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訊】玉山點滴:二十九年守山人的北峰歲月

 

     書名:玉山點滴:29年守山人的北峰歲月

     作者:李臺軍

     出版社:推文社

     出版日期:2013年05月15日

 

 

 

擁抱孤寂的守山人
  三十年雲海圍繞的山居歲月
  海拔3844公尺、日據時代設置的玉山氣象觀測站,
  氣象局觀測員李臺軍已在全臺最高點守著玉山,
  這一守,便是三十年。
  長年擁抱孤寂的守山人,卻樂在其中,
  愛上了玉山清明的點滴生活。

 

內容簡介

玉山,是臺灣人不滅的驕傲是人生攻占、突破自我的象徵性里程碑

李臺軍以感恩的心情回憶玉山觀測站的點點滴滴。玉山觀測站的工作採取輪值,但山上留守人員都只維持三人,李臺軍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極安靜環境下孤單作業。反而讓他有更多時間以攝影之眼觀察玉山的美、享受雲海圍繞的幸福、思考人生的問題。

能在臺灣的聖山工作何其有幸,名與利對他如雲淡風輕。身處高山,更讓他體會人類的渺小,知足就能常樂,人在福中知福,懂得珍惜所有。透過李臺軍在玉山的點滴分享,一以窺生活在玉山遠方的魔幻日子。

 

你從沒見過的玉山水、電、光、雲屬奇觀。李臺軍教你自然課本沒教的氣象知識!

  • 什麼是『布洛肯光』?
    布洛肯光又稱峨嵋光、觀音圈或反日華。在德國薩克森哈次山的布洛肯山第一次發現,因此,被稱為布肯光環。形成原因是霧或海因太陽光線照射效應產生的現象,當我們站在高山頂上或稜線上,背對太陽,面對遠方的雲海或霧就會映出自己的影子,以頭部為中心,形成一個外紅內紫的光圈。另外,在飛機上也有機會看到這種美麗的光圈。
  • 什麼是『耶穌光』?
    又稱「雲隙光」或「耶穌光」。是由數十道的光芒從敝光莢狀的高積雲隙傾瀉而下,那是塵埃及空氣中潮溼的水氣被光線散射而成。
  • 雲的小常識:獨家玉山雲屬圖解,及各種玉山雲之照片
    雲是由飄浮在空中微小的水滴或冰晶所組成,變化多端,為便於區分,一般分為四族十屬,族是按雲的高度來分,分高雲、中雲、低雲及直展雲。
  • 玉山雲屬一次全解析
    卷雲:是十種雲屬中高度最高的的雲。白色沒有陰影,呈絲狀,如鳥羽或白髮、馬尾,在日出前或日落後,會反映陽光,形成美麗的彩霞。
    卷層雲:淡淡的雲,很像細絲織成的薄幕,全部或部分掩蓋天空,常伴有日暈或月暈的現象。
    卷積雲:白色細小而成堆的雲,排列如魚鱗、漣漪,沒有陰影。
    高積雲:白色或灰色或灰白,由比卷積雲還大的雲塊群聚而成,形狀像棋盤。
    高層雲:灰色或淡藍色,常常全部遮蔽天空,當它遮住太陽時,直視太陽也不覺得刺眼。
    層雲:均勻一致的雲層,大部分呈灰色,像霧一般灰濛濛的,隔此雲看太陽,其輪廓清晰可見。
    層積雲:呈灰色或微白色,由許多較大的雲塊集結而成,各雲塊間的分界較明顯,偶而可見波浪的形狀。
    雨層雲:暗灰色的雲,使天空一片黝暗,會帶來連綿不斷的雨,因雲層深厚,太陽常被遮蔽而不可見。
    積雲:常是大塊濃厚的雲,底部平坦,頂部隆起像花椰菜,被日光照射部分潔白光亮,雲底則較暗。
    積雨雲:濃厚龐大的雲塊,垂直發展非常旺盛,底部非常黑暗,頂部像山岳或高塔,通常雲頂有一部分平滑,呈纖維狀或具有條紋,且常有平展延伸如鐵砧狀或大片的羽毛。

 

