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錄「與虎頭蜂共舞:安奎的虎頭蜂研究手札」
4.2 遇到虎頭蜂怎麼辦
居家附近或是工作場所周遭,發現有蜂類出沒,就表示氣溫適宜、環境中有蜂類築巢的材料,而且鄰近地區還有蜂類需求的食物及水源。此時不必驚恐,就把蜂類視同蝴蝶、蜻蜓吧!有幸生活在良好的環境中,增添空中飛舞的新夥伴,不也很好?如果發現蜂巢更要感到高興,因為蜂類會選擇良好舒適的環境築巢,要雀屏中選還真不容易,表示附近的「風水」相當好。
但對於移來築巢的新鄰居仍要有所警惕,雖然一般動物在正常情形下,不會主動攻擊人們。在什麼狀況之下,動物會把特定的目標當成敵害攻擊呢?就是察覺可能被騷擾或被搶奪「食與色」,才會主動攻擊,將入侵者視為「敵害」,是動物的天性,人類亦然。
動物通常有領域性,為了保護佔有的棲息地、食物、配偶、子女及群體,只要私領域被「敵害」入侵,就會採取防禦措施。動物的防禦領域有大小差異,自衛防禦行為也各有不同,例如警告、威嚇、嘶吼、鳴叫、躲避、氣味標示及攻擊等,攻擊是最強烈的一種防禦行為。尤其生存在惡劣環境下的物種,為了適應環境,演化出特別的生活方式,防禦性也特別強。例如非洲的西非蜂(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原棲息地氣候炎熱、乾熱時期很長、沒有寒季,且蜜源植物缺乏。為了取得及保護食物,不但攻擊性強,採蜜量也很高,才能使族群繁衍。1956年養蜂學者將採蜜量很高的西非蜂,將引進巴西馴化,稱為巴西化蜜蜂(Brazilian bee)或稱非洲化蜜蜂(Africanized bee)。巴西化蜜蜂有採蜜量高的特性,也保有強烈的攻擊性。當蜂群被騷擾振動後,就會迅速出動數百隻蜜蜂攻擊,人們只要接近養蜂場400公尺的範圍,往往螫人致死。比虎頭蜂還要兇猛,所以又稱為殺人蜂(Killer bee)。
4.2.1 簡易辨識虎頭蜂的行為
人們在山野地區遇到虎頭蜂,如果能夠簡易辨識虎頭蜂的行為,有助於防範被虎頭蜂螫傷。常見到的虎頭蜂按照任務區別,可分為採集蜂、守衛蜂、巡邏蜂及攻擊蜂。根據與虎頭蜂相處的經驗,分別歸納其行為記述如下。
1.採集蜂
較老的虎頭蜂約有一半擔任外出採集工作,通常在花園、果園、垃圾場或養蜂場附近出現,多半不會主動螫人,甚至還會刻意避開人們。大多數胡蜂覓食距離不超過160公尺,約90%覓食距離在50~400公尺之間。
採集蜂採收足夠的食物後,會直線飛回蜂巢。如果在飛行途中,遇到疑似敵害,將立即變成攻擊蜂。例如摩托車騎士在山野中道路奔馳時,突然被蜂螫傷,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2.守衛蜂
另一半較老的虎頭蜂擔任守衛工作,在蜂巢內的出入口,觀察附近的環境是否有敵害入侵。也會用觸角檢查回巢的採集蜂,是否自家夥伴?一般人不容易看到牠們的行蹤。
3.巡邏蜂
蜂巢只要受到輕微的騷擾振動,守衛蜂會立即飛出巡邏,巡查蜂巢表面及附近樹枝上的敵害,也會飛出一段距離尋找敵害。巡邏工作時間長短及飛出的距離遠近,與虎頭蜂的種類及受到騷擾振動的強弱有很大差異。巡邏蜂常會飛到可疑「敵害」附近,偵查是否有攻擊的企圖。危機過後,巡邏蜂會自動撤退,蜂群恢復平靜。所以,人們一旦發現蜂類在身體或頭部附近盤旋不去,極可能是遇到巡邏蜂,就要提高警覺。
4.攻擊蜂
當蜂群中飛出攻擊蜂,表示有兩種狀況。一種狀況:巡邏蜂受到敵害攻
擊時,立即轉變為攻擊蜂,直接發動攻擊螫刺敵害。如果在虎頭蜂防禦範圍內,攻擊蜂將越來越多。另一種狀況:蜂巢受到嚴重振動或是破壞時,蜂巢會大量飛出攻擊蜂,針對敵害直接螫刺,隨著螫針的毒液同時釋放費洛蒙,召集攻擊蜂加入攻擊行列。通常6~8日齡的年輕工蜂不參與攻擊,但是蜂群受到嚴重騷擾時,也會投入攻擊任務,直到將敵害驅離牠們的防禦範圍為止。
4.2.2 遇到虎頭蜂怎麼辦?
