,肌能系貼紮正是利用貼布本身的彈性和黏著力,與皮膚產生牽拉或壓迫的作用,進而產生固定、支撐、促進或放鬆的效果。而這樣的貼布為什麼能發揮神奇的效果呢? 首先,就讓我們從了解貼布構造開始,認識肌能系貼紮的神奇之處。
肌能系貼紮的學理依據
肌能系貼布外觀雖然只是薄薄一片,但內層結構卻不簡單。每個層面結構,都關係著貼紮療效功能的發揮!主要的結構可分以下三層:
- 【第一層】近似皮膚質量與厚度的高品質棉織布
織布裡面富含彈性纖維絲,讓貼布具有良好的伸縮能力,可延展到原長的140~160%,這可不是普通貼布可以做得到的喔!
- 【第二層】高規格醫療等級、且不具乳膠成分的低過敏性壓克力膠(熱感膠)。
將此膠以波紋狀或指紋狀塗布於棉織布上,使得貼布更透氣,更服貼而且不易使皮膚過敏。
- 【第三層】背襯紙。
在於維持貼布黏性、避免相互沾黏,並有尺規線提供貼紮裁剪時的參考。因為肌能系貼布富含彈性纖維絲,貼布的回縮力會作用在身體的五大系統,分別是-皮膚、筋膜、淋巴循環、肌肉、關節,進而產生各種影響。
皮膚
皮膚可分為表皮及真皮,表皮層有各種不同的感覺受器,可以反應壓力、痛覺及其他感覺。所以當我們的貼布貼在皮膚上,會對皮膚的神經產生刺激,來減少疼痛與壓力。
筋膜
人體結構是靠著包覆住全身的淺層及深層筋膜所支撐。淺層筋膜位於皮膚與肌肉層之間,深層筋膜則提供肌肉、神經與臟器之間的固定與保護。肌能系貼紮的效果可以透過皮膚和淺層筋膜,轉移到深層筋膜和肌肉,讓筋膜的結構與張力正常化。
正常的筋膜組織(排列整齊) 受傷的筋膜組織(排列紊亂)
淋巴、循環系統
藉由具方向性的貼紮,可以提高皮下組織的空間,進而引導淋巴、循環系統的體液向心回流,從而減輕水腫和淤青。如下圖所示,有貼貼布的地方,皮下組織空間較大,淋巴循環沒有鬱積。
肌肉與關節
肌肉與關節的收縮能力與活動度會影響人體的動作。藉由貼紮的方式及張力的大小,可調整關節周圍肌肉的收縮與伸長的能力,避免關節因周圍軟組織的不平衡而影響活動與肌力。當身體受傷時,會產生發炎反應,此時身體的纖維母細胞會增加活性,導致肌肉、肌腱與韌帶纖維化與沾黏,引起肌肉緊繃與關節的活動變窄。
簡言之,肌能系貼紮可以影響筋膜的張力,讓身體維持正常的活動,進而打斷沾黏並且提升正常的組織功能與新陳代謝。藉由肌能系貼布,可促進循環系統、保護受傷部位、提升身體功能,使身體狀況達到最佳化!
貼紮的使用時機
肌能系貼紮可以作為平時生活的保養,或是運動前的傷害預防,運動時的防護,及運動受傷後的治療。
運動之前,我們可以針對使用強度較強,或是預期較易受傷的部位,事先做好防性的貼紮。運動時,也可以運用貼紮來促進肌力,延緩痠痛疲憊的產生。若運動受傷後,更可以使用肌能系貼紮來減輕疼痛,促進修復,降低發炎。
所以,當我們身體有水腫、扭傷、拉傷、疼痛,或是需要固定、支撐、放鬆的時候,都可以使用肌能系貼紮喔!然而,肌能系貼紮也不是萬能的,如果受傷太厲害,還是要接受醫師診療,以免延誤病情!
選擇合適的貼布
為了讓貼紮發揮最大效果,請選擇具有良好回縮力、黏著力及透氣性的貼布。那麼,如何選擇合適的貼布?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判斷:
透氣性
棉織布的材質與黏膠的塗布方式決定貼布的透氣性。
質輕細緻的棉織布搭配波紋狀或指紋狀分布的黏膠,能使貼布具有極高的透氣性,可使貼紮維持較長時間,效果持續發揮。
黏著力與順膚性
黏膠的成分與塗布方式決定貼布的黏著力與順膚性。
黏膠成分的配方各家廠商不同,品質優良的黏膠膠性穩定,能穩定黏著於皮膚,不會輕易脫落,且會讓皮膚感覺舒適,不易發生紅腫搔癢的過敏情形。
織布彈性
棉織布的織法及彈性纖維絲的材質決定貼布的伸縮能力。
如果棉織布與彈性纖維的結合達到一致性,可以提升貼紮時皮膚的舒適性,讓身體執行大範圍的動作而不受限制。
未貼貼布的組織圖 貼貼布後的組織圖
市面上常見的貼布一捲是五公分寬,四公尺長,可以依個人需求剪裁不同長寬,以及不同形狀來使用。肌能系貼布有五種顏色:膚色、藍色、粉紅色、黑色、白色。基本上功能並沒有差別,就色彩學而言,藍色代表平靜,粉紅色代表興奮,黑色會吸光,增加黏著性,常用於運動員。端視使用者喜好而定。
相關文章
書籍相關資料
-
書名:貼就有效:學會肌能系貼紮,
從此不痠不痛,不再運動傷害! - 作者:侯雅娟 羅元婷
-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13年0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