十六篇生活在玉山的點滴故事

  • 「看天喝水」:刷牙、洗臉、飲水、洗菜、煮飯……全靠雨水。想燒一鍋熱水洗澡請等下大雨。
  • 玉山的奢侈品:水果。所有食物多半山下運送上山,凡不是必需品(如水果,重又不易久放)皆為奢侈品。
  • 玉山伙食團:雞、肉水煮後再磨上鹽,魚則用油先煎好,一併掛在木梁下。夏季,高溫15~20℃之間,蒼蠅又多,每隔幾天肉就要再次水煮,不然,容易長蛆或有異味。
  • 天然冰箱:雪季積雪稍深時,將肉類放在水桶埋入雪中,做為天然的冰箱。攝氏零度以下時,葉菜類總會被凍壞,每逢入冬,「素食產品」自動改為根莖類及菜乾類。
  • 穿衣時尚OUT:日常穿排汗衣褲,外穿套頭毛衣較為保暖、長袖襯衫及雪衣,維持恆溫狀態。
  • 山中鬼故事:所有傳說中的鬼故事,人人都是親身經歷的主角。
  • 有拜有保佑:玉山上鎮守的媽祖婆,有拜一定有神蹟。

 

登山小常識:登玉山必讀五則入山法則

  • 封山期若超過半個月以上,進入山區就要格外小心肉食動物!從前峰到大峭壁沿途都有玉山黑熊的腳印及排遺,足見其徘徊和流連。
  • 遇惡劣天氣就不要硬闖入山。通常惡劣的天氣,不是風就是雨、雪或者霧,只要天氣不好,就容易迷路,而濕滑泥濘的山路,也容易讓人寸步難行。

 

作者簡介

李臺軍

一九五○年生,國立政大行專畢業(第十屆)。歷任阿里山氣象站技佐、玉山氣象站技士、代理主任。

  • 河海航行人員考試電信人員參等、貳等報務員及格
  • 高雄巿攝影學會博學會士
  • 中央氣象局高山氣象雲觀測講師
  •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高山氣象講師
  •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高山嚮導氣象講師

民國六十九年一月進入氣象局工作,半年後主動請調玉山氣象站,在臺灣的最高點擁抱孤寂二十九年。

朋友為他取了「玉山駱駝」的外號,因為他長期投入艱困的高山氣象觀測工作,一如駱駝堅毅耐力及韌性的精神。

玉山氣象站自成立近七十年以來,李臺軍是年資最久的氣象觀測員,如今他已完成最大心願:在玉山氣象站服務到退休。

著作

  • 《中央氣象局氣象學報》,民國八十年九月,冬季玉山風口、碎石坡風場與氣溫觀測分析。
  • 《玉山》民國九十三年,臺灣山岳雜誌出版。(李臺軍負責〈玉山觀景臺.玉山北峰〉一文撰文及攝影)
  • 《玉山氣象》,民國九十四年五月,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
  • 《雲遊玉山》與《雲:天空的魔法精靈。》,民國九十七年十二月,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觀光遊憩課將《玉山氣象》改版為正冊及別冊兩本叢書,以供遊客參考。

 

目錄

自序文

玉山觀測站示意圖
一 第一次的玉山長征
二 我是高山上的沙漠駱駝
三 玉山行路難
四 把屋頂掀翻的賀伯颱風
五 九二一地震,我在玉山上
六 玉山居
七 太陽能軼事記
八 柴火記
九 玉山上的食衣兩則

玉山天空的心情擬想

雲的小常識
十 屋脊上的國旗
十一 山中救人事件簿四則

登山小常識
十二 山中不可思議事件簿
十三 心誠則靈的北峰媽祖婆
十四 站狗熊熊
十五 漢聲小百科
十六 玉山上也有官僚

 

內文搶先看

玉山上的食衣兩則

在四○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生活多半清苦,對於飲食的要求不會太高,一切但求三餐溫飽,有時我想,如此景況應用在偏遠艱苦的玉山地區,也是可行的。

 

最簡單的食物,也像是奢侈品

伙食在日治時代是採配給制,數量比一般百姓為多,那個時期氣象業務是協助日軍作戰用。臺灣光復後,由公家採購請山青揹運到北峰,每月結算一次,菜則是個人購買再請工友負責揹運。由於那個年代,大家生活非常清苦,只求溫飽即可,不像現在講究卡路里或營養,飯是合煮,菜則個人處理,所以平常工友就非常辛苦,一要處理雜務檢柴,每班又要往返玉山阿里山運補油及米,雪季期間就不用下阿里山運補。