任何蜂類,只要不碰觸牠們的蜂巢,就不容會群起而攻。所以不要誤觸或戳蜂巢,就是預防蜂螫最有效的方法。到了秋季,蜂群增大蜂數加多,虎頭蜂外出採集食物及採集築巢材料,飛進飛出頻繁,即使人們不去招惹牠們,難免與人們會狹路相逢。萬一不幸誤判形勢,被虎頭蜂誤認為是入侵領域的「敵害」,螫人的機會自然就高。因此人們遇上虎頭蜂時,首先不要驚慌,只要依據當時的情況,及時採取因應措施,即可降低被蜂螫的危機。
1.虎頭蜂飛近身邊
預防措施:不動聲色冷靜觀察。
人們在山野地區活動時,常會見到採集蜂飛過,或突然發現有一、兩隻「飛近身邊」,該怎麼辦?這些虎頭蜂可能是採集蜂,通常採集蜂飛來飛去只為尋找食物。有時候會被人們的香水味或特殊體香吸引,誤以為是花朵,飛近身邊緩緩繞一兩圈,發覺沒有食物就會自動離去。所以此時只要不動聲色冷靜觀察,虎頭蜂就不會發動攻擊。
2.虎頭蜂繞著頭部盤旋
預防措施:屏息鎮靜,不作快速反應動作。
碰到一、兩隻虎頭蜂「圍繞著頭部打轉或盤旋不去」,要特別小心,因為這些虎頭蜂已經是巡邏蜂。這時候人們要視若無睹保持鎮靜、屏住呼吸站著不動,不驚擾牠們,才可能躲過攻擊。牠們以旋繞方式偵查,發覺沒有敵意,過一會兒就會自動飛離。但是,若在虎頭蜂近身之際,人們本能反應突然尖叫、急速搖頭躲避或用手及衣物拍打等,都會讓虎頭蜂認為「敵害」來襲,立即搖身一變成為攻擊蜂。尤其隨風飄動的頭髮、急速眨動的眼睛、害怕驚叫的嘴、緊張喘氣的鼻子以及拍打虎頭蜂的手,都會惹惱牠們,快速的螫刺下去。
虎頭蜂對於黑色、表面粗糙或隨風飄動的頭髮,會特別注意,而且認為可能是「敵害」,所以常會圍繞著頭部打轉或盤旋不去。如果短時間內虎頭蜂的數目沒有增加,情況較為安全。即使幸運躲過攻擊,還是要盡速冷靜離開現場,以減少受害。
3.虎頭蜂聚集越來越多,在身邊打轉
預防措施:朝虎頭蜂飛來的相反方向或上風處,沉穩得大步走開。
先有一、兩隻虎頭蜂「圍繞著頭部打轉或盤旋不去」,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後,附近飛來飛去的虎頭蜂數目持續增加。可能虎頭蜂巢就在附近,也很可能牠們的蜂巢剛被騷擾振動,已經在警戒狀態,要迅速離開現場。在虎頭蜂還沒螫人及發動全面攻擊之前,務必朝虎頭蜂飛來的相反方向或上風處,沉穩得大步走開,離開現場。若穿著淺色、光滑表面的夾克,則可以緩緩脫下,包住頭部露出眼睛屏息大步逃跑,較為安全。
這種情況切忌急速奔跑,因為人跑閃動得越快,所帶動的氣流及造成的影像,將使目標更明顯,導致被蜂螫的機率加大,追擊的距離更遠。同理,用衣物揮動或拍打,也會引來更多的虎頭蜂攻擊。此外,如果以深色、表面粗糙的毛衣及皮衣包住頭部,加上迅速跑動,也會吸引更多虎頭蜂追擊。
4.虎頭蜂已經螫人,並發動全面攻擊
預防措施:臨機應變,盡速逃離現場。
虎頭蜂已經螫人,或已經發動全面攻擊,此時唯一的選擇就是盡速「逃離」現場,絕不能多停留一分鐘。這種情況,千萬不要用夾克包住頭部就地臥倒,這是嚴重錯誤的認知。虎頭蜂螫人後,發出更強烈的警報費洛蒙,召來更多的同伴加入攻擊行列。但是逃離現場固然重要,自身安全更不可忽略。務必保持冷靜,不要在驚恐中手忙腳亂,必須看清楚逃跑的方向,以免摔傷或跌落溪谷。如果現場人數眾多,最好分頭跑開,以便疏散虎頭蜂的攻擊力。