據曾於玉山站服務名老前輩們口述得知,在他們那個年代,飯通常由工友煮,菜則由各人自理,每逢用餐時刻,桌上的大鍋、小鍋及盤子,往往反而比人員還多呢。只不過菜色經常簡樸至極,一片高麗菜葉也能煮一鍋湯,至於青菜,最豐盛也不過三樣,哪像現在的人講究多變,還要兼及營養、口感。

水果在玉山上則完全屬於奢侈品。怎麼說?因為兩位工友每次上山接班,都得負責揹負公務用品及蔬菜,實在無法再勉強其增加水果的重量。另外高山空氣稀薄、紫外線強卻又日日低溫的特色,也造成人事上變動頻繁,大多數被奉派到玉山的同仁,沒過多久就急著請調回平地,工作上的分派老是在調整,也忠實反映在食材的運輸上。

沒有電,冰箱就派不上用場,早期職員是甄選自願制,後來才建立了伙食團,每半個月,工友接班後,先將雞、肉放進鍋內煮,然後再磨上鹽,掛在廚房木梁,魚則用油先煎好一併掛在木梁下。夏季,白天溫度高約15~20℃之間,蒼蠅又多,每隔幾天就要水煮一下,有時候,肉都長蛆或有異味了,工友只好先局部處理後再食用,這種情況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

工作同仁平常吃的米是工友每月都得下阿里山運補二十四公斤,雪季的米、罐頭食品、油由公家僱請山青運補上來。玉山雪季是從十一月至翌年四月,因此必需多補給一些存糧,米約三百公斤,否則遇到大雪封山就有斷糧的現象。為了減輕負載重量同仁大都準備菜乾之類物品,因為雪季積雪深,工友無法揹負太重的補給品。

唯一稍微受老天眷顧的時間,則是在雪季積雪稍深時,可將肉類放在水桶埋入雪中,做為天然的冰箱。然而有一好沒兩好,早晚室外溫度都在攝氏零度以下,葉菜類總會被凍壞,每逢入冬,我們的「素食產品」,則會自動改為根莖類及菜乾類。可以保存的罐頭類食品又容易吃膩,我們並不十分熱衷,逾保存年限二至三年的罐頭都不算罕見,甚至造成日後的大麻煩。

平常洗米水也是要留下來洗菜用,說是洗菜也只是浸泡,不可能像平地一根一根的洗。有時遇到黃鼠狼喝水不慎掉入水桶內,而腐化了,只好把屍體夾出,將水煮沸後再食用,所以人要適應環境而不是讓環境適應我們。有時遇到來登山的女士們上完洗手間要求洗手,當他們聽到水人喝都不夠,那有水洗手,個個面有難色,這也是沒有辦法之事,如果知道黃鼠狼之事,恐怕連水都不敢喝了。

從前缺水時,工友就要到舊宿舍前方斷崖下五百公尺水源處挑水回站用,同仁都不敢隨便用水。直到太陽能工程動工,多購置許多儲水桶。一九九六年購置一頓的不鏽鋼蓄水桶後,這才解決了站上用水問題,不過站上同仁仍一往初衷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如果將這些事情講給新進人員聽,修養好的會笑一笑,抗壓性小的,會說怎麼可能,時代改變了。

說起來,現代風行的「人性管理」思維,若是聽在當年玉山站的前輩耳裡,想必只會得到一句「門都沒有」。只不過,愈是需要逆來順受的高壓環竟,愈能彰顯身為人類的韌性。民以食為天,在十分靠近「天空」的玉山,卻有著截然不同景況,或許也帶點諷刺的玩笑意味,日後再說起來,都是苦中帶笑,又帶點驕傲的難得經驗吧。

 

山上的穿衣哲學

爬山的人都知道山區中的氣溫都比平地低,尤其在中、高海拔的區域,全年都是冬衣在身。在民國七○以前,同仁的裝備是自行購置,公家並沒有補助。因此,禦寒衣物就依個人耐寒程度而定,更談不上須有防風、排汗、快乾等功能,若能達到保暖的效果已算不錯了。

在日治時代,工作同仁的禦寒衣物及裝備:大衣、鐵製的冰爪是屬於公家配發,其它如手套、圍巾、襪子則屬於私人用品。同仁都是穿布質、棉質的衣物外加厚的夾克及大衣,但它有一缺點,走長距離的路,渾身上下經常是汗流浹背,一旦衣服濕了以後會緊黏住皮膚,非常不舒服,若遇到氣溫低與濕答答的天氣就很容易人體失溫。 

*本書書介由推文社提供

 

我要買書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