黑腹虎頭蜂棲息在山野地區,在高大樹枝上築巢,是虎頭蜂之中最凶猛的族群,牠們的防禦範圍有50~100公尺。蜂巢受到強烈騷擾振動後,只要有「敵害」進入牠們的防禦範圍,就會被攻擊。保持警戒的時間約有半天,甚至可能長達一天。每年秋末蜂群增多,蜂巢的出入口會加大也加多,短時間內可出動大量的攻擊蜂,追擊的距離也更遠。如果警覺到周遭虎頭蜂出現得不尋常,就要及早離開虎頭蜂的防禦範圍,以免被蜂螫。在山野地區遇到了虎頭蜂類,加上荒郊野外送醫急救不便,危險性將隨之增加。
虎頭蜂即將攻擊之前,可能發生的狀況變化很大。因為其攻擊行為與「敵害」間的反應,是互動,而且瞬息萬變的。所以遇到虎頭蜂攻擊,是沒有「百分之百有效」的預防方法。但若按建議的原則臨機應變,則可以減少傷亡。
4.2.3虎頭蜂如何攻擊
虎頭蜂類攻擊的主要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近擊,當虎頭蜂攻擊時用足抓住敵害,同時用大顎緊咬,加上腹部末端的螫針狠刺。另一種是遠射,虎頭蜂在距離敵害一尺左右時,會勾起腹部螫針,朝向眨動的眼睛或飄動的目標射出毒液,捕蜂人說是「蜂尿」。這種虎頭蜂射出的「蜂尿」,推測是毒液,不過沒有研究證實。虎頭蜂多半是蜂群在盛怒的狀態下,才會遠射「蜂尿」,眼睛一旦被蜂尿射入後,熱辣刺痛等同於被虎頭蜂螫的感覺。蜂群圍攻「敵害」時,會混雜使用各種攻擊方式,一波又一波連續進攻,直到把敵害驅離防禦範圍,才肯罷休。
4.2.4秋季防範蜂螫事件
秋季虎頭蜂螫人事故,與蜂群大小及蜂隻數目有密切關係。由於虎頭蜂群體大小及蜂隻數目,每年一個循環週期,秋季正是蜂群中孕育新蜂王及雄蜂的季節。為了繁殖成功,虎頭蜂群需要更為強烈的防禦及攻擊行為,才能順利繁殖後代。因此秋季是虎頭蜂數目達到最多的時節,加上秋季人們喜好登山、郊遊到山野中活動,虎頭蜂與人們意外接觸的機會自然增加。所以秋季是虎頭蜂螫人事件較頻繁的季節。
4.2.5山野地區工作人員的注意事項
4.2-1日本馬蜂(李國明攝)
4.2-2變側翼腹胡蜂攻擊速度很快,又稱閃電蜂(李國明攝)
各種蜂類的習性及分布都不相同,經常在山野地區活動的人員,例如農林業的工作者、上山採菇、採藥、採野果、採森林副產品者及地政測量人員等,需要多認識蜂類,並了解不同蜂類的習性。在中低海拔地區,常會遇到築巢在草叢中、枝葉間或樹枝上的黃馬蜂、棕馬蜂、日本馬蜂(圖4.2-1)、鈴腹胡蜂或變側異腹胡蜂等小群胡蜂類。一旦不小心驚擾蜂巢,或是觸及築巢的樹枝、樹幹,就會被攻擊。這些蜂類的蜂數不多,通常整巢蜂不過幾十隻或近百隻,如果被蜂螫,也只有少數,不至於太嚴重。據郭木傳教授經驗,遇上這些蜂類時,迅速保護裸露部位並蹲下不動,待蜂群回巢平靜後,再緩慢移開。只要不揮打,離開3~5公尺就可躲過。其中,變側異腹胡蜂(圖4.2-2)攻擊速度非常快,又名「閃電蜂」,在山野地區螫人最多,被螫傷者70~80%是牠們的傑作,要特別小心。
在都會地區或中低海拔地區工作的人員,常會遇到黃腰虎頭蜂。只要不騷擾或振動蜂巢,被螫的機會將很少。棲息在山林中,在地下築巢的中華大虎頭蜂是第二兇猛的虎頭蜂。築造蜂巢通常避開人們的活動區域,隱藏於荒野草叢中。山野地區工作的人員,無意間侵入牠們的蜂巢附近,騷擾了蜂巢,容易遭到蜂螫,甚至被螫傷或致死。如果不幸遇到,一定要盡速「逃離」現場,絕不要多停留一分鐘。
書籍相關資料
書名:與虎頭蜂共舞:安奎的虎頭蜂研究手札
作者:安奎
出版社:獨立作家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17日